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於正要憑藉《延禧攻略》翻身?可拉倒吧

於正要憑藉《延禧攻略》翻身?可拉倒吧

做有價值的思想分享

7月19日,由於正擔任總製片人的清裝大劇《延禧攻略》首播。該劇由秦嵐、聶遠、佘詩曼、吳謹言主演,惠楷棟、溫德光聯合導演,周末編劇,東陽歡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製作並發行,講述吳謹言飾演的魏瓔珞為查明長姐死亡原因,入紫禁城為宮女,化解重重困難,最終成為襄助乾隆盛世的令貴妃的故事。

此前於正曾因與瓊瑤的官司風波深陷抄襲泥沼,而《延禧攻略》播出之後,很多人大呼:於正這次真的用心了,他要憑藉這部劇翻身了。

於正真要靠《延禧攻略》翻身嗎?一口氣看完二十集後,腦海中只有一句話:可拉倒吧。

同以往的於正劇相比,這部劇用精美的服化道包裝出一個絢麗的花架子,但觸及劇情內容這個本質問題,仍然是一團亂絮,充其量是新瓶裝舊酒而已。

絢麗奪目的外殼,實為喧賓奪主

首先解釋一下曾經風評普遍不好的於正劇,這回為什麼能得到一些觀眾的支持。

第一個理由是精緻的服化道。

於正劇曾以開天闢地之姿創造了內地古裝劇審美新時代——一個阿寶色為美的新時代。

於正編劇作品《宮鎖心玉》(2011年)

這種以橘色的膚色和偏青色背景色調為主的阿寶色,令很多觀眾哀嘆太low太浮誇,與古裝劇含蓄內斂的氣質不搭。

於正顯然聽到了觀眾的呼聲,因此在《延禧攻略》中徹底摒棄阿寶色,改走淡雅別緻的性冷淡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視覺體驗,給人濃厚淳正的感覺,更加貼合古裝劇的氣質。

《延禧攻略》女主魏瓔珞

於正不止一次在微博上公開表示,《延禧攻略》中主人公的服飾無限地趨近清中期人物實貌,為此參考大量滿族常服畫像以及文字資料,讓很多人大呼:於正這次認真了,《延禧攻略》一定會爆。

清中期女子髮型與《延禧攻略》人物髮型對比

第二個押定《延禧攻略》必爆的依據是這部劇超強的製作陣容。

首先在演員上,除了吳謹言首次挑大樑之外,更是力邀秦嵐、聶遠、佘詩曼這些以往口碑不錯的演員加盟,聶遠飾演的乾隆令人印象深刻。

乾隆(聶遠 飾)與富察皇后(秦嵐 飾)

曾主演《金枝欲孽》的佘詩曼,在這部劇中飾演乾隆第二任皇后輝發那拉氏,從目前播出的劇情來看,這是一個韜光養晦、精於算計的角色,後期將有更大性格轉變。

佘詩曼飾演乾隆繼後

當年《金枝欲孽》中隱忍堅強、深不可測的爾淳小主一角,令內地觀眾對佘詩曼留下深刻印象,許久不曾出演清裝劇的佘詩曼這回再度入宮,吊足了劇迷胃口。

而在配樂、配音上,曾為清裝宮斗第一劇——《金枝欲孽》配樂的陳國梁為這部劇配樂,佘詩曼的御用配音演員蘇柏麗也繼續為其配音。

第三個讓這部劇大火的重要依據是一反常態的女主人設,讓人越看越過癮,是近幾年國產劇女主普遍小白的人設中的一股清流。

吳謹言在劇中扮演乾隆第三任皇后孝純儀皇后魏瓔珞,即《還珠格格》中溫柔婉約的令妃娘娘。與《還珠格格》中溫柔婉約的令妃娘娘不同,《延禧攻略》中的令妃(魏瓔珞)是個睚眥必報、以牙還牙的暴脾氣。

例如劇集開始,女主甫一入宮,便因女工出眾得到掌事姑姑讚賞,而被同期入宮的玲瓏嫉妒,玲瓏拿起茶壺將女主被褥淋濕,女主隨即提了一大桶冷水將玲瓏衣服及被褥潑濕,彈幕上很多觀眾大呼過癮:女主終於不是傻白甜的包子性格了,看著實在解氣。

這種一反常態的人設同以往同電視劇中聖母光環加身的女主人設相比,更具真實性以及可看性。一方面,一個毫無心機的宮女最終成為乾隆寵妃這樣的情節缺少說服力,畢竟在波詭雲譎的後宮生存,還是應當懂一些生存之道。另一方面,觀眾早已看膩了以往電視劇中一味做好人、說好話、做好事的聖母形象,看見不會反擊只會忍氣吞身的女主角,便恨不得鑽進電視劇替她暴打惡毒的女配角。

因此,《延禧攻略》中的女主人設反而更加真實,更受觀眾歡迎,也代表了國產劇女主人設的一次進步。

綜合這些因素,有人得出結論:於正要翻身了,《延禧攻略》要爆了。

其實哪有那麼簡單?精緻的服化道迷惑了視線,一部劇有了漂亮的花架子遠遠不夠。對於一部電視劇而言,服化道固然重要,可劇情與內容難道不才是第一重要的嗎?

