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曉熱詞盤點TOP3——去槓桿

三曉熱詞盤點TOP3——去槓桿

(一)上半年去槓桿初見成效,但緊信用對實體經濟的負面效應顯現

上半年,隨著金融嚴監管和去槓桿的推進,信託、委外等表外融資項目已經持續大幅度萎縮,M2個位數增長成為常態,反映監管層對於降低宏觀槓桿率的決心。與此同時,在結構性去槓桿的思路下,國企槓桿率穩中略降,民企槓桿率有所上升,去槓桿政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在緊信用背景下,去槓桿壓力在民企和低評級融資平台集中顯現,實體融資需求面臨「量縮,價升」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由融資難導致債務違約的惡性循環。去槓桿導致信用收縮,上半年的新增社融為9.1萬億,較去年同期減少2萬億,6月末的社融餘額增速降至9.8%,創下2003年有數據以來的新低,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顯現。

2018年二季度,社會融資數據在非標和信用債的雙重收縮下,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2018年二季度,社會融資數據在非標和信用債的雙重收縮下,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二)「防風險」依然是下半年的首要任務,「去槓桿」轉向「穩槓桿」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三大攻堅戰中的第一條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4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議指出,未來要以結構性去槓桿為基本思路,這意味著「結構性去槓桿」將成為防風險攻堅戰的主要著力點。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將政策重心由「穩增長、去槓桿、防風險」 轉向「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之間的平衡,表明金融體系內的槓桿控制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去槓桿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調結構成為下階段貨幣政策的目標之一。

(三)槓桿率的不平衡性依然突出,「總量穩槓桿、結構去槓桿」將成為下半年政策導向

在去槓桿初見成效的背景下,槓桿率的不平衡性依然較為突出。分部門來看,2017年末,政府部門槓桿率為36.2%,居民部門槓桿率為49.0%,企業部門槓桿率為156.9%。2017-18年,去槓桿的主體在於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2018年5月國有控股企業資產負債率下降至59.5%,16年最高值為61.8%),去槓桿的主體在於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通過對槓桿分部門、分類型,從而實施差異化、針對性的去槓桿政策。穩步推進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降槓桿,對於下半年實現宏觀槓桿率穩定和逐步下降,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實體經濟槓桿率偏高,主要源於企業部門的槓桿率高企

結構性去槓桿從我國金融風險產生的根源入手,限制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盲目加槓桿,避免債務風險再次累積。對於國有企業而言,下半年新一輪混改進程或將加快,優化國企的股權結構,減少國企對信貸的需求,從而有效降低國企的槓桿率水平;對於地方政府而言,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對違規舉債和擔保實行終身問責,加強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監管協同;對於中小企業而言(目前私營企業槓桿率處於較高位置為55.8%,17年2月為52.2%),當前中小企業槓桿率雖低於國有企業,但相對有所上升。

2018年上半年,結構性去槓桿思路下,國企負債率穩中略降,民企負債率上升

2018年上半年,結構性去槓桿思路下,國企負債率穩中略降,民企負債率上升

7月初,監管層再度密集發聲,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仍是政策重心,「總量穩槓桿、結構去槓桿」將成為下半年的政策導向。在結構性去槓桿的引導下,一方面,要收緊對兩高一剩行業中小企業的信貸政策,有效控制中小企業槓桿水平的無序擴張。另一方面,信貸政策(定向降准)將向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領域的中小企業傾斜,改善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促進實體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7月初,監管層密集發聲,「總量穩槓桿、結構去槓桿」將成為下半年的政策導向

(四)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把握結構性去槓桿的力度與節奏

6月中下旬以來,決策層在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央行二季度例會、新一屆金穩會等會議中,多次強調流動性定調由「合理穩定」轉變為「合理充裕」,重回2014年四季度-2016年三季度的基調。但結構性寬鬆的調控思路,絕不意味著重走大水漫灌刺激經濟的老路。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之下,金融監管新框架建立,金融統一協調監管初步形成,一行兩會各司其職,貨幣政策邊際寬鬆的邊界進一步得到明確。也從側面反映出,上半年在經濟下行和外部不確定風險的共同影響下,國內宏觀政策已發生微調,但整體貫徹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引導資金脫虛就實的目標。

2016年三季度至今,歷次貨幣政策執行目標表述變化

央行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雙支柱框架下,貨幣政策以穩健中性為基調,進行靈活適度調整,以此對沖嚴監管帶來的負面效應。6月美聯儲完成年內第二次加息,我國央行並未跟進式上調公開市場利率,顯示央行意在維持去槓桿與穩增長之間的平衡,擴內需和降低實體融資成本依然是政策的主要目標。2018年以來,央行已實施三次定向降准,雖然降準的著力點有所不同,但主要目的均是穩定宏觀經濟形勢,適度擴大內需,結構性去槓桿,為三農、小微企業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支持,為新舊動能轉換創造條件。

(五)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著力發展新經濟

我國目前處於經濟轉型期,發展新經濟是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力的重要動能,政府正在積極推進政策孕育新經濟。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結構化政策的使用,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同時發展普惠金融,引導資金投向小微企業、綠色經濟,讓金融更好的服務於實體經濟。2017年末,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佔GDP比重為162.5%,較前值166.4%穩中略降,但仍處於全球較高水平,難以再通過大幅舉債來發展經濟。

2017年全年來看,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水平高於主要經濟體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在1980年代經濟轉型期間,製造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是最為顯著的兩大特徵,而在此過程中,股權融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依靠以直接融資為主導的資本市場,美國孕育出了蘋果、谷歌、微軟等創新科技龍頭。我國經濟的短板在服務業、高端製造業與大數據等新興信息產業,這類新經濟有一個共同點:輕資產、高產出。因此,發展新經濟不僅能補短板、促進經濟結構轉型,還能滿足消費升級,同時也是降低宏觀槓桿水平的有效途徑。由於新興產業的盈利在短期內無法兌現,股權融資是最合適新經濟的融資模式。在此背景下,我國正在大力發展直接融資,隨著政策環境及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放開,並配合擴內需、減稅降費等政策,將極大地推動我國的新經濟發展,加速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我國直接融資在實體經濟融資中的佔比仍然較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度微課堂 的精彩文章:

TAG:三度微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