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義大利理工造了個「半人馬」,更穩的輪式四足,還會空手道!

義大利理工造了個「半人馬」,更穩的輪式四足,還會空手道!

溫馨提示

京東X機器人挑戰賽火熱招募參賽項目,您的團隊或身邊有技術相近有意向報名的科研團隊和企業,可以轉發給他們,感謝大家支持。大賽總獎金高達200萬元,其中一等獎50萬元。除了賽事獎勵,京東還將提供項目孵化基金、就業綠色通道等一系列後續資源。點擊以下二維碼識別,詳情請參看和轉發此鏈接。

義大利語centauro意為:半人半馬。


為災難救援,

近日,

義大利理工學院(IIT)一個名為Centauro的團隊

推出了一款半人馬型機器人,

名字也叫Centauro。

之前,

德國波恩大學展示過一款「半人馬」造型的機器人,

四條腿像四足動物,

底部有輪子,

上半身是有頭和手臂的人形。

在一次DARPA機器人挑戰賽當中,


在34分鐘內完成了近乎完美的七項任務:

駕駛汽車,爬出汽車,打開車門,轉動閥門,


切入一個洞干牆,穿越碎片,以及操作開關。

從這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機器人挑戰賽中,

Centauro研究團隊學到的一件事是:

機器人有腿走路是很有用的。

但更有用的是,

它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模式的移動能力,

同時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切換。

因此,Centauro機器人採用了輪、腿混合動力驅動。

「半人馬」的設計是否會啟發其他的災難救援機器人呢?

現在我們知道,答案是肯定的。

Centauro高 1.5(5 英尺)、重 93 公斤。

從外觀上看,

擁有和其他IIT類機器人,如WALK-MAN相似的堅固性能。

因此,它是一個既能作為研究工具,

又能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的機器人。

外殼由輕金屬及3D列印塑料製成,

機身內配有同時處理多種需求的三台計算機。

Centauro 支持遠程遙控和半自治,

在通信中斷或延遲的情況下,

機載電腦可以自行預測該如何移動。

Centauro的腿有6個自由度,

可以通過旋轉和伸展臀部、膝蓋和腳踝來實現關節的運動,

Centauro還可以採用不同的配置,

比如四足機器人的典型的腿部配置,

包括內、外膝關節,以及蜘蛛腿的配置,

更有利於機器人操縱大型工具。

底部的輪子由鋁合金製成,

允許機器人發揮基於輪子的移動性,

其外層用彈性體材料進行過模,

保證了粘阻尼接觸,

同時在地面上滾動時產生適當的摩擦。

Centauro的上半身就很仿人了,

輕型雙臂可以舉起大約 11 公斤(24 磅)的重物,

與成年人的操控強度和靈活性相當,

還可以表演「空手道劈木板」。

「半人馬」這種設計優化了穩定性和移動性,


並允許遠程操作人員更直觀有效地控制機器人的臂膀和手。


像這樣的機器人在災難場景中的有效性和效率


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它們的控制界面有多直觀、有效。

領導IIT團隊開發Centauro機器人的Nikos Tsagarakis表示,


Centauro機器人的視覺感知系統


遵循著Momaro開發的原理和感測器安排。


Centauro機器人的運動也受到Momaro的啟發。


但是與Momaro相比,

Centauro的腿部運動學有所不同,


在調整輪子相對於地形的方向時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


此外,Centauro具有更好的操縱能力和強度,


其軀幹有著Momaro沒有的靈活性。

Centauro機器人實際利用的技術以及驅動、

設計原則、控制系統等

都在IIT團隊的類人形機器人開發線上,

類人機器人依然是IIT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

Centauro研發想設計一個在保持自身尺寸和重量接近成年人的同時

還能有和成年人相似的肢體動作的機器人。

但這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

而且需要在原有的設計基礎上進行實質性的升級。

例如,Centauro機器人的手臂重量只有WALK-MAN的一半,

但仍然具有更強的力量和體力。」

研發團隊認為

從長遠來看,

Centauro這種設計將更有效地在人類基礎設施中發揮作用。

也代表著他們在努力將技術轉化為實際應用。

我們希望機器人在越來越複雜的移動操作任務中能有更好的表現,

這些任務將涉及高負荷和苛刻的物理交互,

也就是類似於人類災難救援者遇到的情況。

也期待著機器人能不斷提高自主完成任務的能力,

提高整體效率,

在最少操縱者環境下的效率最大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人大講堂 的精彩文章:

清華大學鄧志東: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現狀及對法律、倫理與隱私的挑戰
清華「無人駕駛自行車」實現谷歌願望,或將解決物流行業「最後一公里」問題

TAG:機器人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