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人為中國做出了很大貢獻,死後陪葬竟是:一粒牙齒,一束胎髮

這個人為中國做出了很大貢獻,死後陪葬竟是:一粒牙齒,一束胎髮

張謇,字季直,號嗇庵,漢族,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省海門市長樂鎮。他創辦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歲在甲午,5月23日寅時,月亮還掛在空中,北京城裡的居民們還沉浸在夢鄉中。然而,在這個時候,紫禁城東華門外已是人流攢動,穿戴整齊的朝廷要員已經在準備早朝了。紫禁城的南書房內,有幾位白髮老者正忙著什麼,每個人都板著個臉,若有所思的樣子。房內桌上堆著密封好的試卷袋,幾位下人正忙著整理。

今天考官們要審閱今年貢生的複試試卷。依照條例,八位閱卷大臣每人會批閱十份考卷,但是,有四位老臣會多批閱一份,以表尊重。這四名老臣就是張之萬、翁同龢、李鴻藻、徐郙。鮮為人知的是,這幾位都是狀元處身,甚至,最差的李鴻藻也是進士出仕,現在也都位極人臣了。

可以說,在清代,只有是狀元出仕的官員才能夠擔任首席閱卷大臣,當然,也會出現好幾位都是狀元出仕的情況,這個時候,首席之位就應當讓位老者。張之萬,人稱「張相國」,正是耄耋之年,所以,他自然的就成為了此時的首席閱卷大臣。

今日在分卷時,張之萬看上了一張考卷,倚老賣老,想要親自審閱。然而,翁同龢也想批閱這張試卷,負責分發試卷的李鴻藻又與翁同龢私下裡交情也不錯!翁同龢先下手為強,最終,先把看中的考卷據為己有,把張之萬氣得不行。李鴻藻借勢將試卷分給了翁同龢,翁老在審閱的時候才發現,此卷也就只能算做二等。

兩位位極人臣的大臣竟然為了一份小小的試捲起了爭執,這在歷史上也是少有的事,事後當晚,翁同龢還把這件事寫進了日記里。

張之萬比翁同龢大了整整二十歲,雖然,兩個人偶有摩擦,但是,不傷大雅。張之萬也感到作為長輩,這事兒有損風度,所以,於次日題字畫扇送給老翁,以示友好。這天,子時剛過,翁同龢就已經來到了紫禁城等著今天的任務。不一會兒,張之萬就派人請翁同龢擬定「殿試題目」。

於是,翁同龢與其他閱卷大臣一同來到南書房,商議殿試「考題」。最後,他們確定四道選題:「河渠」、「經籍」、「選舉」和「鹽鐵」,另據四書集注擬「策問試題」。其實,這幾道題目都是翁同龢為某考生量身定製的,好讓這位他看重的考生榜上有名,讓其才學才有用武之地。

而這位考生就是翁同龢的江蘇老鄉、南通才子張謇。

張謇所學為經世之學,不善文賦,但不幸的是,幾天前的貢生考試就是考的文賦。張謇雖然超常發揮,但是,對比其他考生寫的文章還是太過遜色了,僅僅排名第十一位,這也就意味著他沒機會參加殿試了。翁同龢不希望看到這樣一位經世之才被埋沒,所以,據理力爭,才將張謇改為第十位,不然的話,我們也看不到這樣一位實業救國的甲午狀元了。

5月21日傍晚時分,忙活了一天的翁同龢返回家中。沒過多久,張謇到訪。翁同龢告訴了張謇白天閱卷的情況,令張謇感激不已。翁同龢也鼓勵張謇,一定要在接下來的「殿試」中好好表現,爭取狀元之位。

5月26日,殿試開始,閱卷大臣和考生們都是戰戰兢兢,十分緊張。這天早上寅時未過,八位閱卷大臣就早早的到達紫禁城的保和殿,準備監考,負責收卷的官員也都提前到達考場。考前,翁同龢為保萬全之策,暗中安排其心腹,當時負責收卷的黃思永,要他親手將張謇的考卷收上來交到自己手中。

這邊,已經是四十有二張謇也是做足了準備迎接考試。卯時,殿試考試開始,張謇打開試卷一看,試題很是眼熟,考題都是翁同龢親自擬定的,兩人平時交談中,他已有所領會。所以,試題都是張謇所熟學,一時自信心爆棚,文思如泉湧,寫起文章來那是信手拈來。

考試時間一直從早上持續到了傍晚,張謇才把試卷寫。一直在一旁等待的收卷官黃思永立馬收上試卷,收上來還仔細地檢查了一番,確保沒什麼差錯。最終,張謇的試卷被黃思永親手交給了翁同龢。翁同龢當晚就審閱了張謇的考卷,並給出了很高的評價,評論張謇的考卷:「文氣甚古,字亦雅,非常手也。」

此時此刻,雖然,殿試的閱卷還沒有結束,但是,翁同龢就想著要內定張謇為狀元。之前說過,審閱試卷的共有八位閱卷大臣,所以,他一個人說了也不算數。首席閱卷大臣張之萬欲力挺其門生鄭沅,翁同龢於是四處奔走,聯合其他閱卷大臣,共同推舉張謇為狀元。最終,翁同龢的門生張謇「第一」,麟書的門生尹銘綬「第二」,張之萬的門生鄭沅「第三」。

這天晚上,翁同龢很高興的叫了幾位閱卷大臣飲酒慶賀。

5月28日卯正,光緒皇帝在紫禁城乾清宮西暖閣,準備召見新科狀元。光緒皇帝問誰取得了第一時,張之萬不快不慢地說:「是張謇取得了第一名。」翁同龢趕緊上奏說:「張謇是『江南名士,孝子也』。」光緒帝在聽到新科狀元如此有才,又是個大孝子,很是高興,隨即,宣召張謇等人入殿覲見聖上。

這一刻,寒窗苦讀多年的張謇不禁感慨萬分,熱淚盈眶。日記記述:「五更,乾清門外聽宣,以一甲一名引見。次日,吐露心聲,又記,『棲門海鳥,本無鐘鼓之心。一旦予以非分,事類無端矣』。」取得功名後,張謇卻並未就此停止前進的腳步。他在思索如何使老百姓生活更好,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情況,希望振興國家。

張謇墓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嗇園內。這是張謇的長眠之處。墓地是他先期選定的,當時他不僅為墓門預作過一副對聯:即此粗完一生事, 會須身伴五山靈。1922年,商業精神領袖、「狀元企業家」破產。1926年8月24日因病在南通逝世,他的陪葬品是:一頂禮帽、一副眼鏡、一把摺扇,還有一對金屬的小盒子,分別裝著一粒牙齒,一束胎髮... ...

參考資料:

『《重讀張謇》、《張謇:推動中國刺繡事業發展的功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此人曾說:見到反賊一律格殺勿論,結果,四個月間便斬首四萬餘人
袁世凱埋了母親後,大師送給他兩個字「八、二」,結果字字應驗了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