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的「讀書四法」,實用

曾國藩的「讀書四法」,實用

古語說,砍柴不對紋,累死砍柴人,讀書治學也是同樣的道理。曾國藩在給曾紀澤的信中寫道:「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看」,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閱讀。曾國藩用商人積累財富和兵家攻城略地來比喻閱讀,說明只要個體發揮積極主動性,閱讀便可使人們迅速獲取新知,開闊視野,豐盈精神。然而閱讀並不是漫無目的地看,一是要博學專精,在廣泛涉略的基礎上精讀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籍;二是要讀好書,讀經典。

「讀」,就是朗讀、誦讀。朗讀不僅可以「無忘所能」,使所學的知識能夠真正掌握而不忘記;而且可以朗朗上口,自娛其心,是以「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采其深遠之韻」。

「寫」,指的是書法。曾國藩曾因寫字遲鈍吃虧不少,所以教育子孫無論寫哪種字體,要持之以恆地練習,最終達到寫的又好又快的效果。

「作」,就是寫作,任何思想或知識,只有付諸文字,才能將其傳至更遠。曾國藩主張為文者平時要多觀察多積累,做到胸中有丘壑,這樣做出的文章才言之有物,否則只是一種拙劣的文字遊戲和華麗的辭藻堆砌,根本不足以稱之為文。

同時,人不是天生就能做文章的,寫作是一個不斷積累和實踐的過程,要把天馬行空的想像落實到紙上筆端,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怕丑的心理。曾國藩教育正在學作賦的曾紀澤說:「少年不可怕丑,須有狂者進取之趣,過時不試為之,則此後彌不肯為矣……爾若學賦,可於每三、八日作一篇大賦,或數千字,小賦或僅數十字,或對或不對,均無不可。」或許我們最初的寫作只是從模仿名家名作開始的,但是只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最終自會分別蹊徑,有自己的思想和氣韻。

曾國藩雖只說了「讀書四法」,但他的讀書治學思想中還貫穿著做札記的方法,即「錄」。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時,要隨手做札記,如遇令人拍手稱快的文字,要用硃筆標識。曾國藩在讀書時常將心得和當時有疑問的地方分冊摘錄,隨著學問的漸長,每有新的心得便記錄在對應條目的下面,日積月累,便對這一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功可強立,名可強成,曾國藩天資不算聰穎,但通過堅持不懈地靜心治學,最終成為一位受國人敬仰的「學者型官員」。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知識丨圖說中國古建築里的「塔」
葉聖陶:兩種習慣養成不得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