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小劇場戲曲 競爭才出真東西 演出才是真動力

北京小劇場戲曲 競爭才出真東西 演出才是真動力

近年來,小劇場戲曲日漸興旺於北京、上海等地。小劇場戲曲以其傳統的根基、先鋒的姿態及其在青年人群中的市場號召力受到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如何看待小劇場戲曲的興起及發展現狀,將已有探索實驗的成果與傳統戲曲藝術真正融合成為有機整體,尋求傳統戲曲舞台藝術現代轉化的更多可能性,成為當前戲曲評論界討論小劇院戲曲發展命運的焦點。近日,在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小劇場戲曲發展的現狀及未來」專題研討會上,專家們圍繞小劇場戲曲這一北京地區戲劇界熱點和前沿話題展開交流研討,梳理了近年來北京小劇場戲曲的發展現狀,探討其有別於傳統戲曲舞台形態的藝術特性,總結其目前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思考建議。

關於改編

只考慮人物不考慮時代作品缺少邏輯性

研討會上,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教授王馗說,明代的南雜劇《男王后》,對於人們的文化觀念衝擊度極高,當時演傳奇劇的一批戲劇人已經在探索更超前的南雜劇,這就是當時的小劇場。而今天,小劇場戲曲作為一個新興的門類,目前暫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或標準,但儘管如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小劇場戲曲,而他們看到的、欣賞到的作品也是他們的同齡人創編、演出的。

與會專家指出,近些年,北京小劇場戲曲一直在緩慢發展,之所以發展緩慢是因為戲曲難度比較大,戲曲資源更傳統,當前的市場培育對於戲曲來說並不夠,有些小劇場戲曲的實踐依舊固守了傳統,忽略了青春氣質。北京評協副主席兼戲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解璽璋認為,有些小劇場戲曲變成了傳統折子戲的整理改編。很多劇本涉及了不同時代的同一題材,創編的戲曲故事只是簡單說教,瞭然無趣,觀眾看得沒興趣,自然不愛看,這樣也就很難擁有市場。當然,除了那些帶有目的性的創作作品外,小劇場戲曲改編的作品也比較多,從老戲中借鑒、改編是很好的途徑,但現在反映出來的問題卻是很多編劇對原著中故事發生的環境和人物生活的環境缺少具體的了解,這個人既然生活在了一個特定的時代,那麼那個時代就一定會對這個人產生影響,而這樣的影響恰恰是導致人行為、言語的前提,但如今,很多改編只看人物,不考慮時代,這就讓人物的思維方式變得很奇怪,切忌把我們今天的主觀意識強加給劇中的人物。每個人的行為規範、一些風俗習慣跟當時的社會環境是聯繫在一起的,包括內心活動甚至是想法,應該給他提供一個支持這個行動的依據。人的行為是從內心生長出來的,和當時的環境融為一體,改動一點大家可能會覺得缺少邏輯性,新的改編作品很多都缺少邏輯性,大家會覺得不是那麼回事了。

關於演出

沒有平台多少美好藍圖與計劃都沒有用

說到戲就缺不了人,但戲曲人才具有特殊性,不容易散養,不能隨時在社會上、體制內外自由地生活、生存、創作。研討會上,北京戲劇家協會駐會副主席楊乾武說,過去的戲班對於發展藝術是有利的,過去卻是回不去的,但改變現狀並不難,就是要有動力,就是要讓每個人覺得我不去努力就活不好。但是現在有些院團,只排戲不演戲,不掙錢卻照樣可以拿錢,這樣的現狀讓主創人員很難有動力去創新。小劇場戲曲的意義跟小劇場話劇本質上是一樣的,學術上的意義和價值都是一樣的。話劇的小劇場靠的是民間的力量,每年都在培養年輕人才,哪怕這些人是因為生活所迫而努力,終究小劇場話劇每年總是有力量在逐漸進步的。這些年院團也在培養人才,但如果沒有實踐機會,多少美好的藍圖、計劃都沒有用,要有一個平台,讓年輕人能在這上面展示才華,檢驗水準,特別是通過市場的競爭才能出真東西。所以,只有演出是真正的動力和龍頭,有了演出編劇才會寫,導演才會導,演員才會加入。如果沒有演出市場,北京小劇場戲曲作為文化的形態都難以成立。專家們建議,不如就專門成立一個小劇場,365天演齣戲曲,必須要長年有演出才能稱得上北京小劇場戲曲。當代劇場是包容中西方的,通過實踐才能體現得出來,中國戲曲進入當代劇場的範疇現在還不夠,很多大劇場的戲曲弄的像歌舞音樂劇也是不夠的,這個可以實踐,不能過早地用框框限制,需要大量的實踐演出。

楊乾武最後表示,我們也看到小劇場戲曲正在往好的方面去發展,戲曲的手段在拓展,戲曲的觀念在更新。北京小劇場戲曲實際是為了更好地盤活傳統、接續傳統、延展傳統,延展的過程中就會出現突破。

北京晨報記者 荀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紐約華裔男子將妻子砍成重傷後逃逸 在美加邊境被捕
男子看世界盃見西班牙進球激動大叫 突發心梗入院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