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我們好好說話

孩子,我們好好說話

今天上午,第六天和杭少圖聯合舉辦的主題為「幸福陪伴,共同成長」的系列暑期講座之「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溝通」,圓滿收場。

今天的主講老師——劉媛媛,是浙江首位國際鼓勵諮詢導師。她早早地到達了分享現場,家長們也陸續到達。分享開始前,媛媛老師了解了來到現場的家長們大多數都是中小學生的父母,與此次分享主題較為契合。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們大多聯繫到的形容詞是叛逆、自我封閉、焦躁,此次分享就這幾個關鍵詞展開。

媛媛老師先向我們介紹了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礎——個體心理學,通過研習心理學來了解把握與孩子交流的節奏,使之易於接受,並且闡釋了正面管教的內涵,即對於孩子,應該賦予教育,而不是依賴他人。

介紹了相關信息後,此次分享便進入了主題——體驗式教學,即通過邀請家長參與互動來對親子之間的關係有更多把握,產生同理心,以了解日常溝通時孩子們的心理態度。媛媛老師講到,體驗式教學是行之有效的即不懲罰也不嬌縱的教育方法。

體驗溝通的障礙

現場的體驗分為三步走

兩人一組,孩子想一件事情告訴父母

(可以是開心或不開心)

1

家長不理不睬,只顧忙於自己的事情(專註看手機)

30秒後,媛媛老師請扮演孩子的家長來分享感受,他們表示自己在熱情的向父母講述事情卻得不到回應時,自然會有種受挫感,心理產生疲累。

2

家長詢問孩子今天的作業是否做完,不停圍繞作業關注

體驗時間也是30秒,時間結束後,一位父親發言當只圍繞孩子的學習狀況問詢時,孩子會表現出不耐煩,兩人的交流不在同一個頻道上,自然無法進行下一步的溝通。

3

家長覺得這根本不值一提,不認同孩子的分享

一位扮演孩子角色的家長分享,自己興緻勃勃地向母親炫耀得到了老師的獎勵,但母親覺得這樣的獎勵不值一提,還可以做得更好。得到如此的回應,孩子的熱情被澆滅,也就放棄了母親爭取獎勵的想法。長此以往,孩子與父母間的溝通自然會越來越少,不僅是信心遭到打擊,分享的意願也將逐漸褪去。

TIPS:媛媛老師說

首先,與孩子進行溝通時,需要先學會聽

其次,還要學會說

善用你句式,以達到共情的效果

你感到情緒(感受詞)

是因為事件(客觀事實)

你希望願望(可無邊際)

孩子嘗試與你交流,但得不到良好的回應,也就降低了下次溝通的概率。

孩子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打擊

在溝通交流時,應該避免

剝奪孩子的價值感:

「媽媽說對了吧,認真複習才能有好成績」

使用令鼓勵大打折扣的話:

「努力就有好收穫,你現在知道你之前失敗的原因了吧!」

畫蛇添足加上令人氣餒的話:

「這個題做得很好,要是別題也都這樣就好了!」

讓溝通深入進行的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學會問

啟發式鼓勵

你感覺怎麼樣?

你是怎麼做到的?

想在有沒有什麼其他想法?

上述問句可以讓孩子打開心扉

與父母進行更多的交流

為了讓效果表現更明顯

媛媛老師進行了以下實驗

邀請現場的十六位家長作為父母角色,八人一組,分配到不同的台詞,對「小孩」用適當的語氣講述手中的台詞。

第一組

命令式

1去洗澡!

2.別忘了你的比賽服。

3.馬上掛電話。

4.先去做作業。

5.別和弟弟打架了。

6.把你的衣服撿起來放進洗衣筐里。

7.趕快穿衣服,要不你就趕不上班車了。

8.別大喊大叫的。

第二組

詢問式

1.要讓身體清爽乾淨,你需要做什麼?

2.你需要為比賽做些什麼準備?

3.你還要打多久電話?

4.關於完成家庭作業,你有什麼計劃?

5.你和弟弟打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6.浴室地上的臟衣服,你打算怎麼辦?

7.如果錯過了班車,你打算怎麼去學校?

8.你該做些什麼讓自己平靜下來呢

採訪「小孩」在兩組父母的問話過後,明顯表現出了不同的能量與心態。

第一組父母的語氣較為嚴厲,「小孩」聽過後會感覺心理煩躁,甚至產生了逆反心理,也認為自己對於以上父母交代的事情沒有把握去完成,失去了一些自信,講述時低沉喪氣。

而在與第二組父母的溝通後,明顯更為和善親切的語氣會讓「小孩」去思考自己能否完成父母提出的問題,容易介紹,也對父母交代的事情有較大把握,講述的語氣是積極向上的。

這也就是媛媛老師要分享的學會問的另一大要點

啟發式提問

好奇並且不去預設答案

你怎麼看這件事情?

如果這樣做會怎麼樣?

他會怎麼想?

還有些什麼辦法?

經過此次實驗,家長們也紛紛有所感悟,表示對於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方式的確有待改進。

分享最後,媛媛老師提出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做到和善而堅定

和善是無條件愛孩子、接納孩子、尊重孩子

堅定是建立必要的規則與秩序,尊重自己和情形需要

一個家庭中不乏虎媽貓爸或嚴父慈母的角色,但兩者如何分配是必須關注的要點,和善而堅定的教育模式是兩者平衡、並存,依據自己家庭的特徵,進行合理分配,促進家庭共同成長,和諧共處。

現場的分享結束後,一位母親留下來與媛媛老師進行了交流,講出了自己的煩惱。她聊到對於自己的孩子無法把握,還去學習了有關心理學的知識,但依然沒有良好的進展。媛媛老師根據這位母親描述的情況,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最後還給了這位母親一個緊緊的擁抱抱,深感她的付出不易,鼓勵她與孩子有更好的交流。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聯想到最近發生的相關事件,的確是有一些極端父母所做的錯誤事件,讓人痛心,他們的孩子本該享受與他人一樣幸福安定的童年,但對於已經發生的悲劇,無法挽回。

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陪伴和教育方式的重要性,他們會因為與孩子的弱溝通而去翻閱書籍、參加相關講座,學習怎樣做一個稱職的父母。應該被認可的是,家庭是需要共同成長的,孩子在學校里接受教育的同時,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學習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從孩子的視角來進行溝通,如此才不會出現沒有話題、溝通疲乏的情況。

更多時候,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交流,會讓溝通更具幸福感,此時的雙方是公平的,可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所以,讓我們好好說話吧,用平等的姿態去對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i第六天 的精彩文章:

TAG:hi第六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