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門構建「三區並進」區域發展新布局

江門構建「三區並進」區域發展新布局

近兩年來,江門市委按照江門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的部署,圍繞興業惠民、治吏簡政,大力實施「三戰略、三帶動」,推進「三個千億計劃」,打造「三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8%,在全省排名第四,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居全省前列。一些重點工作獲國家和省的肯定。比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顯著,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和督查激勵;作為唯一一個地級市在全國人大學習班上交流地方立法經驗;「多證合一」制度改革經驗在全省推廣……

27日,中國共產黨江門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召開。江門市委書記林應武代表市委常委會作報告。會議研究部署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江門市重點工作,強調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新擔當新作為開創江門工作新局面。

創新驅動

力爭3年內成功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江門要在新一輪發展中贏得主動,就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不動搖。

會議透露,江門將按照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實施方案的要求,力爭用3年時間完成創建任務。具體而言,江門將以推進江門高新區提質升級為主要抓手,完善「一區多園」管理模式,賦予江門高新區更多的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支持符合條件的園區創建省級高新區,通過積聚高新技術企業、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等高端創新要素,營造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建設創新型經濟主導的高水平高新區。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對此,江門力爭今年研發經費支出佔地方生產總值比重達2.1%;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提質增量行動,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力爭今年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科技型小微企業突破3000家;確保到年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50%;組建「技術經紀人」隊伍、舉辦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培育創新品牌文化。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江門將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人才准入條件,提升人才服務保障水平,統籌解決好人才關心的落戶、子女入學、家屬安置、住房安居等問題,營造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

實體經濟

發展五大新興產業塑造新產業優勢

實體興,則國興。江門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出堅定不移發展以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位造業為主體、傳統優勢產業為支撐、生產性服務業相配套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提高產業發展整體水平,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新興產業是經濟體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長潛力的部分,也是江門塑造新的產業優勢、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的關鍵。對此,江門明確要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大健康、新材料五大新興產業。

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江門實現鳳凰涅槃的必然選擇。2017年,江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507億元,增長8.6%,其中機電、食品、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造紙及紙製品、精細化工六大傳統支柱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七成以上。接下來,江門將推動「智能製造」「機器人應用」工程,推進生產線數字化改造,堅持做大存量、做優增量相結合,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中小微企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江門明確,要深入開展「暖企業、促投資」行動,落實大型骨幹企業及後備企業培育方案,推動形成一批從億元、十億元到百億元級梯隊的骨幹企業。生產性服務業方面,江門將主動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生產性服務業的「溢出效應」,推動珠西物流中心和普洛斯、安博等物流項目建設,提高製造業與物流業聯動效率,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深化改革

「一窗通辦+一網通辦」全天候提供服務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是關鍵。當前,要營造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務環境,江門必須遵循深化市場改革、強化政府監管、實現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協同提升發展質量的改革邏輯,既要發揮市場「無形之手」,又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讓兩隻手同向發力、相得益彰。

老百姓的痛點,提示著改革攻堅的方向。目前,江門初步營造了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接下來將在審批服務便民化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江門將完善市、縣、鎮、村綜合性政務大廳,構建「一窗通辦+一網通辦」,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全天候無間斷服務,同時出台第二批「減證便民」事項清單,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

為讓群眾和企業動動手指就能把事情辦好,江門將深化「數字政府」綜合改革。改革將系統推進「政務上雲」「流程再造」「服務提升」「信息惠民」和「政府慧治」工程,打通國家、省級垂直系統和市級部門自建信息系統,發掘政務數據價值,以「數字政府」建設引領「數字江門」「智慧城市」發展。

營造務實高效政務服務環境和優良投資環境,需要制度創新。目前,江門按照承諾制實施的項目推進速度平均提速1—2個月,取得較好效果。下一步,江門將進一步擴大試點區域,擴大「容缺審批」實施範圍,實施區域評價制度、試行「標準地」模式、推進聯合審圖聯合驗收等一批專項改革,加快項目落地。

