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桃花源之隱喻:道教個人修真與政治理想的目標是什麼

桃花源之隱喻:道教個人修真與政治理想的目標是什麼

自古以來,道家便以隱逸之風著稱。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中鮮明地提出「功成身退天之道」的論點,這為後世道家者流奠定了出世逍遙的理趣。

不論是莊子對姑射山神人以及無何有之鄉的描述,還是秦皇漢武傾盡舉生精力出海尋仙,代表的都是對另一個世界的嚮往。人們或是在此生享盡榮華、或是不得志於現實,此諸等情態都是因為從當下的生活中找不到情志的寄託,所以才會生出隱逸的思潮。

而這其中,最為知名的莫過於靖節先生陶淵明和他夢想中的那一片「桃花源」。

桃花源(資料圖)

根據史書記載,陶淵明生於天師道世家,自幼便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他雖然早有歸隱田園的志向,但因生活所迫,不得已仍要入世為官。

然而塵俗間的名利爭殺始終不是他的嚮往,又兼親人過世而哀嘆生死無常,於是這才下定決心去做一個出世的逍遙子。

以他過往的人生經歷來看,陶淵明並不太像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硬骨氣。正相反,他一方面在世俗中自覺不得志,另一方面又困頓於離群索居的生活,因此他這一生中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反覆多次,其中一個非常直接的原因是入世為官可以吃飽飯、喝好酒(陶淵明極好飲酒,其詩作多題為《飲酒》)。

若把出世作為逍遙神仙的代表,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向道之人,他們所歷經的入世與出世之間的反覆,其實更像是對自身修道經驗的不斷驗證,是心志與情慾之間糾葛。

從入世到出世,是身遂於情志的表現;從出世到入世,是煉定真心的必經階段;此後的再出世、再入世,都不過是上述行為的不斷反覆和精進。

這世上沒有一步登天的神仙,唯有在紅塵中不斷洗鍊,才能悟明白活一場是為了什麼,明白修行的根底在哪裡。

與其說陶淵明因為嗜酒而為官,不如說他在塵世中歷練自己(資料圖)

大約正是在數次反覆為官、反覆歸田園的過程中,陶淵明也才真正悟出了「田園將蕪,胡不歸」的心境。

每一個修道人都渴望自然,渴望實現與天地大道相合為一,但真正的自然並不是只有平靜與安然,它時時展現出來的平淡與無聊更能使人們陷入迷茫。當身處權利的漩渦中,人們不免為離世的過程賦予太多美好的想像。

但修行不能只立足於想像,正像是陶淵明用文字描繪了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可與他自身困苦的生活做對比時,不解其中意的人們難免要對其奚落一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亡若存;下士聞道,大笑之。」能否在眾人的不解中仍保持住心中的堅守,這才是見得修為高低的時候。

對於真正的修行者來說,追求一片世外桃源,渴求的不是把此作為終南捷徑,更不是對煩雜世事的逃避。

他們僅是希望過一場契合真心的生活,並且願意把如此願景擴展到每一個世人的身上。因此而言,閱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便不應該視之為一場志怪的記錄,他所表達的希冀與道祖所說的「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有著莫大的契合。

修道者來說,追求世外桃源,不應該是逃避的借口(資料圖)

《道德經》第八十章寫道:「(百姓)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若只從字面意思理解,就很容易把道祖的思想導引向消極的一面。

在道祖理想的政治圖景中,萬民之所以可以安居樂業,是因為對物質生活再無所求,每個人都能夠安於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於是也就沒有必要再進行毫無意義的往來交換。因為任何物質間的交流,必然先是起於有所欲、有所求。

道教認定的大修行,在於可以安然於自我和當下,把向外求的慾望釋放轉變成向內求的情志收斂。若人人都能如此,則世間何來爾虞我詐的紛爭?

陶淵明對桃花源的嚮往,正與道祖對政治與人生的描述相同。這場針對修道者而言的逍遙與隱逸,恰恰是對清明社會圖景的一場實踐。

《論語》中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孔子所描述的社會理想,與道祖期待的普天之下的安平泰亦無二致。人們之所以會為了利益起紛爭,一方面是因為寡、不均、貧這三方面的物質原因,但根本還在於心中的不安。

不安於自身擁有的一切,所有的行為都被慾望牽引,由此才難以守住心中的清靜。陶淵明在入世與出世之間的糾結,便是對此身心矛盾的典型表現。

漁翁費勁心力想記住桃花源的所在,其實只要內心清凈,桃花源就在心中(資料圖)

而當把這一點放到我們最為普通的修道人身上時,會發現原來每個人的問題都很突出。我們自詡修行一場,卻也用盡了欲求去找尋一片屬於自己的「桃花源」,豈知越是刻意尋找,就越偏離了無待逍遙的本質。

對此,陶淵明早就有了預知,他寫道漁人處處為記,其目的是想循著標記再主動回到這片樂園,怎奈所有的有為法最後都只能落得一場空。

桃花源本來無處可尋,唯有那「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回答,才是對何為修行之真、何處是歸身之所、何時才能「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最好回答。

修真的要義,本只在你的本心之中。你以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這個世界,世界也將還給你什麼樣的存在。

桃花源是一場隱喻,其要說明的道理以及指明的方向,都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手中。你看得到自己,便可以看到修行中的光明滿月。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祖師傳說至今傳之古稀將軍引入道
張正常:為整個天師道的前程去押上一次賭注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