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大基因CEO尹燁:讀《今日簡史》,我所擔心的和期待的

華大基因CEO尹燁:讀《今日簡史》,我所擔心的和期待的

2018年7月20日,在深圳會展中心,備受矚目的第二十八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開始了第二天的活動。當天,一場名為「進化——從舊故事到新意義」暨《今日簡史》全球首發儀式吸引了無數讀者駐足。

在這場首發儀式上華大基因CEO尹燁受邀發表了「人類壽命簡史」主題演講。以下是部分摘錄:

中國特別缺像尤瓦爾·赫拉利這樣的作家,跨學科、觀念新穎、有大歷史觀,同時能非常好地運用語言和資料。總體來說,他的新書《今日簡史》延續了前作《人類簡史》《未來簡史》的經典性,對當前的狀況和未來的趨勢給予了重新梳理。

在我看來,《人類簡史》大宏觀現微觀,《未來簡史》於樂觀見悲觀,《今日簡史》察客觀守主觀,都值得一讀。

現代醫學能讓人活到100歲嗎?

我一般不會用「進化」這個詞。人類個體的進化,對地球來說真不一定是好事。自從我們變成了智人,掌握了大型技巧之後,我們基本上把地上跑的天上飛的都變成了食物。某種程度而言,這對地球生態其實是一種退化。

談談生物的壽命。人類依然是哺乳動物,而哺乳動物目前的壽命期限是生長期的5到7倍,是性成熟時間的8到10倍。推算出來,我們應該能活100-175歲,那為什麼現在大家沒到那個歲數?這不著急,我們的壽命也在增長。

建國前,我們可統計的平均壽命是39歲,今天預期壽命已經76.3歲了,短時間內我們國家的平均壽命增加了一倍。現在的科學研究表明,完全有可能讓人類活到接近一百歲。

再看看全球的人均預期壽命情況,中國是76.1歲,美國是79.3歲。美國的人均醫療費用是中國人的十多倍,但平均一個人壽命僅僅多了三歲,相比之下中國能實現這樣的平均壽命很不錯了。

除了醫療技術之外,我們建國以後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起了重大的作用。「防大於治」,重點是不得病,從源頭上遏制疾病。

照這麼演化下去,我們非常有可能是第一代實現肉體永生的智人。現場有多少人看了《侏羅紀世界2》?在裡面人類是否在扮演上帝?洛克伍德莊園的孫女是一個有生命的克隆人,在眾人都無法決定到底要不要為了拯救恐龍而將它們放生時,她做出了決定:「它們也是生命,和我一樣。」

生命平等。所以,不管科技怎麼發展,人類地位如何崇高,我希望大家還是明白:我們對生命應該心存敬畏。

活得長就幸福么?

人類對壽命的終極期望就是永生了。如果僅僅是實現肉體永生,並非完全不可,實際上用克隆技術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但人除了肉體,還有思想。思想的複製就是另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了。就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人類思想的物質基礎還沒徹底研究清楚,我們還不能完全明白思想產生的物質基礎和實現機制。

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在有生之年都是健康的,即健康年齡和生理年齡要儘可能接近,否則未來人均壽命到了100歲,但大家都坐在輪椅上,或者活在監護室里,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漫長的生活不意味著高質量的生活。

我認為,我們要以「意義」來衡量壽命的長短,應該從生理上和社會上給出一個以價值為依據所做的正向判斷,看看對我們這個群體以及這個群體所在的生態能做出多少正向的東西,從而在漫長的歲月中過得更舒服。

