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突遇海難!幾百個日本人竟然漂流到了蘇州!

突遇海難!幾百個日本人竟然漂流到了蘇州!

原標題:突遇海難!幾百個日本人竟然漂流到了蘇州!


蘇州處於江海交匯之處


在歷史上就和海外交流頻繁


湧現出了眾多良港


是我國東南地區的重要門戶

眾所周知,唐代鑒真和尚的第六次東渡就是從蘇州的黃泗浦起航,最終安全抵達日本。明代的鄭和下西洋也是從蘇州的劉家港出發,將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巔峰。由此可見蘇州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由於海上波濤詭譎,天氣變化多端,極大地增加了海上航行的風險,據文獻記載,在蘇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意外漂海事件,包括海外人漂到蘇州、蘇州人漂到海外雖然其中有些荒誕不經,甚至不乏傳奇色彩,但也是蘇州對外交流歷史的間接反映。


海外人漂到蘇州


01


遍體生毛的毛民


海外人漂到蘇州的最早記載是在晉懷帝永嘉四年(310)。這一年吳郡司鹽都尉戴逢在海邊查獲一船,船上有男女四人,遍體都長著約半寸多長的毛,身材矮小,不穿衣服,語言不通,不知從何而來。戴逢把這些人送往丞相府,估計是水土不服的緣故,半路上就死了三個,到了都城洛陽後,只有一個男的活了下來。晉懷帝賞賜了一個婦人給他成家,生子後,此人由於經常出入市井,漸漸能夠懂曉中土語言,據他自己講,他是毛民。按《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有毛民國,其國人遍體生毛。西晉郭璞注《山海經》雲,此國在臨海郡東南二千里的大海洲島上,「為人短小,而體盡有毛,如豬熊,穴居,無衣服」,和吳郡這次漂海事件中的毛民特徵相吻合。關於毛民,此後的《宋書·倭國傳》中亦有記載云:「日本東北隅,隔以大山,山外有毛人國……東境接海島,夷人所居,身面皆有毛。」據現代學者考證,很可能是日本東北部的阿伊努人。


02


被大風刮來蘇州的船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八月,又有船從海上漂到蘇州。不過這次是一個大船隊,船上共有五百九十人之多,身份也很清楚,原來是日本的朝賀使真人廣成及其隨從,因遇到大風才漂到蘇州,當時的蘇州刺史錢惟正不敢怠慢,飛奏唐玄宗,玄宗下詔,派通事舍人韋景先到蘇州慰勞,然後一起到長安朝賀。

03


像大雁一樣排隊前進的新羅人


除了日本人外,漂到蘇州的還有新羅人。北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3),崑山附近的海上有一船桅杆折斷,隨風吹到了岸邊。船上有三十多人,穿著打扮一如唐代人,系著紅鞓、角帶,穿著短皂衫,見人就痛哭,語言不通,行走時像大雁一樣排隊前進。後來其中一個人拿出兩封書札,一封是唐哀帝天祐年間(905—907),唐王朝告授新羅島陪戎副尉的文件,另一封是上高麗國表,表中也自稱新羅島,兩封書札都是漢字寫成,由此推測這些人是臣屬高麗的新羅島人。當時的崑山縣令是贊善大夫韓正彥,「召其人犒以酒食,為治桅,造轉軸,教其起倒之法」,船修好後,這些人都以手捧額頭表示謝意。船中有不少穀物,其中的麻子大如蓮子,為中土罕見。崑山當地人討了一些作為種子,當年結出的麻子依然很大,但後來漸種漸小,最後和當地原生的麻子沒什麼區別了。



04


無法交流的琉球人


明代還有琉球人漂到蘇州的記載。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1594)五月,有一艘外國船突然進入蘇州的沙溝口,當時正是倭寇猖獗之時,鄉民們以為倭寇來了,嚇得紛紛逃竄。後來此船被蘇州官兵擒獲,船上共有十八人,沒有兵器,盤腿而坐,服裝的顏色很少見,見人就合掌稽首,口中啞啞有聲,但由於語言不通,無法交流。後來蘇州兵備道找到了一個翻譯,方知道這些人是琉球國人,海行被風吹到了這裡。這些人被送到蘇州府城羈留了一年多,後來才被琉球派來的貢使驗明身份後帶了回去。


