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什麼我都給你買,為什麼你什麼都做不好
1、「無私」付出的背後,是過度自私的要求
前兩天,接到大嫂電話,她在那邊哭得不行。
原來,隨著小胖逐漸長大,一向以事業為重的嫂子,狠下心放棄了自己的生意,全心全意地做一個陪讀媽媽。
原本以為,這樣的盡心儘力,一定能換來孩子的優秀。
事實上,每當孩子不能考到班裡前幾名,嫂子就會很崩潰,對孩子嚴加指責。漸漸的,小胖越來越反感考試,討厭學習,不是頂嘴就是發脾氣,跟媽媽的關係越來越差。
嫂子說:「我現在什麼都不管,整天都圍著他轉,平時他要什麼我給他什麼,我付出了這麼多,結果呢?整天跟我對著干,還考這麼一點分,你說他對得起誰?」
聽著嫂子的抱怨,我突然想起小胖上次問我,為什麼媽媽不工作,為什麼她總是要說:「你吃我的穿我的,我供你這供你那,所以你必須聽我的?」
其實,父母愛孩子,為孩子付出全部,這是本能,更是心甘情願。但望子成龍的心愿,卻為這份付出,賦予了另一層期望:高投入就要有高產出。
也就是說,孩子必須要達到父母的期望,才算懂得感恩,才是真正的孝順。
這種「所買即所得」的期望對等觀念,讓中國的父母,習慣於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家庭犧牲者的形象:把付出掛在嘴邊,又或者大談條件。
要麼經常告訴孩子,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在事業上有大發展;天天為你操碎了心,都累出病來了……
要麼就是,你考到多少分,我就給你買什麼;你把這件事做了,我就允許你玩手機;你完成這個目標,這件事我就答應你……
總之,想讓孩子產生罪惡感,激發潛能,一心向上,然後感恩回報。
可苦行僧似的自我犧牲,永遠都教育不出一個健康的孩子,因為一個擁有罪惡感的人,往往都是採用自暴自棄的方式度過一生。
而在心理學上則有個說法,叫「德西效應」,就是指當獎勵過多時,就會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減低他的內在動機。
這意味著,大談條件的背後,是學習興趣的喪失,如果條件未兌現,那安全感更會嚴重缺乏。
2、喪己式的愛,讓親情變得畸形
還記得最近很火的朱雨辰嗎?
在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媽媽的發言,足以表現出她就是這樣一位,為兒子付出了全部的母親。
害怕兒子上火,她每天凌晨四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湯,這一熬就是10年;第一次吃兒子做的飯,她不覺得欣慰,而是心疼兒子,認為自己愧對兒子;去北京的時候要扛過去鐵鍋給兒子做飯;每一次外出拍戲她都跟著照顧……
正如她自己所說:我的同事和周圍的朋友都知道,我在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我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我還能做,還能奉獻,我在家裡能頂兩個菲佣。
這樣喪己式的付出背後,其實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認為他離了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同時也滿足自己的掌控欲。
同樣的,付出這麼多,她對兒子的要求也是相當高:
回憶學生時期,朱雨辰說:「琴要是沒練好,我媽就掐我,掐得我胳膊都紫了。還試過自殘,就是淋雨啊,吃生豆角什麼的,常常在想如果生病不用練琴就好。」
就連對未來妻子的標準,也必須要在母親的把控之下:相信第一眼的感覺;不能穿的太暴露;長輩面前不能太輕浮;要有教養;喜歡淑女型的,嫁進來就要像她一樣,做到完全付出……
40歲的朱雨辰在這樣的母愛中,糾結壓抑,至今還單身;自己的姐姐,也因此而恐婚。
為孩子犧牲,把全部的時間、精力、感情都投入到孩子身上,為孩子而活,這是很多中國家長的現狀。
可這並不偉大。
要明白,向下傳遞的是愛和親情,不是債。奢望對等的父母,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3、以愛為名的束縛,會禁錮孩子成長的腳步
記得前段時間,鄰居家的孩子總喜歡把自己關在家裡,什麼都不想干,他媽媽說,這孩子平時性格就很內向,和同學往來不多,最近更是提不起精神,孤僻悲觀,就連成績也不斷下降。
後來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就不喜歡與人交往,單位的工作一直不順心,所以,他將全部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學習成績看得很中,禁止孩子的課餘活動,包括他的同學交往。
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要求,設計孩子的成長模板,將他們的興趣排除開外,時間久了,就會形成嚴重的壓抑感,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紀伯倫在《孩子》里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想要讓付出產生價值,讓孩子更好成長,我們一定要多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這樣才能及時做出,或是調整,最適合孩子的成長規劃。
4、最高質量的教育,是放開孩子,也是放過自己
想起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每天都很鬱悶。一次,他父親帶他到一個高高的樓頂, 「向下瞧瞧吧,孩子,」父親指著像蜘蛛網般的街道說,「通向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一樣。假如你發現這條路達不到目的地,就走另一條路試試!」
我們一直都知道,條條道路通羅馬,為什麼一定要以單一的學習成績,來評判孩子的努力程度呢?
拓寬期望面,讓孩子嘗試多領域發展。要明白,掩蓋缺點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大孩子的閃光點。
而做好這一切的前提,一定是建立家庭的界限感。
界限從來都不意味著疏遠和隔閡。父母擁有界限感,才能在做好自己的同時,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比如說孩子跌倒,就讓他自己爬起來;自己要完成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因為孩子小,覺得他速度慢,就剝奪他幫忙做家務活的機會……
要記住,從心裡相信自己的孩子,正如他們信賴你一樣。
在他們探索的時候,你只需要在旁邊看著,微笑鼓勵就好,畢竟,那是屬於他們的人生啊。
最後,分享一首海桑的詩,願我們在做父母的時候,別忘了,先做自己。
妻子說:「先圍著孩子轉吧,等孩子長大了
你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
然而不,怎麼能呢
孩子會自己長大的
如果我等他長大,我就老了,我就死了
我就什麼也做不了了
對不起,孩子並不比我更重要
正如我不比我父親更重要
我們各人都是自己的
相互區別,相互愛著。


※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婚姻,這裡有最接地氣的回答
※擁有一流家境,卻受著末等家教,教育的成敗,從孩子身上看出來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