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精華10句,受益終生的知識!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精華10句,受益終生的知識!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相傳起源於軒轅黃帝,代代口耳相傳,後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於春秋戰國時期集結成書。

1、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譯文】夏季三個月,是草木繁茂秀美的季節。天地陰陽之氣上下交通,各種草木開花結果。適應這種環境,應該夜卧早起,不要厭惡白天太長。心中沒有郁怒,使容色秀美。並使腠理宣通,如有為所愛之物吸引一樣,使陽氣疏泄於外。

2、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譯文】陰是把精氣蓄藏於體內,而不斷充養陽氣;陽是保衛人體外部而堅固腠理的。

3、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譯文】味屬陰,所以趨向下竅;氣屬陽,所以趨向上竅。五味之中,味厚的屬於純陰,味薄的屬於陰中之陽。氣厚的屬於純陽,氣薄的屬於陽中之陰

4、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譯文】精對人體就如同樹木的根,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冬季善於保養精氣的,春天就不易得溫病。夏天暑熱之時,應該汗出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會得風瘧病。

5、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

【譯文】所以春氣為病,多在頭部;夏氣為病,多在心;秋氣為病,多在肩背;冬氣為病,多在四肢。

6、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脊。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

【譯文】脾開竅於口,精華藏在脾臟,發病多在脊部。比象來說,在五味中為甘味,在五行中為土,在五畜中為牛,在五穀中為稷。

7、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逆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

【譯文】所以善於診脈的醫生,小心地審察五臟六腑的氣血逆順、以及陰陽、表裡、雌雄的所以然,把這些道理牢記心中,用心精思以知常處變,靈活運用。

8、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

【譯文】我聽說古代聖人,談論人體的形態,排列辨別臟腑的陰陽;聯繫會通四方上下六合,來審察十二經脈陰陽六合的起止循行與絡屬關係;氣穴各有它所發的部位和名稱;連屬於骨骼的「谿谷」,都有它們的起止點。

9、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譯文】如果觸冒風邪,就會發生寒熱。所以,春天被風邪所傷,邪氣留滯不去,到了夏天,就會生洞泄病。

10、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知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譯文】上古時代的人,大都懂得養生之道,取法天地陰陽的變化規律,用保養精氣的方法來調和,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過分勞作,所以形體和精神能夠協調統一,享盡自然的壽命,度過百歲才離開世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素佛堂 的精彩文章:

顧炎武《日知錄》10句經典名言,每讀一遍,醍醐灌頂
「千古一相」張居正十大經典名句,每讀一遍,醍醐灌頂!

TAG:素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