那麼多人都在熱火朝天討論服化道精緻,怎麼沒有人跳出來談一談劇情多麼高能呢?

至於大夸特誇的配樂、配音,看二十集後的感覺便是與《延禧攻略》這部劇本身的氣質並不搭,甚至顯得突兀。

陳國梁的配樂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總是幽怨凄美之中帶著緊湊大氣、蕩氣迴腸之感,這樣的風格適用於《金枝欲孽》這樣劇情厚重的劇,但是在過家家一般鬥來鬥去的《延禧攻略》中出現時,就顯得十分突兀。因為《延禧攻略》本質上是一部女主大開金手指的爽劇,與幽怨凄美的意境相距甚遠。

而TVB女演員出身的佘詩曼在表演風格上與內地演員完全是兩個類型,蘇柏麗濃重TVB味的配音更是將其表演與其餘演員割裂成涇渭分明的兩個維度,令人跳戲到TVB劇。

最得觀眾好感的女主人設是一個亮點,但並不足以完全掩蓋這部劇在劇情上又蠢又傻的事實。

智商下線的爭鬥,嚴重缺乏邏輯

《延禧攻略》是一部清宮劇,後宮女人之間的互相傾軋、爭來斗去是這部劇的關鍵戲劇衝突,處理好這個矛盾對於彰顯劇集的質量大有裨益,但《延禧攻略》在這個靈魂問題的處理上並沒有很出色。

女主跟宮女鬥智斗勇時,吉祥因失誤無法如期完成綉品,女主挺身而出,將自己即將完成的牡丹圖轉贈給吉祥,轉而自己拿了吉祥尚未見雛形的金魚綉品繼續綉,正當眾宮女以為女主無法在半柱香時間之內完成綉品時,女主竟然交上綉品,且獲得了掌事公公的好評。

這時,宮女甲指出女主代人作弊,上交的並不是自己的綉品。當公公質問女主時,女主給出的回答是:牡丹與金魚兩幅綉品合在一起便是一幅作品——牡丹錦雞圖,公公居然大為讚賞,誇女主心思靈巧。

女主繡的牡丹錦雞圖

且不說正常人是否能在半炷香時間內完成這件綉品,前情提要曾經指出:掌事要求每位宮女按照花樣要求完成綉品,吉祥必須綉出金魚花樣,女主必須綉出牡丹花樣,最後要求綉金魚的綉成了牡丹,要求綉牡丹的綉成了錦雞,掌事不但不責罰反而大為讚歎,那宮裡的規矩還立不立了?

女主機智過人人設的營造,實質全是靠強行下線其他人物智商實現的。除女主之外,每一個人物都在劇情需要時,適時地蠢笨如豬,女主就這樣一路開掛笑到最後,這樣的爭來斗去沒有說服力,十分低幼化。

當年將後宮女人的互相傾軋演繹得淋漓精緻的同一題材大戲《金枝欲孽》中,四大女主旗鼓相當,智商謀略不相上下,沒有一個人能完全笑到最後,也沒有一個人能一直贏下去。

四大女主鬥智斗勇,你來我往,令人提著一口氣,不到最後一刻,幾乎猜不出來這一場究竟會是誰贏。

這不僅強化了劇集矛盾,同時更是人生的真實折射:現實生活之中,哪有人能永遠處在高位,不過互有輸贏罷了。

《金枝欲孽》藉助後宮女人之間的爭來斗去,講述了人性的明暗與掙扎。

劇中每個人物都有其身不由己之處,爾淳為了報答義父收養之恩以及尋找親生姐姐,而入宮爭鬥;玉瑩為了保護出身低微的額娘不受欺負而入宮爭鬥;安茜為了向皇后復仇而留在宮中與一干人斗;如妃則因曾遭人迫害而不得不鬥,四人各有所愛,卻都愛而不得。

四大女主的動機都相當明確以及堅定,每個人都在明與暗、善與惡之間苦苦掙扎,人性的至善與至惡刻畫得淋漓盡致,沒有哪一個是單純脆弱的小白兔,也沒有哪一個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奸大惡之人,都只是生存所迫罷了。

