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現代資產投資理論是什麼?有用么?投資理論

現代資產投資理論是什麼?有用么?投資理論

今天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現代資產投資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簡稱MPT)。

非金融背景出身的讀者朋友,也不要太緊張。在這篇文章中,我會盡量用簡單平實的語言,跟大家把看似比較專業的金融理論邏輯講清楚。耐心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明白,那些看似複雜的金融模型,其實也沒那麼難以理解。

1952年,哈利·馬爾科維奇在《金融雜誌》發表了題為《資產組合的選擇》的論文,探討了不同類別的、運動方向各異的證券之間的內在相關性。1959年,馬爾科維奇出版了《證券組合選擇》一書,詳細論述了證券組合的基本原理。該理論,後來被稱為現代資產投資理論(MPT)。基於該理論,馬爾科維奇後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現代資產投資理論的一大貢獻,是在數學上證明了多元分散的價值。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多元分散,就好像餐桌上擺放著的「免費午餐」。理性的投資者,不應該對它視而不見。

如何來更好的理解這個「免費午餐」呢?在本人主講的《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第二章第六節:多元分散的重要性中,我對這個問題有比較詳細的分析。在這裡,讓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幫助大家把其中的邏輯捋一捋。

假設我們購買兩支股票。第一支是美國通用電氣,另外一支是美國的英特爾。

兩支股票在過去十幾年的股價變化,如圖所示。

根據這段股價變化歷史,我們可以計算得出,通用電氣股票的回報率為每年負2.78%,波動率為每年29.5%,因此夏普比率為負0.094左右(假設無風險利率為0)。同理,英特爾的股票回報率為每年1.57%,波動率為每年33.87%,夏普比率為0.046左右。

所以對於一個投資者來說,如果在十幾年前他購買了通用電氣,那麼很不幸的,他買到了一支「爛股票」。雖然通用電氣的名氣很響,歷史很長,但是作為通用電氣的股東,並沒有從中獲得什麼好處。相反,十幾年下來,投資回報還是負的。

購買了英特爾股票的股民,其投資回報也好不到哪裡去。十幾年下來,每年的回報還不到2%。但是相對於通用電氣的股東,他們的處境,要稍微好一些。不管是通用還是英特爾,股民都需要承受其股價上下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

這個例子,凸顯了股民們面臨的窘境:每次選擇一個股票購買,他們都承擔了一個特殊風險(也被稱為非系統風險,Idiosyncratic Risk)。如果股民的運氣不好,選錯股票,那麼他就會蒙受非常大的投資損失。

馬爾科維奇的現代資產投資理論指出,通過多元分散,把不同的證券組合起來,投資者可以在不影響投資回報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這種非系統風險。

在上面這個例子中,假設我們持有一半的通用電氣和一半的英特爾。那麼投資者的投資風險(標準差),可以下降到26%左右(如上圖),比單獨持有通用電氣,或者單獨持有英特爾股票的風險都要低。

順著上面的邏輯,如果我們在投資組合中加入越來越多的證券,那麼投資者的非系統風險,就會被逐漸降到零(或者非常接近零的低位)。投資者唯一承擔的風險,只是系統風險。

上面這張圖,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其中的道理。我們可以看到,標普500指數(目前包含460個美國股票)的風險,比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風險都要低。標普500指數的回報,比絕大多數公司(比如沃爾瑪、通用電氣、英特爾、思科等)的回報都要高。購買標普500指數的投資者,真正獲得了「免費午餐」:承擔的風險更低,獲得的回報更高。

我知道有些朋友可能會說,有幾隻股票,比如伯克希爾哈撒韋和微軟,其回報比標普500指數更高。這個說法沒錯,但我們也不要忘了以下幾點:

首先,像伯克希爾和微軟這樣的股票,本來就是千里挑一。投資者要選到這樣的股票,本身就難度很高。

其次,像伯克希爾和微軟這樣的公司股票,其風險也要顯著高於標普500指數。投資者在微軟這樣的股票上獲得比標普500指數更好的回報,只是因為他承擔了更高的投資風險而已,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

順著上面的邏輯進一步擴展,在一個多資產的投資組合中,我們把不同的資產類別(前提是它們是能夠帶來回報的資產,並且各資產價格互相之間的相關性低或者負)組合起來,就能提高投資組合的有效性,在不影響投資組合回報的前提下,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

如上圖所示,在一個包含國債、公司債券、股票等資產類別的投資組合中,如果給每一個資產類別配備適當的比例,我們就能夠找到一個最佳的投資組合(上圖中的黃色虛線),幫助投資者達到最佳的風險收益比。

為什麼說,黃色虛線上的投資組合,達到了最佳的風險收益比呢?這就涉及到「有效邊界」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假設市場上所有的投資組合,都能夠被標示在這張圖上。橫軸表示的是該投資組合的風險,縱軸表示的是該投資組合的期望回報。每一個不同的投資組合,基於其風險和期望回報,都可以被表示為該圖中的一個圓點。

