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在《藥師經》上說,有諸眾生不識善惡,那什麼是真正的善惡呢?

佛在《藥師經》上說,有諸眾生不識善惡,那什麼是真正的善惡呢?

善惡難辨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痴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

藥師如來所以能夠成就東方琉璃世界,除了十二大願以外,還有釋迦牟尼佛代表藥師佛所說的話。現在,佛開始說法了。

佛在《藥師經》上說,有諸眾生不識善惡,那什麼是真正的善惡呢?

佛叫文殊師利的名字,告訴他說:「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這是針對我們這個婆娑世界眾生的個性來講。

這本經譯文很有意思,敘述十二大願時,稱一切眾生為「諸有情」,蠻客氣的。這裡就毫不客氣地說「諸眾生」了,佛說一切眾生不能分辨善惡。

這個經典文字翻得很好,很容易懂,正因為如此,平常也就不加好學深思了。

佛在《藥師經》上說,有諸眾生不識善惡,那什麼是真正的善惡呢?

一個人要分辨真正的善惡非常難,你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除了佛以外,沒有人分辨得出來。

世界上一切的善惡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善惡,例如人與人見面握手的禮節,在歐美看來是善的行為,在東方則不一定是善,尤其到了西北這些地方,大家手髒兮兮、黏搭搭地握在一起相當難過,又怕有傳染病。

所以,還是中國人的見面禮貌最好,打恭作揖,握自己的手不怕有傳染病,印度的合掌也不錯,到了西北,也不握手,也不作揖,西北人民見面的第一禮貌是吐一下舌頭,鼻子還要倒吸一下,我們都學不來。因此到底誰善誰惡,很難說。

佛在《藥師經》上說,有諸眾生不識善惡,那什麼是真正的善惡呢?

因此,做好事需要智慧判斷,否則,看起來是做好事,其實是壞事,往往造很大的業。

又譬如父母打孩子,打的行為是不對的,但父母打孩子大多是關愛的,因為他的動機是希望孩子好。

所以,打孩子、打學生、教育學生等等的行為,表面上看起來是壞的,實際上沒有真智慧,無法辨別真善惡。

佛在《藥師經》上說,有諸眾生不識善惡,那什麼是真正的善惡呢?

而世間法的善惡,是非則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

「絕對的」在本體上,超過世間,到了道體以上,無善亦無惡,無是亦無非,那是形而上的真理。一落到形而下,必有善惡,等於物理世界必有陰陽,都是相對的。

在陰陽相對之間,哪一樣恰當,在哪個時間、哪個地區對人有利,那是善的;過了那個時間、地區,對人不利,則變成惡的。

又如鹽少放一點,味道鮮美好吃,放多了就感覺太咸,糖、香水……使用的道理都與鹽相同,要用得恰如其量。

佛在《藥師經》上說,有諸眾生不識善惡,那什麼是真正的善惡呢?

所以學佛要以智慧認識真善惡,然而眾生除了不識善惡以外,又「惟懷貪吝」,一切眾生的心理在基本上是貪的,貪得無厭,自我意識非常強烈。

貪是追求外面的事物,你的就是我的,這是貪;吝是我的別人碰都不能碰。學佛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是否有一點貪吝的心態?

例如天氣很熱,別人需要我們幫忙,你想貪圖一下涼快而心生厭惡,不願意去幫忙,如此則犯了貪吝之心,貪求自己的舒服,吝嗇不肯幫助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惜緣見聞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傳你們一個五字真言,這可是我當年好不容易求來的

TAG:惜緣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