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餓的發慌,和尚把鎮寺之寶白居易手抄金剛經當了5000斤大米…

餓的發慌,和尚把鎮寺之寶白居易手抄金剛經當了5000斤大米…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 講的歷史是真的嗎|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游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編譯自《初刻拍案驚奇》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所以人們又叫他白樂天、白香山,又因他做過刑部侍郎,又有人叫他白侍郎。

白居易信佛,母親生病時,他發願手寫《金剛般若經》百卷,散施於各處寺廟,以此請佛祖保佑母親的病快點好。

後來歷經五代、宋、元等數百年戰亂,白居易手寫的這些經卷,絕大部分都遺失殆盡,只有吳中太湖內洞庭山一寺廟流傳下來一卷,到明朝嘉靖年間依舊完好無損,除了吳中士大夫、騷人墨客紛紛賞鑒、題跋,外地遊客也大多請求拜觀,讚歎頂禮,留題姓名、日期。

收藏它的寺廟僧人,視若鎮寺之寶。

01

嘉靖四十三年,吳中大水,莊稼被淹,顆粒無收,米價飛漲,官府為了平抑價格,嚴禁外地米進入,更是雪上加霜。

大米價格昂貴,大把的銀子也買不到多少米,該寺僧侶眾多,很快陷入財政危機,之前喜歡布施的大戶人家,也因災米少而不來布施了,外出化緣吧,老百姓自己都沒吃的,哪有能力施捨?

各種因素疊加,寺廟僧侶們的生活頓時成了問題,很快到了「香積廚中無宿食,凈明缽里少餘糧」的地步。

寺里有個法名辨悟的僧人,他對大家說:「按照咱們寺中僧徒人數估計,至少得有四五十石米才能度過荒年,如今肯定是沒有大施主的了,難道咱們坐等餓死不成?白侍郎的《金剛經》真跡,是歷朝歷代傳下來的至寶,何不到城裡去找個識貨的古董人家,當些米來度饑荒?待來年豐收,再贖回來也不遲。」

提議得到住持支持:「相傳此經價值不菲,咱們徒然守著它,救不得饑荒,真像辨悟所說,也是一個辦法。然而這種年景,到哪裡去找這樣一個肯花閑錢的主?」

辨悟說這種時候要遇到這樣一個人,當然很難,不過山塘上王相國府里有個嚴都管,和我關係很好,他之前也是咱們的施主,白侍郎的經他未必識貨,但肯定知道它的價值,看我薄面,當他幾十挑米,估計不成問題。

眾僧異口同聲地說:「既然如此,何不快去?」

02

住持到廂房捧出經來交給辨悟,辨悟叫了個人跟著,帶上經包,當下雇了船隻,渡過太湖來到山塘。 來到相府,辨悟順利地見到了嚴都管,向他說明來意,請他務必玉成,不然寺里僧侶們都沒飯吃了,若能救得眾僧性命,必然功德無量。

嚴都管顯然是個外行,所以當他聽說此經至少值千兩銀子,不屑地說,什麼寶貝,能值這麼多錢?

不過他承認,之前倒是聽人提到過這「玩意兒」,百聞不如一見,此番見一見也好。

打開一看,嚴都管毫不掩飾他的失望和不屑:「我以為應該是金碧輝煌的,哪曉得是這樣的廢物?看看看看,這些紙都黃了,還不如花花綠綠的經包好看,怎麼可能值這麼多銀子?」

邊說邊一頁一頁地往後翻,直到看到後面有許多他認識的大鄉宦的名字和印章,他的主人也有手書題跋和印章在上面,這才覺得此物看來真的不凡,臉色好看了一點:「這樣看來,大概真值不少錢,不然我家老爺也不會把他的名字寫在上面。這樣吧,看在我和你關係不錯的份上,又是救人性命的好事,雖然百石不能夠,我給你五十石吧。」

辨悟說,多當多贖,少當少贖,五十石就五十石吧,太多了我還不好運走呢。

明朝一石=100斤,大概就是5千斤米。

嚴都管寫了一張當米五十石的當票,交給辨悟,彈劾叫人開倉取米,辨悟雇了腳夫,一斛一斛地盤到船上,告別了都管,歡歡喜喜地載回寺里。

03

這個嚴都管,實際上是相國府中的大管家,每到年底,他都要將府中的收支狀況,造一個冊子交個相國夫人,請她過目。

過年這段時間忙,相國夫人沒空查看,直到二月中旬才抽出時間,當她看到其中一頁上面寫著「姜字五十九號,當洞庭山某寺《金剛經》一卷,本米五十石」,心中奇怪:什麼經卷這麼值錢,當了這麼多米?

