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錦衣衛發明的這種酷刑,從來沒人挺得過,為何此人挺過了

明朝錦衣衛發明的這種酷刑,從來沒人挺得過,為何此人挺過了

講這種酷刑之前,先說說錦衣衛。

錦衣衛是明朝時期的情報機構,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創立。最初的目的,是保護皇上和負責皇上的儀仗。

後來,錦衣衛逐步演變為掌管刑獄,「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也就是負責全國範圍內的犯人的偵查、逮捕、審問等工作,重點監督朝中大臣,當然也包括皇親國戚。

(影視中的錦衣衛)

錦衣衛設指揮使一人,直接向皇帝負責。

錦衣衛因為負責皇上的安全,極受皇上重視,被帝王授予很多特權。如可以不經過任何司法機構,也不必走常規的司法程序,就直接逮捕、審問、處決任何危害皇帝,危害朝廷的人。

由於錦衣衛享有特權,因此他們常常依仗皇帝的寵信,為非作歹,肆意妄為,釀出驚天大案。

錦衣衛的第一任指揮使是毛襄。他就是那個一手製造了「胡惟庸案」的人。此案中受牽連的大臣有一公、二十侯。被賜死和流放的人,達數萬之多,朝中大臣幾乎被殺光。

朱元璋處死胡惟庸的罪名是「擅權枉法」。毛襄為了幫助朱元璋進一步強化皇權,剷除胡惟庸的餘黨,四處收集各種證據,肆意逮捕和胡惟庸有關聯的人,投入詔獄,屈打成招。胡惟庸的罪名,也由「擅權枉法」變成了「圖謀造反」。

這場持續五年之久,終於用3萬多人的性命,畫上了句號。

(朱元璋)

錦衣衛不但殘害忠良,胡作非為,最臭名昭著的,還有他們刑訊逼供的方式,可謂手段酷烈,讓人生不如死。

諸如老虎凳、坐冰塊、凌遲、斷椎、拶指(夾手指)、灌鉛、刷洗等。

其中位列所有酷刑之首的是「彈琵琶」。

眾所周知,琵琶是一種樂器,它帶給人們的是美好的體驗。從琵琶里流淌出來的美妙旋律,讓人陶醉,給人愉悅。

詩人白居易曾作千古名篇《琵琶行》,描寫琵琶曲帶給人的美好感受。「大珠小珠落玉盤」,如同天籟之音,飄渺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但「彈琵琶」這種酷刑,帶給人的則是撕心裂肺,如同煉獄。

《明史》載:「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盡脫,汗如雨下,死而復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獄不成。」

(魏忠賢劇照)

這種酷刑首先是控制人犯,將其按倒在地,捆綁其手腳,剝掉上衣,讓肋骨突出,只剩一層皮覆蓋在肋骨上。行刑之人用利刃像彈琵琶一樣,用力在人的肋骨上來回「彈撥」"。

如果犯人意志堅定,錦衣衛就會數次地折磨,直到犯人認罪為止。

所以,只要錦衣衛嘗試使用「彈琵琶」,犯人一般都會立即招認,因為這種酷刑太過痛苦,會讓受刑之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死也不願承受。

不過,歷史上還真有一個人居然挺過了「彈琵琶」的酷刑。那就是東林黨人汪文言。

天啟五年,東林黨覆滅,閹黨魏忠賢將汪文言逮捕下獄。錦衣衛指揮使許顯純對汪文言重刑侍候,施以「械、鐐、棍、拶、夾棍、琵琶」等酷刑,企圖讓他招認夥同楊漣等貪贓枉法。

但汪文言寧死不屈,怒斥許顯純:「世間豈有貪贓楊漣哉?」許顯純黔驢技窮,最後只好把他殺死在獄中。汪文言的堅強和骨氣,讓後人尊重。

這種酷刑因太過慘烈,在明朝滅亡後被廢。

(參考資料:《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周勃既不帶兵,又不管事,為什麼漢文帝還要猜忌他打壓他
同樣是戰敗後被俘,為何欽徽二帝與明英宗遭受的待遇截然不同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