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史事」揭秘陽新建縣以來唯一的狀元,也是黃石歷史上唯一的狀元

「史事」揭秘陽新建縣以來唯一的狀元,也是黃石歷史上唯一的狀元

劉繼盛,是陽新建縣以來唯一的狀元,也是黃石歷史上唯一的狀元,還是太平天國第一個狀元。

「史事」揭秘陽新建縣以來唯一的狀元,也是黃石歷史上唯一的狀元

(上劉祖堂高掛天國狀元牌匾)


少年時代

劉繼盛,名達忠,字秉赤,號利川。後改名闥忠,字贊宸。清末湖北武昌府興國州永章里中南庄(今為陽新縣大王鎮下劉村上劉灣)人。生於清嘉慶己未年(1799)五月初二。

大王劉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洪武初年,劉子隆徙居興國州永章里吳王高山(即今大王山)之右妙果洞鐵爐灣,自此落籍。劉子隆遂為興國州始遷祖,落業地後稱老屋灣(今屬大王鎮王崇村)。歷世經劫,子孫播遷,散居於興國、江夏、黃岡、江州各地。永章里劉氏除老屋灣外,有山下劉、中南庄、下劉庄、蟹子地等多個村莊。

中南庄劉顯蕘,為劉子隆之十四世孫,字永清,生於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妻石氏,生於乾隆三十年(1765)十一月。劉顯蕘夫婦生五子一女,五子分別為達德、達惠、達意、達忠、達志,女名鳳姐。

達忠小名繼盛。劉顯蕘以「忠厚聞鄰里」,石氏「負性嚴明,尤好節儉,然聞人道飢苦,即輟饔餐授之,不惜也」。劉顯蕘45歲、石氏34歲時生劉繼盛。劉繼盛20歲時,父親去世。石氏主持家政,教養子女,課耕課讀,不憚勞苦。至87歲去世,可謂高壽。

劉家田地不多,小有蓄積,男耕女織,聊以過活。劉繼盛和他的幾個哥哥一樣,在私塾讀了幾年書,識得些文字,懂得些道理,便輟學了。他13歲那年,到永章里李清灣東庄拜師學裁縫。在那裡,劉繼盛遇到了一個影響他性格和前途的人。

李清灣背倚父子山,面朝曠野,是方圓數十里數一數二的大村子,全村姓李。裁縫家隔壁,住著一個老秀才,名叫李世禹。說他老,不是指年齡,其實當年也才40多歲,但考取秀才快20年了。李世禹生性機敏,小有詩名,中秀才後,以開蒙館授徒為生,同時繼續科舉之路。但不知何故,此後好運再也沒有光顧他,連續多次應考,每次都躊躇滿志,卻鎩羽而歸。父母妻兒對他的期望也漸漸轉為失望,村鄰也不如從前那般敬重他;他的學生有幾個考取秀才,其中一個還中了舉人。這一切使他大受刺激,憤懣不平,有時長吁短嘆,自恨命途多舛,有時借酒裝瘋,大罵蒼天無眼。他的性情也變得越來越怪誕,每每自言自語,自歌自笑,傳說是被狐仙附體。李世禹承認,自己的確遇到了父子山裡美麗多情的狐仙,而且狐仙很仰慕他的才學,二人時有唱和。他繪聲繪色地講述了與狐仙聯詩對句的情景。錄其聯句詩一首,云:

困守寒山五百年(狐),偶然相遇夕陽天(李)。

鵲橋風送凌波襪(狐),不是天仙是地仙(李)。

據說李世禹與狐仙情好日深,時相過從,甚至於晨光夜月之下纏綿不分。他曾出示狐仙之贈詩:

素懷未許太嬌痴,底事郎君瘦不支。

採藥何嫌雲路遠,烹茶每恨月光遲。

寒燈挑盡人難寐,短句吟殘淚自滋。

幾度扶郎郎不起,聲聲報說五更遲。

人們將信將疑,他則樂在其中。然而,當他回到現實生活,仍然無法擺脫流言和功名的困擾。生於那樣一個時代,一介書生,除了科舉,哪有更好的出路呢?

這一年,李世禹賈勇再試,依然榜上無名。放榜之日,他終於爆發了,題筆在土牆上題詩一首:

遠世文章不值錢,舊書堆積幾多年。

畢生心血難為用,燒向長空作淡煙!