蘇州人漂到海外


除了海外人從海上航行


漂到蘇州的記載外

典籍中蘇州人漂到海外的記載也不少


01


漂流遇見得道長生的范蠡


如宋人范成大所編的《吳郡志》卷四十《仙事》就記載,唐僖宗乾符年間(874—879),蘇州人胡六子一行航海迷路,漂流到一個風景優美的海島上,這裡不僅鳥語花香,而且人人以禮相待,問之方知此處名為范村,居民都是戰國時越大夫范蠡的後代,首領為已經得道長生的范蠡,胡六子一行後在范村人的資助下順利回到故土。此記載雖然有傳說附會之處,但影響卻很廣,以至於范成大後來把范村作為自己小園的名字,寄託自己的隱居之思,撰寫的著作亦以《范村梅譜》《范村菊譜》為名。


02


強勁西風將商人送去新羅


晚唐吳人范攄在其所編的《雲溪友議》卷二中還記載了另外一個和蘇州有關的漂到海外的事件。當時的登州商人馬行余,打算從登州海行,取道崑山到桐廬去。其規劃路線大概是海行到崑山後,溯松江或婁江而上到蘇州,再轉道大運河、錢塘江抵達桐廬。誰知馬行余在海上航行時遇到了強勁的西風,一直被吹到了新羅國。


03


島上巨人手指竟長一尺四寸


明代蘇州人漂到海外的記載有兩次都和崇明島有關,當時的崇明島為蘇州府所轄,和大陸之間尚隔著遼闊的海面,舟行頗險。明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蘇州衛的幾個軍士被派往崇明島公幹,公事處理完畢後泛海而歸,忽遇大風,漂到了一個「山麓深曠」的島上。

正在大家茫然無措的時候,忽然從樹林里出來一個巨人,長可三四丈,深目黑面,獰丑不可喻」,此人把船上的軍士們捉住,並用藤條貫穿軍士們的掌心繫於樹下,然後又回到樹林里去。軍士們趁機掙斷藤條慌忙逃到船上,正要放船逃走,忽然那個巨人又帶著幾個長得差不多的巨人從山林中追過來,一把抓住了船舷,這時船上一個膽大的軍士急忙持刀砍斷了扒在船舷上的巨人手指,這才慌忙逃離。後來在船上發現了一節砍下來的斷指,用尺子量了量,竟然長達一尺四寸。軍士們回來後把這節斷指獻給了嘉定縣,貯藏在該縣的庫房裡,後來下落不明。


04


島上遇見死去的妹妹


另一則和崇明島相關的蘇州人漂海事件更是荒誕不經。據《蘇州府部匯考外編》記載,蘇州鹽鐵口有一個姓朱的人,和同伴一起去崇明島,但到海中時船破了,同行的人都死了,只有朱某隨著破船漂到一個海島上。上島後見到一片殿宇,上面寫著「紫陽府」三字,朱某在此閑逛時竟然遇到了死去的妹妹,妹妹請他到家中,剛好妹夫回來,妹夫說是在紫陽府服役的,並說紫陽真人是「掌錄罪囚」的神仙。朱某說想回家,妹夫就背著他,讓他閉上眼睛,片刻工夫朱某就感覺被放到了地上,睜眼一看,已經在家門口的海灘上了。


此記載雖然屬於野狐禪,但能記載於官修的方誌中,可見流傳之廣。另外紫陽真人為道教南宗初祖張伯端的尊號,紫陽又是朱氏的堂號,而故事中的主角正是姓朱,所以此傳說可能是江南的道教徒所杜撰,也可能是朱氏家族的附會。


05


隨風飄到石頭城


《蘇州府部匯考外編》中還記載了明末另外一個蘇州人漂海的事件。據說當時蘇州堡鎮民施仁美,和眾人一起去普陀山進香,途中遇到大風,漂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以石為城,只有一個城門,城牆上無雉堞,崖口有守兵,看到此船後就操戈相向。眾人趕快拿出香疏讓守兵看,守兵奔報國王,國王倒很慈厚,每天都送米給眾人做飯。兩個月後,剛好福建梅花山到日本的船路過,國王給以文引,讓眾人附船而歸。上岸後陸行十七日,方到溫州。當時松江名紳夏允彝在福建做知縣,給貲歸鄉,眾人方知漂到的地方為小琉球國。和上一條記載的荒誕不經不同,此記載有姓名可考,並和夏允彝仕宦經歷相合,真實度大增。



