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小龍蝦是怎麼來到中國的?真的跟抗戰時期日本的生化部隊有關?

小龍蝦是怎麼來到中國的?真的跟抗戰時期日本的生化部隊有關?

文|邊雋祺

小龍蝦是怎麼來到中國的?真的跟抗戰時期日本的生化部隊有關?

有人認為,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美洲原住民們已經廣泛地開始食用小龍蝦。印第安人非常熟練地用蘆葦勾著鹿肉在池塘里捕捉小龍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歐洲殖民者的到來,使得小龍蝦的烹飪方法更加多樣化,而且也使得小龍蝦作為一道食材更加普及。1775年「大驅逐」之後,阿卡迪亞人大量地進入路易斯安那。阿卡迪亞人是17世紀法國殖民者在北美的後裔,其中一部分人也是法國人和原住民的混血兒。對於這些來自於加拿大沿海省份的人來說,水產品是他們飲食習慣構成中的重要一部分。所以,阿卡迪亞人就沿著河口和支流定居,大部分在新奧爾良市附近安家。在緩緩流淌的濕地中,這些擁有豐富捕魚經驗的阿卡迪亞人,捕捉小龍蝦簡直是輕而易舉。在阿卡迪亞人和美洲原住民的短暫接觸中,他們很快學會了小龍蝦的吃法,然後又借鑒歐洲大陸的烹飪方法,發展出頗具特色的菜系。現在美洲南部卡津菜系的特色就是各式各樣的小龍蝦。

現如今,小龍蝦早已成為全球各地吃貨盤中的美食。這個小小的、帶殼的水產品,不僅僅在中北美、歐洲大受歡迎,而且在非洲、澳洲、加勒比地區和泰國都很流行。外國的吃貨們也將小龍蝦同自己的飲食習慣相結合,開發出令人新奇的吃法。現在新奧爾良地區最傳統的小龍蝦吃法就是選一個直筒的大湯鍋,放上由多種香料製作成的卡津粉(主要成分是辣椒和胡椒),再添上少許檸檬,倒入滿滿一鍋小龍蝦,邊煮邊攪,讓卡津粉的滋味充分地浸入小龍蝦,最後加入些玉米和土豆作為配菜。煮成之後,用一個大盤子將小龍蝦盛出來,然後大家圍繞在桌子旁,大快朵頤。這種小龍蝦的烹飪方法非常勁爆和粗獷,和麻辣小龍蝦非常類似,都是以香料熬制出主味,而且都是以辣為主。

比起這種簡單粗暴的吃法,另外的一些做法更加文藝。小龍蝦派——將剝好殼的小龍蝦連同醬汁做成歐洲人喜歡吃的派,或者做得小巧一些,就是迷你小龍蝦派。小龍蝦薄餅——類似於小餡餅,裡面填滿了小龍蝦蝦仁。小龍蝦比薩——就是比較常見的披薩,上面撒上小龍蝦蝦仁。小龍蝦濃湯泡飯——用油脂、麵粉、洋蔥、西芹、青椒熬出好濃汁,然後加入小龍蝦燉煮,最後澆在白米飯上。這些吃法,似乎都非常容易被中國的吃貨接受,而小龍蝦乳酪通心粉和小龍蝦秋葵濃湯這種做法則更加符合歐洲人的胃口。

小龍蝦是怎麼來到中國的?真的跟抗戰時期日本的生化部隊有關?

當然,在中國吃貨看來,以上地區都不值得一提,因為論消費,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在中國,小龍蝦的做法更是五花八門,香辣、干煸、油燜、姜辣、爆炒、蒜蓉、清蒸、醉蝦等等,當然,還有最令人喜聞樂見的麻辣小龍蝦。

小龍蝦本是舶來品,那麼小龍蝦是怎麼來到中國的呢?網上有一種曾經流傳很廣的說法是:抗戰期間「駐中國的日軍生化部隊因為要處理大量的屍體,將克氏原螯蝦經過一系列的基因改造,變成小龍蝦,運到日軍駐地擔任起水體清潔的工作」。其實這個說法非常不靠譜,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才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20世紀70年代人類才開始DNA重組技術的應用研究,侵華日軍搞基因改造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據果殼網主筆,科普作家王冬(筆名瘦駝)介紹,日本的確是小龍蝦進入中國的跳板。大正九年(1920),有人在日本神奈川縣鎌倉市建立了食用蛙養殖場,養殖牛蛙。昭和二年(1927),有人從夏威夷帶來了20隻小龍蝦,想將它們培育成牛蛙的餌料。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小龍蝦佔領了日本,到20世紀60年代,日本包括北海道在內除了一些島嶼之外的地方都發現了小龍蝦的身影,甚至小龍蝦的日本親戚——日本黑螯蝦都快被它趕盡殺絕了。不過,日本人並沒有把這種生長迅速的動物當成美味。由於缺乏詳細的文獻記錄,我們只知道小龍蝦最早登陸中國的地點是南京附近,時間大約是1929年,很可能是被當作寵物或者餌料引入的。之後小龍蝦便憑藉良好的適應能力在各地繁衍開來。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後,才開始漸漸走上中國人的餐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赫魯曉夫利用斯大林發展了新的房屋建設技術,8年每人增加1.8平米
改國旗、改國名,馬其頓為何對希臘的要求一再妥協?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