對於投資者來說,如果我們能夠在回報不變的情況下降低其風險,即從圖中的A點移到B點,那麼投資者的效用就得到了提高。或者,在風險不變的情況下,投資組合的回報得到了提高,即從A點移到C點,那麼投資者也得到了更高的效用。

在這裡,投資組合B和投資組合C,要比投資組合A更好。如果有選擇,投資者應該選擇B或者C,而不應該持有投資組合A。也就是說,每個投資者都希望盡量找到左上方向的投資組合,可以給他們更高的回報,和更低的風險。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爾科維奇,在其提出的現代投資理論中指出,通過多元分散的投資組合,投資者可以優化投資組合的風險調整後收益,將投資者能夠投資的有效邊界向左上方移動。這個有效邊界(上圖綠線),就是投資者在充分進行多元分散後,能夠達到的最優化,最有效的投資邊界。

因此,作為投資者,他的投資目標,應該是找出最佳的資產組合比例,基於該比例達到投資的有效邊界。

如何找出這些資產的最佳配置比例,達到投資組合的最佳有效程度呢?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概念:資產組合選擇模型(Mean Variance Optimization,簡稱MVO)。

MVO的意思,是通過大量的統計和數據分析,找出一個投資組合中,各個資產最佳的配置比例,達到上文中所說的有效投資邊界。目前在絕大部分大型投資機構中,MVO是使用的最普遍的投資方法之一。該方法的理論基礎,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現代資產投資理論(MPT)。

但是,不管理論有多麼漂亮和完美,在現實世界中運用時,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下面,就來說說MVO的缺點。

從上文的解釋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要想找出投資組合的有效邊界,關鍵的前提之一,是確定一項資產(或者證券)的回報和風險。這樣,我們才可以把不同的資產以一個個小點的形式,定位在回報~風險的坐標圖中。

這裡,我們就講到了MVO中最讓人頭疼的問題,如何確定一項資產/證券的回報和風險?嚴格來講,我們這裡說的,是該資產未來的回報(期望回報),和未來的風險(期望風險)。

但是我們都知道,未來是不可預測的。因此絕大部分金融機構的做法,是用過去的歷史回報和歷史風險(歷史波動率),來代替期望回報和風險,並通過模型計算出有效邊界。

從統計角度來講,這樣的處理方法給從業人員帶來了很多便利。這是因為,如果我們回顧歷史,可以找到海量的數據:公司股票的交易歷史,可以精確到每天,每小時,甚至每分每秒。其他資產也都有類似的數據可以收集。因此在模型中,我們可以很容易把這些歷史數據導入,然後藉助計算機算出有效邊界。

聰明的讀者會發現,用歷史數據代替期望值,這種方法管用的關鍵前提,是未來會重複歷史,歷史可以預測未來。就是說,一支股票在未來X年的回報,和過去Y年的回報是一樣的。其在未來X年的風險(波動率),和過去Y年的風險也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細細想來,在大多數人的投資實踐中,確實都是遵從這個假設的:即過去的回報會延續到未來。比如我們去買基金,大部分人都會選過去回報好的,排名靠前的基金,很少有人會反過來,去選那些業績差的基金。這其中一個關鍵的隱含條件,就是我們假設過去業績好的,未來也會好。過去回報差的,未來也會差。

問題在於,這個假設在現實中經不起考驗。舉例來說,1970~1980年代,全世界表現最好的股市,是日本股市。如果在1990年做一個MVO,那麼經過優化的模型,會重倉買入日本股票。而這,恰恰是在最錯誤的時點,能夠做出的最錯誤的投資決定。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向投資者反覆強調多元分散的投資原則。背後的原因,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提高投資組合的有效性,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是應對未來的不可知。再複雜和高端的金融模型,也免不了受到各種限制。作為一名理性的投資者,我們需要認識到未來的不可知性,並且在投資實踐中,考慮到未來發生我們無法預料的情況的可能性。在任何時候都保持投資組合的多元分散,是應對未來的不可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原則。

想要獲取更多投資知識和信息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以下渠道:

網易雲課堂網路公開課

(1)小烏龜資產配置:該課程適合想要完整學習金融投資知識的大學生和剛工作兩三年的年輕讀者,以及想要自己動手DIY資產配置的投資者。

(2)小烏龜學基金:適合對購買海外基金感興趣的廣大基民。分析的基金包括:內地香港互通基金、QDII基金,以及註冊在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海外基金。

投資書籍

(1)《小烏龜投資智慧1: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

(2)《小烏龜投資智慧2:投資叢林生存法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伍治堅證據主義 的精彩文章:

大宗商品指數ETF值得購買么?ETF

TAG:伍治堅證據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