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龍場悟道

知行合一說是王陽明的重要理論,也是王學的標誌性主張。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知」主要指格物致知之知,是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力行之行,是人的道德實踐活動和實際行為。「知行合一」是指道德意識和道德實踐相符合,當然也包括思想、意識和實際行為相一致。

王陽明為什麼要提倡知行合一呢? 他有自己的解釋。他指出,今人論學,將知和行分作兩件事,一念發動處有不善,也不去禁止。他之所以講知行合一就是要讓人明白,「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王文成公全書》卷三《語錄三》)。王陽明在具體的政治實踐活動與軍事實踐活動中,深刻地認識到「滅山中賊易,滅心中賊難」,「心中賊」是「山中賊」的淵藪,「心中無賊」則「天下無賊」。

王陽明雕塑

知行兩橛會導致我想什麼誰也管不著,也管不了。王陽明告訴人們:「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惡念就是在作惡,別人管不著,自己能瞞得了自己嗎?將一念之不善徹根徹底從胸中剷除凈盡,心中賊滅,山中賊也無由而生,從而實現天下太平。

王陽明認為,知行本來是一體的,是不可分的,或者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王文成公全書》卷六《答友人問丙戌》)。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王文成公全書》卷一《語錄一》)知行是一個工夫的兩面,知是行為的指導思想,貫徹行之始終,行是知的貫徹、落實,知是行的發動者,行是知的結果。知與行二者始終聯繫在一起,不是不能分離,而是無法分離。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行而不知,不是篤行,而是冥行。

他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王文成公全書》卷二《答顧東橋書》)這裡已經不是「知行合一」了,而是知即行,行即知了。知行合一畢竟還能保持知與行的獨立性,是兩個東西的合一,當「知之真切篤實處」不是知而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不是行而是知的時候,知行是一而非二,後人批評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借知以惑行」「消行以歸知」,不無道理。

王陽明《行草手札》

王陽明是明代最富有創造性的思想家,同時是有著世界影響力的哲學家。陽明學形成後,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江西、浙江、福建、河南、山東等地,形成了所謂江右王門、浙中王門、南中王門、楚中王門、閩粵王門、北方王門、泰州學派等流派,並稱為「王學七派」。

王門各派後學,均以闡發陽明學說為己任,將陽明學的學脈與精神延續下去。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泰州學派,其創始人是明代學者王艮,他以「百姓日用即道」為旗幟,高揚「仁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農夫、樵夫、陶匠、灶丁等等都可學、可行、可講、可授。泰州學派的傑出代表有顏鈞、韓貞、朱恕、王襞、羅汝芳、何心隱、李贄、焦竑、周汝登等人。

陽明學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與地區,在這些國家與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陽明將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集於一身,其成就與偉業著於竹帛,載入歷史。

本文摘自《崇先祖 重道統——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作者顏炳罡),圖源網路,圖文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知識丨圖說中國古建築里的「塔」
說一說「風雨」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