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生之純粹,故盲目不可得
店長2018的第四篇推送
耐著性子把中學時代沒來得及讀完的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給讀完了。大概是如今自己的年紀稍長了些,閱歷比從前要更豐富了些,看書的感覺已是截然不同。托爾斯泰總有這樣的能力,能夠把讀者拉入他的作品裡,讀者們就像是那個時代的旁觀者,看著托爾斯泰小說中人物地悲與喜,死與生。捧著書,便猶如有一陣悲涼的風,拂過心頭,合起書本,主人公不凡的一生像片段一般回放著,成了那個時代最好的詮釋。
粗略全文,大抵是一個女人為追求愛情最終面目全非,而另一個男人滿懷著愛跌跌撞撞最終獲得愛情的故事。在當今看來,這類故事屢見不鮮,也無鮮見之處。而細思,將自己置入時代里,深究其中才得以發現它的偉大之處。
小說從城市到農村,展現著不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導之下截然不同的愛情追求,以及由此衍生出社會各方面複雜關係網。
儘管通篇儘是圍繞著愛情二字,卻也不見得有多溫柔美麗,反而帶著些許暴烈、肉感以及專橫。失去理性瘋狂成災不顧一切的愛,也只能被時代束縛,被上帝支配。
談及女主人公安娜,這樣一個身處於俄國傳統貴族社會裡的小小貴婦,成為了一個性情冷漠的「官僚機器」的妻子。夫妻之間非因愛而生,為的是權利,名譽,財富。安娜18歲是為人妻,這便意味著她失去了愛人與被愛的權利,如同一隻小小的金絲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活在牢籠里,她的丈夫沒有給予她愛,她也非愛她的丈夫。相敬如賓的兩人毫無情感地一同生活,所以基於這一點,為何安娜會奮不顧身不計後果追求自己的愛情,就有了解釋。
安娜與弗朗西斯
弗朗西斯(左)與安娜(右)from 同名電影
安娜與弗朗斯基的相遇相知相戀,都是在不知不覺之間,這種愛使安娜如同初春的少女,眼神中閃動著歡愉。但就長遠來看,這種歡愉卻是悲哀的,使災難來臨前的微微火光。弗朗斯基對安娜有著敬畏的愛,他將愛不留餘地地傾注在安娜身上,安娜似乎有著魔鬼般地威懾力以及吸引力,令弗朗斯基無法收回對她的愛,於是漸趨瘋狂。這種瘋狂,在舞會中便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欽慕弗朗斯基的基蒂則是一個發現者,於是她恨安娜。日復一日,安娜與弗朗斯基的愛失去了意識再也不能自主,安娜本是純潔高傲的靈魂已然瓦解、墮落。她的生命只能在不斷給予弗朗斯基愛中,慢慢地消逝。世俗的謠言,她已無力鬥爭,逐漸脆弱,變得神經兮兮,在愛中不斷懷疑。她用嗎啡麻醉自己,既清醒又墮落,反反覆復,極其矛盾,不可自拔。最後,在極大的痛苦之中,她毅然決然地拋開塵世,結束那些悲傷、歡樂、欺騙、惘然、惆悵、痛苦……用最殘忍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當問及對安娜人生選擇的看法,我沒有明確的答案。確實,她在中規中矩的婚姻中享受不到被愛的快樂,這是時代的錯誤,在這方面她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受害者。小說中好幾處提到這個時代不會有愛情的存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有用」而存在,這真實地體現著社會的的腐朽和功利,這也正是托爾斯泰作品中不斷抨擊的社會現實。有夫之婦追求自我愛情這件事放在今天的社會當中依然不被接受和祝福,但處在特殊時代下的安娜便能夠多少被理解了。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方式著實欠妥,安娜如同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姑娘,對世事不自知,不安於現狀試圖衝破封建桎梏,拋夫棄子地追求自以為美好的愛情。但又缺少對自己未來人生的規劃與安排,盲目得幾近瘋狂,以至於與弗朗斯基在一起的日子變得一團糟,走一步算一步,在愛里掙扎難行。從我的角度來看,安娜無疑是自私的,她不願放下她擁有的一切,放不下她的兒子,也不忍心傷害自己的丈夫,渴望著弗朗斯基永不變質的愛,期冀著過上幸福、愉悅的生活……她什麼都想要,但人人都在做出退讓,只有她步步緊逼,填補因矛盾而產生的空虛,在懷疑中一點一點將弗朗斯基的愛消耗殆盡,自己也失望喪命。雖然如此,但對於安娜的人生選擇,我們只能予以評價,沒有對與錯之分,不得妄下定論。