光是這些,便足夠說服觀眾並令觀眾感同身受。

《延禧攻略》更像一部金手指爽劇,一味營造女主百戰百勝的高光形象,導致靈魂人物形象單一且薄弱,削弱了矛盾衝突,影響了劇情的厚重感以及層次感。

女主總歸是每一場中贏到最後的那一個,這樣的鬥法既缺少了懸念,也失去了意義。

本劇共有七十集,目前更新至二十集,查詢官方發布的最終劇情簡介,其中赫然寫著這樣一段:「纓絡憑勇往直前的勇氣、機敏靈活的頭腦、寬大博廣的胸懷,化解宮廷上下的重重困難,最終成為襄助乾隆盛世的令貴妃。直到瓔珞去世前,她才將當年富察皇后臨終託付告知乾隆,即希望她陪伴弘曆身邊,輔助他做一個有為明君。」

這樣的劇情走向罔顧事實,落入了古裝大女主瑪麗蘇劇的窠臼之中。

乾隆盛世竟然是靠一個後宮女人襄助出來的,而堂堂大清皇后的臨終遺言居然是要求一個宮女輔佐皇帝,既可氣又可笑。

《延禧攻略》是爽片,但離佳片相距甚遠。

不加打磨的台詞,缺少誠意

台詞是一部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更是推動劇情發展、刻畫人物形象、揭示劇集主題的重要方式。

《金枝欲孽》台詞極為考究,句句引人深省,另一同題材劇《甄嬛傳》也因甄嬛體收穫好評,可見細心打磨台詞於劇集的重要意義。

立足於台詞而言,一方面,作為一部古裝劇,《延禧攻略》的台詞太過現代化,嬤嬤教育女主時,問女主:是不是想上天呀?

也許是為了照顧普通觀眾的理解能力,編劇才寫出如此現代化的台詞,但是早前的《甄嬛傳》因甄嬛體風靡網路時,並沒有觀眾跳出來說看不懂劇。

一部聲稱高度尊重史實的劇,在台詞的打磨上如此偷懶,是創作態度缺少誠意的表現之一。

另一方面,部分台詞令人困惑。

當女主拿著男二的貼身玉佩堅決不歸還時,男二指出玉佩右下角有一裂痕。

關鍵在於這塊玉佩是圓柱形的,怎麼有右下角?

這些是小問題嗎?其實這反應了在劇本打磨階段,創作便操之過急,沒有好好琢磨細節。

似曾相識的套路,缺少新意

《延禧攻略》中的主要人物設置,大部分可以從以往同題材劇中找出前身。

女主為了查明家姐死亡原因入宮,同《宮心計2之深宮計》 女主元鑰入宮動機相似;女主的對手之一——仗著父兄有功而在後宮橫行霸道、囂張跋扈的高貴妃,宛然是《甄嬛傳》中華妃的翻版。而華妃身邊,有一位為了女兒而心不甘情不願依附於她的曹貴人,這與《延禧攻略》中高貴妃身邊嘉嬪的人設類似。

至於其餘後宮劇中,女主身邊必有一位忠心耿耿的丫鬟、伊始與女主交好的姐妹日後必然翻臉等人設,同樣與劇中明玉、爾晴的人設類似。

將這種套路冠上抄襲的名號有牽強之嫌,但的確會讓人感到似曾相識、缺少新意,同時需要的思考的是:就這麼不新鮮的套路,也值得大呼良心之作嗎?這樣能更好地督促創作者進步嗎?

於正不應當憑藉《延禧攻略》翻身,這不僅僅在於其曾深陷抄襲風波,更為關鍵的問題在於,這樣一部質量平平的作品也能助人鹹魚翻身,那這所謂翻身還有意義嗎?

很多人抱著一種包子心理:現在的國產劇普遍那麼差勁,好不容易有部過及格線的劇,當然要毫不吝嗇大加讚美。

《延禧攻略》如今收穫好評,並不是因為這部劇多麼精緻絕倫,而是因為被於正蒙太多次的觀眾一開始就沒有抱多大期待。

將這樣一部劇當做良心之作,不知道是誰可悲。

一個通俗的比喻:孩子考了60分,每天告訴他,他是班上最優秀的學生,確實保護了他的自尊心,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傷害了他的進取心和羞恥心。

對於於正劇這個「孩子」,我們最好多做嚴父,少做慈母。

想在電視屏幕上少看到爛片低質量片,首先要從停止對這些片子的過度溢美開始。

【文/聞人語】

掃一掃更進一步接觸影視行當!

影視獨舌

由媒體人李星文創辦的影視行業垂直媒體。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原創,咬定採訪,革新文體,民間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視獨舌 的精彩文章:

《大浦東》亮相上海節,全景式描寫浦東發展之路
李天然在屋頂上一直奔跑,姜文在電影里永遠驕傲

TAG:影視獨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