人類從2010年開始快速發展人工智慧;2011年,3D列印技術誕生開始嘗試做人工器官;2012年,有了可穿戴設備,解決了數據從被動到主動的上傳問題;今天,拿著手機看一下都能知道一天運動了多少步。2013年全球醫療數據開始眾包開發了,同時腦科學也出來了;到了今天,我們600美金就能拿到自己的全基因數據了,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每一個人開始了解自己的生命密碼,無論是祖先起源、體征情況,患上某種疾病的風險和對藥物的反應都會日漸清楚。同時也必須提醒大家的是,知情、倫理和隱私保護的問題也會變得更加複雜和重要,即我們既希望得益於大數據,又不希望自己的小數據被泄露,這會催生類似區塊鏈之類的技術進一步興起。在大數據充分可被預測的情況下,守腦如玉要比守身如玉更重要,怎麼樣保持自己的獨立客觀是每一個人都將面臨的挑戰。

所以,有著獨立思想並健康,才是「幸福的長壽」。

技術能夠解決全部問題嗎?

為了改進人類的生命健康水平,我們一直在努力。如果在不遠的未來,癌症能治癒,器官可再生,意識可以雲端存儲,我們第一代「永生」的智人就出來了,但這真的是好事么?

我從來不懷疑人類能實現上述的技術,我只怕精準醫學變成了精英醫學,因為信息和財富的不平等使人與人之間變得不平等。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讓先進的技術被所有人都能夠快速享受到,而不只是一部分特權階級? 這就是我們現在在做的,比如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這個項目在深圳進入了醫保,已經有80%的孕媽媽選擇了這項服務。我們看到了,像唐氏綜合征這樣的疾病正在遠離深圳這座城市,這是我們的努力方向,我們想讓精準醫學成為可以普惠的大眾醫學。

技術也不能解決「幸福」問題,即使我們能得到永生,就一定比十八世紀的人過的幸福嗎?不一定,生活有很多很美好的東西,幸福生活是目的,技術只是一個手段。

最重要的是,技術還會帶來最新的「數碼傳染病」,讓人類變得愚蠢。中美現在都有高頻的社交軟體,我們有多久沒有放下手機獨立思考了?還用等著人工智慧機器人幹掉我們嗎?

IT界用幾千行代碼弄出一個硅基的程序,就把我們這麼複雜的碳基生物掌控了,機器人已經比你的父母更知道怎樣觸動你的情緒,並且會運用這種神奇的能力來對你進行推銷,讓你買某輛車,把選票投給某個人,或是接受某種意識形態。這些都是輕而易舉的。

這也是我很擔心的問題,我不害怕硅基生命如今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反而害怕人類如今像硅基生命一樣執行。現今,人工智慧的最大的威脅就在於,當我們過於依賴大量數據系統以後,我們會變成懶于思考、不會學習、無法專註的「機械」勞動者,從而讓自己的智慧退化。

尤瓦爾?赫拉利在《今日簡史》中也重點談到了這個問題:「我們現在也正在培育一種馴化的人類,產生的數據量驚人,而且能夠像海量數據處理裝置中的高效晶元一樣運轉,然而這些『數據牛』絕對稱不上是發揮了人類的最大潛能。」

如果再不注意,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進化,人類就會越來越愚蠢,最後的局面就會是退化的人類濫用進化的計算機,傷害自己,也傷害世界。

所以,提升人類意識,重視自己感官感受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思想是人類一切智慧和創造的源泉。如果思想可以達到無窮遠,人類就不可能是由演算法決定的。

技術一定會繼續向前發展。基因被注入了自私的元素,生命就會以自私的方式往前演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然而,機器是由人創造的。所以,我希望在編程的初期,在一開始就給機器注入無私的「基因」——在它最核心的程序里注入人性的光輝,不管將來人工智慧怎麼發展,機器的底層設計是無私的,它必然會以和諧、友善為基礎,而不單純是為了發展智能而智能。我們應該繼續專註於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比如創造性地思考,建立同理心,從而引導機器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相關書籍推薦

《今日簡史》

[以色列] 尤瓦爾·赫拉利 著丨2018.0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信出版集團 的精彩文章:

像我這麼懶的人,還有機會野個餐嗎?

TAG:中信出版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