想起之前常聽相公說起洞庭山寺內有一卷《金剛經》,是該寺鎮寺之寶,莫非就是它?

她馬上叫養娘讓人去取,不一會兒就取來了。

夫人信佛,先凈了手,然後才把包解開,念了一聲佛道:「這必是寺中祖傳之物,寺僧為了度過饑荒,無奈當米吃了,可是這些窮寺,哪有能力贖回去呢?留在這裡是一種褻瀆,讓人不安,就當我請這寺中僧人吃了一年齋,把此經還給他們吧,省得佛祖怪罪。」

這樣想著,她便對都管說:「你把這五十石米作為夫人齋僧的開支,不要他們還了,快去把寺中僧人叫來,把經卷還給他們。」

時值觀音菩薩生日,辨悟過湖來觀音山上進香,進完香來拜會都管,都管說你來得正好,將相國夫人的話對他說了一遍,辨悟大喜,雙手合十:「阿彌陀佛!難得世上有如此善心的施主,使此經重返本寺,願菩薩保佑夫人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都管便去稟報了夫人,請了經卷出來,奉還給辨悟,夫人又吩咐都管「留來僧一齋」,都管遵命,設齋請了辨悟。

04

用罷齋飯,辨悟接過經包,千恩萬謝而去。

來到碼頭,剛好和幾個燒香的客人同乘一艘船,船開後,那些客人張家長李家短地說個沒完,辨悟今天心情特好,便對眾人說:「各位說來說去,總不如小僧今天碰到的施主,那才是個大善人呢。」

眾人便問他是哪家,辨悟回答說是王相國夫人,其中有人說,早就聽說她是個大善人,只是不知道今天她是如何布施師父的?

辨悟指著經包,有點得意地說:「這就是相國夫人的大布施。」

然後乘興給大家講了發生的一切,末了不忘總結一句:相國夫人這個善舉,相當於救了咱們一寺的僧人。

有人卻不信,還說什麼出家人習慣了說謊,這話信不得,也有人說,他又不騙我們的東西,為什麼要對我們說謊?應該是真的。

還有人說,既然這佛經這麼值錢,給咱們看看如何?讓咱們也開開眼界。

辨悟見他們都是些鄉下人,便有點瞧不起他們:「這可是唐朝白侍郎的真跡,你們又不懂,看它作甚?」

沒想到其中有一個教書先生,綽號黃撮空,一貫愛裝假斯文,聽了這話很不高興:「師父出言欺人太甚!什麼白侍郎黑侍郎,不就是那個白樂天嗎,《千家詩》上有他的詩,欺負我們沒見識?既然今日同船過湖,也是個緣分,拿回來給大家看看,難道很難嗎?」

眾人說黃先生說得有理,一齊來到辨悟身邊,看樣子非看不可,辨悟再也不好拒絕,只得解開包袱,攤在艙板上。

話說那經卷,不像書本那樣是裝訂起來的,而是一頁一頁「摞」起來的,辨悟剛打開經包,突然起了一陣旋風,把那經卷的頭一頁,卷到了空中,然後就見它像斷了線的風箏,越飛越高越飛越遠,直到再也看不見,估計飛到爪哇國去了。

05

辨悟呆了,傻了,心中叫苦不迭,眾人也大多呆了,互相埋怨。

其中一個懷著僥倖的心理,叫他看看被吹走的是不是素紙(沒文字的空白紙),辨悟說哪裡是什麼素紙,剛好是頭一頁,我看得明明白白,然後不停地嘆氣:「千年古物,就這樣弄得不完全了!」

忙把經卷疊好包好,紫漲了臉皮,一個勁地埋怨,眾人也都懊悔不跌,不敢作聲,黃撮空文縐縐地勸解了幾句,見辨悟不高興,也就閉了嘴。

回到寺里,辨悟說了相府白還經卷的經過,全寺上下無不歡喜、讚歎。

被風吹走一頁的事故,他卻沒敢說——寺僧大多不在行,估計沒人翻看——他「放心」地把經卷交給住持,住持重新收藏過了。

話分兩頭。

河南衛輝府有一個姓柳的官人,剛補了常州府太守,擇日上任,親戚朋友設酒為他餞行。

其中有一個人,是個傅學好古之人,曾到蘇杭二州遊玩訪友,席間對柳太守說:「常州府與蘇州府接壤,聽說蘇州府所屬太湖洞庭山一寺中有一件稀罕物,乃是唐朝白香山手書的《金剛經》,據估價不少於千兩銀子,如今您的就任之地就在鄰邦,方便的時候不妨去看一看。」

