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海湖——倉央嘉措的一滴淚

青海湖——倉央嘉措的一滴淚

青海湖,葳語「措溫布」,意為青色的海。一個如今被世人皆知、遊人如織的地方。這裡有藍天,有比天還藍的湖水。這裡有沙漠,有比沙漠還寬闊無邊的油菜花,這一切,早已耳熟能詳。

漫步湖畔,凝視著平靜的湖面,彷彿看到了倉央嘉措從容的身影,聽到了那首傳世的藏歌。

潔白的野鶴

請把雙翅借我一飛

不會遠走高飛

只到理塘一轉就會

——倉央嘉措

1706年,夜。青海湖的湖水泛動著微波,彷彿在低語呢喃,夜靜得奪人心魄。許久,倉央嘉措一動不動地坐在湖邊,凝視著湖面,面對死亡如此的寧靜,隨後從容地走向了湖水深處……那一年,倉央嘉措在被押解北京的途中,圓寂於青海湖畔,時年二十五歲,他放棄了世界,只想找會自己。

進入青海湖區,日月山是必須拜訪之地。它坐落於湟源縣,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在日月山分手告別,山中的唐蕃古道便成了通往青海湖區的必經之路。

大自然對這片土地有著奇妙的主宰,但並未影響日月山一遍又一遍地向世人講述著文成公主與日月寶鏡動人的傳說。

日月山,古時名為「赤嶺」,歷來是內地赴藏的咽喉要道,早在漢、魏、晉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開元二十一年,唐朝與吐蕃在赤嶺定點互市。

翻過日月山,一汪清澈的河水不期而至。倒淌河,一直向西背道而馳,一路陪伴著文成公主進藏西去的背影消失在蒼茫的暮色之中。

從日月山的嚓汗草原,流淌出的這條與眾不同的的河水,罕見地自東向西流淌,傳說中是文成公主進藏遠嫁松贊干布,在此停留,望著家鄉的方向越發思念親人,傷心的淚水匯聚成了河水。

其實,倒淌河早些時候,也是一條東流的河水,後由於地殼的變動,日月山的隆起,才折頭向西,故名倒淌河,隨後注入青海湖。

倒淌河,無需進入景區,沿途看看便可奔赴青海湖。青海湖,距西寧約200公里。西寧一路過來,從海拔2000多米,到青海湖的3000多米,高度的節節攀升,感受不到明顯的高原反應。

它們是這裡的主人,無論誰都得為它們讓道。

悠閑自在,我行我素,從不失「自我」。

青海湖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遠處看去,一切都像是與蔚藍的天連在了一起。

青海湖,若只是匆匆而過,體會不到它的豐富與魅力。唯一的選擇便是環湖而行,走走停停,藍天、沙漠、遠山、湖水、油菜花共生並平分秋色。

高原的風,輕撫平靜的湖面。遠方,水和天緊緊地靠在了一起。

草灘上佇立著蔓延的山巒,蒙古包點綴其中,隨處都是美景。

美學中有一觀點叫移情論,即將自己的情緒帶到具體的景物中,景隨心動。而我,更多的是將自己沉醉於大自然中,心隨景而動。

藍天下大片嫩黃色撲面而來,青海湖的油菜花便是留給人們映像最為深刻的一道景緻。藍色與黃色的相互映襯,催生著那一片藍變得更加藍,那一片黃顯得更加的耀眼。

青海湖靜靜地依偎在草原的身旁,那一泓咸澀的湖水,承載著紅塵間凄美的愛情。

沙島是青海湖邊一片沙漠,原本沒有沙漠,隨著時間的堆積,這裡因過度的放牧,造成了水土嚴重的流失、沙化,慢慢地形成了連綿的沙丘,但也因此成就了青海湖邊一道水與沙漠的共生景緻。

從不會輕易放過每一次好奇心的滿足,體驗滑沙,獨自走起!

驚險刺激

在這裡,隨處都能見到一串串各色的經幡。經幡懸掛在門首、繩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蕩搖曳,連著天接著地,成為藏區自然和人文景觀的一種獨有而鮮明的象徵。隨風舞動的經幡,以示向上蒼神靈傳達著美好的願望。

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祈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日壘砌瑪尼堆,不為修德,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這一世轉山,不為輪迴,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倉央嘉措

陣風吹過,大朵大朵的雲隨著梵音墜落在天際,彷彿是心與心的約定。

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

頭頂著這片天,腳踏著這方土。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舞躍之路 的精彩文章:

TAG:舞躍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