全面開放從單一走向全方位

促進江門和港澳合作

處在新的歷史關口,江門把大灣區建設作為改革開放的「二次創業」,以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共建、機制創新為抓手,以城市新區、合作平台為載體,促進江門和港澳合作從單一的產業投資合作走向全方位合作,力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新的增長極、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戶城市。

珠西綜合交通樞紐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對外聯繫新通道。江門將對接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珠三角新幹線機場,實現江門與大灣區主要城市1小時點對點通達;加快建設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和物流樞紐江門北站,推動江肇高鐵、南深高鐵、江珠澳高鐵規劃建設;加大各市(區)高快速路網建設力度;發展空港物流,積極布局通用機場;參與粵港澳世界級港口群建設。

江門產業園區將為大灣區產業共建和協作提供高質量載體。以建設全省一流園區為目標,江門明確,要加快粵澳(江門)產業合作示範區、深江產業園、珠西新材料集聚區、台山工業新城拓展區、開平翠山湖科技產業園拓展區等五大萬畝園區建設,同時推進「1+6」園區提質增效。

江門和港澳合作將從單一的產業投資合作走向經濟、社會、環境的全方位合作。對此,江門將採用和港澳共同開發、管理運營的模式,探索設立江門和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探索建設江門和港澳特色金融合作示範區;深化與港澳旅遊合作,打造多種形態的國際特色旅遊目的地;為港澳服務業進入內地提供橋樑支撐。

鄉村振興

發展14條以上美麗鄉村精品線路

城鄉發展不平衡直接影響江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要解決這些發展難題,江門必須謀劃推動鄉村振興。按照計劃,鄉村振興要確保3年取得重大進展、5年見到顯著成效、10年實現根本改變。

農村綜合改革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鑰匙。開展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是省委、省政府交給江門的改革任務。江門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今年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體資產股權登記和集體收益分配製度;構建「30分鐘農村基層服務圈」。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面對富民興村的任務,江門將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產業,同時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力爭到2020年全市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6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個,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成珠西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為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江門將全域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鄉村旅遊新路徑,到2020年全市連線連片發展14條以上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培育50個鄉村旅遊示範村;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民生實事

年內17所義務教育中小學校全部建成

良好的社會治理是保持社會和諧穩定、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和保障。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要在原有的社會治理理念上推陳出新,任務艱巨且極具挑戰性。面對這一挑戰,江門將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塑造社會文明新風尚。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接下來,江門將堅持每年辦好「十件民生實事」,推進「六項民生改革」;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確保年內17所義務教育中小學校全部建成;打造珠西醫療中心,統籌推進「三醫聯動」,加快醫聯體建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推進醫保城鄉一體化改革;促進醫養結合;創建廣東省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實施城市品質提升行動。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必須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因此,江門將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和多元化解機制,拓展社區成員和外來人口參與社會治理途徑和方式,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全面推進依法治市。

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期盼,江門還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面對生態環境問題,江門將抓好反饋問題整改,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攻堅戰、凈土防禦戰,推動綠色發展、促進綠色消費。

延伸

以功能區為引領加快建設大灣區新增長極

廣東省提出要全面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即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構成的發展新格局。這賦予了江門新的定位,對江門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制約江門經濟發展的一大問題。當前,江門城市空間呈現出快速擴張的態勢,但東西部發展不協調,西部三市發展相對滯後;中心城市帶動力不強,城市重大功能設施布局分散;空間保護與開發建設亟須平衡,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

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江門如何答卷?江門提出,要突破行政區劃局限,以功能區為引領,推動都市核心區、大廣海灣區、生態發展區「三區並進」,讓每個功能區各盡所能、各展所長,助力江門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新的增長極。