柳太守雖不好古董,為人卻非常貪婪,聽說價值千金,便牢牢記在心上。

06

到任之後,柳太守聽說那是人家的鎮寺之寶,錢再多也不賣,加上那寺廟屬於蘇州轄區,他管不了人家,無法用強,也就暫時打消了弄到手的念頭。

直到一年以後,江陰縣解到一幫盜匪,其中有一個行腳頭陀僧,柳太守見了,心中暗喜:「取《金剛經》這活兒,有人幹了。」

把盜匪下在死囚牢後,柳太守叫來一個禁子,悄悄吩咐他說:「你到監中,秘密叮囑那個行腳僧,叫他在我再審時,一口咬定蘇州洞庭山某寺是他窩贓之所,我便對他網開一面。你可不要泄露出去,否則打死你!」

禁子道:「太爺的吩咐,小的若是不聽,就是不要命了,放心吧太爺,包在小的身上!」

禁子依言去辦,第二天升堂,其他盜犯用了刑才招,唯獨這個行腳僧,不但未用刑就招供贓物藏在洞庭山某寺,還把住持的名字都說了出來。

柳太守大喜,取了供狀,疊成文卷,行了一個文到蘇州府捕盜廳,算是給蘇州那邊打招呼:我要提你們這寺里的住持,請不要阻攔。

太守派去抓人的公差駕了快船,徑直來到寺門前,雄赳赳走進去問道:「哪一個是住持?」

「小僧就是。」住持急忙上前稽首。

公差不管三七二十一,取出麻繩就捆,住持慌了手腳:「小僧犯了什麼事?你們怎麼一來就捆人?」

07

住持被公差帶到常州,柳太守升堂,什麼話也不說,直接把住持下了獄,住持一句話也沒說上,就這樣被莫名其妙地關了起來。

關了住持,柳太守把抓他的公差叫到跟前,低聲問:「這和尚有人同來么?」

公差回答說來了一個徒弟和一個僧人,太守吩咐公差:「你悄悄地跟那徒弟說,叫他回去把那捲《金剛經》取來,便可救他師父,事不宜遲,越快越好,若遲得幾日,就要討絕單了。」

所謂「討絕單」,本意是獄吏向主管州縣官員報告在押犯人身死氣絕的單子,也就是以非法手段把犯人殺了。

太守的意思很明白:如果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那就把住持弄死,然後向上面報告死於不可抗力,比如某種疾病突發等等。

公差找到辨悟,轉達了太守的意思,辨悟當然明白討絕單的含義,可是他說:「費盡心機把我師父抓來,原來是為了這個啊!《金剛經》是我寺寶物,怎麼可以隨便給人?」

公差說,反正話我已帶到,照不照辦是你的事,我家老爺只要此經,你若是不送給他,他怎肯住手?討絕單的意思,你不會不明白吧?總不能為了一本破經,送了你師父的性命吧?

那是當然。

辨悟急忙和公差來到監獄,把這些話對師父說了,住持說:「既然如此,就快去取來給他,換我出去,總不能為了大家的門面,斷送我一個人的性命吧?」辨悟說別說了別說了,我去取來就是。

08

辨悟星夜趕回寺里,取了經卷,又星夜兼程趕到常州,找到那個公差,告訴他經已取來,如何送進去?公差說,一本經卷而已,又不是什麼財物,在轉桶邊擊了擊梆,稟告一聲就遞進去了。

柳太守當時正在私衙,聽說寶貝來了,衙門的官員和家眷都出來爭看,打開一看,全都大失所望,太守更是覺得搞笑:「既然是千金之物,就應該庄莊嚴嚴,怎麼這樣一副吊樣?紙色又黃又暗,像在垃圾堆里撿來的廢書廢報!」

及至揭開,仔細一看,太守更是笑出了聲:「我去!就算是個古董,也須完全才好,這玩意兒算啥?第一頁就沒了,有什麼用處?說什麼千金百金,可憐本官誤信了那些窮酸文人的傳言,白費了許多心機!難為那個和尚坐了幾日監,豈不冤枉!」

內眷們更不識貨,聽說這破玩意兒沒什麼好看,還連累和尚坐牢,心還算善良的這些女人,就一齊攛掇太守,叫他還了經卷,放了和尚,太守果真把公差叫來,讓他把經卷還給本主。

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卻讓辨悟叫苦不迭,原來他誤讀了衙門裡傳出來的消息,消息說經卷少了第一頁,沒什麼用處,所以太守叫還給本主,他卻以為太守叫他們把第一頁找來補齊,嚇得出了一身冷汗:這不是要我的命嗎?