再說說安娜矛盾的自身,她有著貴族的血統,自小受道德規範的熏陶,在不斷追求肉慾愛情的過程中,這種道德規範與安娜自身的行為激烈碰撞,使安娜終日生存在矛盾痛苦之中無法自拔。她變得人格分裂,她吶喊著「我是一個活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並做出越軌的行為,但受內心道德的不自主驅使,她時常自責地稱自己為「墮落的女人」;她對於她的傀儡丈夫有所不滿,但卻又對他充滿感激,同情他的處境,稱之為「好人」「聖人」;她認為她比其他的貴族夫人更為光明磊落,但又惡狠狠地稱自己為「壞女人」;她深愛著弗朗斯基,卻又將自己所承受的痛苦怪罪於他……她活在矛盾里,一面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但內心恪守著社會的道德準則,這就使安娜慢慢的走向崩潰的邊緣,這不論是社會還是安娜自己都無法接受的,她只得慢慢接受折磨直至死亡。
列文與基蒂
基蒂(左)與列文(右)from 同名電影
而相反的,在小說的另一條線索中,生活於鄉村之中的具有勞動性質的小地主列文,愛上了傾慕弗朗斯基的基蒂,一度被拒返回鄉村意志消沉、情緒低落,埋頭於農庄事務。但心中不滅的愛情之火再一次驅使他回到莫斯科,到基蒂的身邊。此時的基蒂已經不再愚蠢得愛著弗朗斯基,她正在慢慢長大,對於這樣一個願意把她刻在心頭的志趣相投的男人,她決定與他在一起。但因為列文性格上的些許缺陷,他對於愛情、生活和婚姻一無所知,對一切家庭生活缺少準備,扮演著焦急而又無知的丈夫形象,以至於他的婚姻也漸漸變得雜亂無章。同時,他的農莊改革也以失敗告終,書籍也並未完成。但慶幸的是,他實現了一件曾經不懈追求的事業,那就是和基蒂在一起,儘管他愚笨而彷徨,缺乏作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所擁有的氣質。實際上,列文婚姻生活的前幾年正是托爾斯泰本人婚姻生活的真實寫照,而列文性格上的某種東西,也是托爾斯泰的縮影。
比較 / 思考
將安娜的追求的愛情與列文的相比較,前者關注的是物質上,也就是身體的歡愉,肉體的纏綿,缺乏考慮便投入其中,結局必定是凄慘的。 而後者呢?列文一直忘不掉所愛的基蒂,儘管她一度拒絕他的求婚,他仍然無法釋懷。他的心無法欺騙自己,這種愛情是發自內心的,是能給心靈帶來純凈的愉悅,精神的充實,而非僅僅是肉慾,故得以長久。對這兩者的比較讓我想起了當今社會的戀愛狀態,大抵分為兩種:一是轟轟烈烈,這該是與安娜追求的愛情相似,將愛弄得人盡皆知、雞飛狗跳;二是平平淡淡,這就毫無疑問是列文所追求的愛情了,居住在小小的鄉村裡,和所愛的人靜靜地等待著日出,等待著日落,光是想想都十分的美好。所以若是問我,你喜歡什麼樣的愛情?大概是平平淡淡的愛吧,我想這也是大多數人的追求。
小說中代表的三大種男性
比對完兩者的愛情觀,再回到小說之中,不由得想談一談弗朗斯基、卡列寧以及列文三人所代表的三大種男性:首先是弗朗斯基,十足的浪子,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人格上卻是陳腐的。他便如同社會上的花花公子紈絝子弟,放浪形骸、尋花問柳、玩物喪志,面對美麗而誘人的有夫之婦安娜,不惜一切將她追到手,明知道這會對她造成多大的傷害。雖而後他幡然醒悟,但也為時過晚無法回頭。令我記憶深刻的一個片段便是他在賽馬比賽中失利,心愛的白馬與他摔下舞台,他起身,掏出槍將曾經心愛的馬殺死。我心裡為之一振,在這種男人的內心中,有著不可侵犯的自尊,即使曾經深愛,若是危及自己的利益,都可以毫不吝惜地結束它的生命。我覺得這類男人便是我們所稱的「渣男」,有著俊美的外表,內心卻早已經千瘡百孔。
其次是卡列寧(安娜的丈夫),是封建腐敗社會的完美副本,他似乎生來便是為了權利,為了財富,這類人的心中似乎沒有為愛留下位置,即使安娜出軌,他在乎的只是安娜是否會侮辱到他的名譽,關於安娜的情感,他漠不關心。
最後是列文,也是我較為喜歡的一類人,普通的長相,內心有著對愛的執著,能夠鼓起勇氣向心愛的人表白,即使被拒絕過,仍然堅持,這是許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於是心生敬佩。但又如上文所言一般,他性格里存在的缺陷確實是難以招人喜愛,但最終他獲得了幸福不是嗎?這三類人不管是放在舊時的俄國社會,還是放在當代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存在的,所以理應擦亮雙眼,不該被美好的外皮蒙蔽了雙眼。
何為愛
納博科夫在《俄羅斯文學講稿》中曾說過:「弗倫斯基與安娜這對肉體情慾之愛;列文與基蒂的愛情,用托爾斯泰描述的原話來說時真正的、基督教精神的愛情,四速的情慾仍在,但在責任、溫情、真誠、天倫之樂的純潔氣氛之中達到平衡與和諧的境界。」此言實是,愛本就是純粹無暇的。
要問什麼是真正的愛?也許我們一輩子都無法有一個確切的標準。只是在追求愛的路上,願我們能夠多些理性,少些盲目;多些真誠,少些欺騙;多些信任,少些猜忌;多些體諒,少些任性……這本就是愛該有的樣子。
愛本純粹,願世間的每一份愛情都能被真誠而理性對待。


TAG:果子店店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