具體而言,都市核心區包括蓬江、江海全域,新會、鶴山、台山、開平的城區及周邊重點園區,是江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戰場,要充分發揮人口集中、交通密集、產業發達、空間連片的基礎優勢,積極整合資源,推動內部空間格局優化調整,加快推動產業、交通、城市建設、公共服務等一體化進程,打造成為城市協同發展、產城高度融合、輻射帶動能力強、競爭優勢突出的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大廣海灣區則包括新會、台山、恩平三地南部臨海地區,要立足於面向全國、服務港澳,大膽創新,發揮土地資源儲備豐富、深水大港和優良岸線資源等優勢,在「一帶一路」、陸海統籌發展示範、粵港澳合作模式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推進園區共建、「飛地經濟」等新型開發模式,深化與港澳在服務外包、現代物流、濱海旅遊、健康服務等領域合作,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

而生態發展區包括恩平大部分區域及開平北部、鶴山西部,要按照綠色發展標準推動區域內現有產業和園區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深入挖掘旅遊資源,做足生態文章,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現上述目標,構建「三區並進」的區域發展新布局,需要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作保障。江門將堅持著眼全局和長遠,進一步完善市本級與各市(區)財政管理體制,促進事權和支出責任相匹配,解決財政體制碎片化問題。增強激勵導向,充分調動各市(區)發展積極性。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機制,重點支持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實施「億元保障計劃」夯實基層黨組織

開創江門工作新局面,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員幹部,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的幹事創業精神和帶領示範作用。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江門將出台市委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實施意見,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為江門發展凝聚磅礴力量。

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江門要把涵養政治生態作為政治建設的基礎性、經常性工作來抓,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做到親而有度、清而有為。各級黨委(黨組)要切實負起抓意識形態的政治責任,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

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激勵廣大幹部新擔當新作為,江門要突出政治標準,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任人唯賢」的選人用人導向和「好乾部」標準,著眼於江門實現新發展的實踐需要,大力選拔奮戰在三大攻堅戰、鄉村振興、深化改革等工作一線成績突出的幹部,同時讓敢擔當善作為的幹部有舞台、受褒獎,建立健全黨內外獎勵激勵機制和幹事創業容錯糾錯機制,不斷增強幹部的榮譽感、歸屬感、獲得感。

為大力發現培養使用優秀年輕幹部,江門還將立足近期需要和長遠戰略需要,放眼各條戰線、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儲備一支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的優秀年輕幹部隊伍。此外,江門還提出,加強幹部實踐歷練,抓好百名處級幹部交流輪崗和掛職,評選一批優秀鎮(街)黨(工)委書記,在幹部選拔任用時優先考慮。堅持基層鍛煉成長方向,加強和改進選調生工作。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在全面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方面,江門將落實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具體而言,江門將著力抓好鶴山「全國城市基層黨建示範縣(縣級市)」建設,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十大專項行動」,實施「億元保障計劃」,逐步實現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全面提升。同時,江門堅持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促進脫貧攻堅、引領基層治理、推動鄉村振興的領導作用。深入實施「頭雁工程」,大力選拔政治意識強、素質能力好、群眾威望高的基層帶頭人隊伍。此外,江門還提出要深化「紅色+」黨建品牌建設,打造「紅色印記」「紅色家園」,塑造「紅色棗工」,設置「紅色指數」,用2—3年時間形成特色鮮明的高質量黨建品牌。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越到緊要關頭越要保持定力、寸步不讓、見底見效。對此,江門將建立完善一把手動態廉政檔案;抓好市縣黨委巡察,探索開展「交叉巡察」;開展扶貧民生領域專項整治;嚴查涉黑腐敗;整治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隱形變異、改頭換面等;深入開展紀律教育學習月活動;深化監察體制改革,賦予派駐機構和鎮(街)紀(工)委監察權,推動監察工作向基層延伸。

撰文:戴惠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相信夢想 戰鬥不止!
美指控俄情報人員 元首會晤蒙陰影?

TAG: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