辨悟正在心慌,沒想到住持已被放了出來,那個公差來討賞:「沒事了沒事了,大家都沒事了。」

不知緣故的住持一臉懵逼,公差說,老爺本來是想要的,所以才弄了這麼一出,如今見經卷已不完全,缺了第一頁,他覺得沒意思,就不想要了,也有點後悔把你抓來,老爺本來與你無冤無仇,如今東西也還了,事情就算過去了,恭喜!恭喜!

09

回到下榻處,住持才想起問辨悟:「適才聽說經卷沒有了第一頁,咋回事?」

辨悟知道再也瞞不過了,這才把船上眾人索看、被風吹走一頁之事,說了一遍,原以為師父會責怪,誰知住持說:「此乃天意也!若不是這樣,此經必然會被太守奪走,如今雖然缺了一張,但後邊的還在,仍舊歸吾寺寶藏,此皆佛天之力也。」

高高興興地算了房錢飯錢,師徒三人雇了一艘船,同回蘇州。

將到楓橋時天已昏黑,突然風雨大作,不辨路徑,遠遠望去,只見前方一道火光,住持叫船家對著亮處搖去。

快到亮處時,風也停了,雨也停了,抵近一看,發出亮光的地方是個草舍,而且響起木魚聲。

船到岸邊,辨悟上前叩門,門卻沒關,推門進去,只見一位老者靠著桌子誦經,見來了個僧人,忙起身敘禮。

就著燈光,辨悟偶然一抬頭,看到壁間粘著一張字紙,再仔細一看,頓時大叫起來:「怪哉!聖哉!」

原來那張字紙,正是《金剛經》被風吹走的那一頁! 辨悟急忙來到船上,一個勁地叫:「師父快起來快起來,咱們遇到奇事了!」

「有何奇事?」

辨悟把住持拉到草舍,與主人見了,來到壁間,指著那張字紙說:「師父,您看這是什麼?」

住持抬眼一看,只見第一行寫的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第二行是「法會由由分第一」,正是白香山所書,在湖中被吹走的那頁,驚問主人是如何得到的。

老者說:「看你們師徒這個樣子,這張紙必有緣故。」

辨悟迫不及待地請老者快點說,老者邊擺椅子邊說:「請坐下喝茶,容老漢慢慢跟你們講。」

10

原來老者姓姚,本地人,打魚為生,小時候沒讀過書,不識字,卻愛惜字紙,凡是見到字紙,必加珍惜,不敢作踐,如是多年。

前年的一天晚上,一件東西忽然飄到他門前,他見一道火光落地,撿起來一看,是一張字紙。

這樣的字紙,他這輩子也見過不少,但唯獨這一張,讓他很驚異,因為它是以一道閃光的形式,飄到他門前的,他更是不敢褻瀆,把它粘貼在壁間,時常頂禮膜拜。

後來一個道人從此經過,見了字紙,告訴他說這是《金剛經》首頁,你若想念全經,我可以教你,然後拿出一卷,教老者念誦,老者竟然一念就會,道人臨別時,指著那張紙對他說:「善守此幅,必有後果。」

從此他更不敢怠慢,每次誦經時必先頂禮。

住持和辨悟異口同聲地說:「剛才我們迷路,忽見火光衝天,隨亮到此,卻只是燈火微明,正在怪異,方才見老丈見教,得此紙時,也見火光,乃知是此紙顯靈,數當會合。老丈若肯見還,功德更大了。」

老者有點奇怪:「不是你們的,何雲見還?」

辨悟便將這張紙的來龍去脈,詳細地告訴了老者,老者將信將疑,直到辨悟來到船上,把經包取來,解開給老者看,老者看到兩者的紙色、字跡絲毫不差,這才信了,口中不停地念佛,把那張紙取下來,合在上面,長短寬窄剛好。

三人都很高興,老者治齋款待師徒二人,留他們同榻過夜。

後來,老者出錢,請裱匠將那捲《金剛經》做了裝裱,每逢佛祖生日,老者都要來到寺中,瞻仰白香山手跡一遍,手持該卷念誦一日,年過八十,到寺中沐浴坐化而終。

故事傳開後,有人還為此寫了一首詩:

一紙飛空大有緣,

反因失去得周全。

拾來寶惜生多福,

故紙何當浪棄捐!

同時又寫了另一首,嘲笑那個柳太守:

傖父何知風雅緣?

貪看古迹只因錢。

若教一卷都將去,

寧不冤他白樂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教師王漢周 的精彩文章:

殺豬匠一次見色起意,連環牽出6條人命!
越南這國家,為什麼這麼橫?

TAG:歷史教師王漢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