「石佛浮海」的故事

其實在蘇州歷史上


影響最大的意外漂海事件


不是海外人漂到蘇州


也不是蘇州人漂到海外


而是兩尊石佛像的浮海而來


吳郡石佛浮海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南朝梁僧慧皎所撰的《高僧傳》中,在該書卷十三《慧達傳》中記載,西晉建興元年(313),有兩尊石像浮在吳郡的松江滬瀆口,漁人一開始以為是海神,「延巫祝以迎之,於是風濤俱盛,駭懼而還。」有信道教的,認為是天師之神,「復共往接,飄浪如初」。後來吳縣的奉佛居士朱應,聞而嘆曰:「將非大覺之垂應乎?」於是潔齋後和東雲寺帛尼及信佛者數人到滬瀆口,「稽首盡虔,歌唄至德」,說來也奇怪,海上一下子就風平浪靜了,「遙見二人浮江而至,乃是石像,背有銘志,一名惟衛,二名迦葉。即接還,安置通玄寺。」唐人陸廣微的《吳地記》中還記載了石像置於通玄寺的傳奇原因,「像至通玄寺前,諸寺競爭,數百人牽拽不動」,眾人都說既然這樣,石佛像看來應該居通玄寺了。說來奇怪,這時幾個人試著抬了一下,竟然一下子就抬到通玄寺的寶殿中,「神驗屢彰,光明七日七夜不絕」。後來梁代簡文帝特意為此撰寫了《浮海石像銘》。


此事還有後續,據唐人皮日休的《開元寺佛缽詩序》記載,在石像發現後七年,滬瀆的漁人又在沙汭上發現了一個石缽,開始時漁人只當它是一般石臼,但盛放了葷腥食物後,就會「有佛像見於外」,漁人大為震驚,認為此石缽應為先前浮海而來的兩尊石佛的遺物,於是也送到通玄寺供奉。皮日休時此缽尚存,「遂觀而為之詠」,並寫了一首詩寄給好友陸龜蒙,詩云:「帝青石作綠冰姿,曾得金人手自持。拘律樹邊齋散後,提羅花下洗來時。乳麋味斷中天覺,麥麨香消大劫知。從此共君新頂戴,斜風應不等閑吹。」


隋唐時期,吳郡「石佛浮海」的故事傳播範圍越來越廣,佛教典籍中記載尤多。如隋代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唐代道宣的《釋迦方誌》及《集神州三寶感通錄》中均記載此事,並記載當時的咸陽長公主「聞斯瑞跡,故遣人往通玄寺圖之,在京起模,方欲顯相雲」,可見當時此事已經聲聞宮闈,舉國皆知。不但如此,唐代的「石佛浮海」的故事還被繪於敦煌莫高窟壁畫第323窟的南壁上,至今尚存。該壁畫上畫有江水上游漂浮著兩尊站立的佛像,沿江兩岸,由遠而近有漁人巫師拜像、道人設醮拜佛,最下面是高僧居士禮佛、僧俗大眾迎佛的情景。江中有一渡船,幾個僧人扶著佛像,一船夫掌舵,一船工撐篙,岸邊有跪拜的僧人,近處有騎水牛觀佛像的農人,婦人手中還拿著供佛的鮮花。該壁畫充滿想像,生動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風情。宋元以後,「石佛浮海」的故事繼續傳播,成為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大事,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與漢明帝「夜夢金人」的神話相提並論,可見其影響之大。


值得一提的是,能浮在海里的石頭確實存在,如火山噴發出的岩漿所形成的石頭就叫海浮石,因斷面粗糙有小孔,體輕,投入水中浮而不沉而得名,廣東、福建、山東、遼寧等地均有所產。從這方面來講,「石佛浮海」的故事確實也有存在的可能。


另外安置兩尊石佛的通玄寺舊址即今蘇州城內北塔報恩寺所在地,為三國東吳赤烏年間(238—251)孫權為乳母陳氏所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改名開元寺。吳越錢氏時,遷建開元寺於盤門內。現開元寺僅存的無梁殿已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據知情人回憶,開元寺原有的兩尊石佛在上世紀80年代初修築東大街時,被砸碎鋪在路基下,此兩尊石佛應即和「石佛浮海」的故事密切相關,結局如此,實令人感慨系之。



原載於2018年 7月15日《姑蘇晚報》A12


作者:孫中旺


編輯:小times


更多資訊請猛戳閱讀原文下載引力播App


這都是的蘇州對外交流歷史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姑蘇晚報 的精彩文章:

追蹤:蘇州金毛撞上豪車負全責,維修費40萬到底誰出了

TAG:姑蘇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