寫畢,淚流滿面,擲筆於地,隨即將滿屋藏書拋於庭院,點火焚燒。

劉繼盛其時正在隔壁為人量體裁衣,聞訊,撞門而入,撲火搶救圖書。李世禹心灰意絕,袖手而觀。

劉繼盛在大火中搶出了部分圖書,並安慰李世禹說:「先生何必如此,總會有時來運轉之日!」李世禹凄然一笑,隨口問道:「你可會作詩?」劉繼盛點點頭說:「略會一點。」李指了指書桌,劉會意,走過去,略一思索,提筆寫了一首七言絕句:

莫說文章不值錢,教化人間價不廉。

勸君按住心頭火,烏雲散去是青天!

這詩平仄不通,口氣卻不小,李世禹凜然一驚。他示意劉繼盛收拾殘書,打掃房間,劉一一照辦。李世禹審視著小裁縫說:「你願意跟我讀書嗎?」劉爽快地回答:「願意!」隔日,李世禹出面與劉繼盛的師傅打了招呼,劉每天便勻出半天時間跟著李讀書習文。

「史事」揭秘陽新建縣以來唯一的狀元,也是黃石歷史上唯一的狀元

(大王鎮下劉村上劉祖堂)


青年時代

經過多年的半工半讀,困頓中的劉繼盛終於迎來了人生的曙光。

清道光六年(1826),27歲的他考中秀才。自此放棄兼職,一意備考。命運之神似乎垂青於他,第二年他被補選為增生。兩年後,即道光九年(1829),又成了廩生。眼看光明在望,功名可期,遠親近鄰都熱切地期待著這個青年人一鼓作氣考取舉人,填補中南庄的空白。然而劉繼盛在當年秋季的己丑科鄉試中落榜了,他頗感沮喪。父母和老師都鼓勵他:不必氣餒,下次必過!

永章里另一個村子的鄭家早就看好劉家老四,當劉繼盛順風順水之時,他們擔心村人鄙其有攀附之心,故未肯輕動,得知劉落榜,鄭家託人說合。劉顯蕘也覺得,四子年過三十,不宜再拖延。道光十年,劉繼盛娶鄭氏為妻。鄭氏生於嘉慶十五年(1810)二月,比他小11歲。這時三個哥哥先後娶妻生子,分家另過;劉繼盛照例在婚後不久便另起爐灶。

劉繼盛在家讀書習文,偶爾外出與文朋詩友聚會,吟風弄月,倒也悠然自得。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劉繼盛長子出生,英字輩,取名英木。同年同月,一個名叫愛新覺羅.奕詝的滿族嬰兒出生,他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1850年三月至1861年八月在位)。劉繼盛做了父親,比先前要忙一些,但依然沒有放鬆舉業,他志在必得。

然而造化弄人。在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恩科鄉試即將到來之際,也許是用功過度,劉繼盛竟然病倒了。他生來體弱,此次又卧床多日,以至虛弱得行走都困難。經鄭氏再三勸說,他放棄了考試,在家休養將息。順便提及,左宗植、左宗棠兄弟是年應湖南鄉試,雙雙得中,宗植列第一,成解元,宗棠列第十八名。左宗棠後來成為湘軍名將,與曾國藩一同馳騁疆場,為滅亡劉繼盛所追隨的太平天國立下汗馬功勞。

鄭氏出身於中人之家,尚稱賢淑。但家境清寒,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為一家之主,劉繼盛必須擔負起養家糊口的責任。康復後,他一邊在附近村子教私塾,一邊備戰兩年後的鄉試。

道光十四年甲午鄉試,劉繼盛滿懷信心赴考。是年,興國州有四人考取舉人,是道光元年以來最多的一次。這四人分別是羅有文、王國平、張兆基、李克洧(後改名李煒,並於道光二十年中了進士)。四人中沒有劉繼盛,他又一次名落孫山!消息傳到家鄉,引起一片嘩然。鄉親們都等著劉家請客呢,哪知是如此結果。話說回來,人們也只是一時感到惋惜,有的甚至幸災樂禍,可劉顯蕘父子卻大受打擊。

劉繼盛著實消沉了一些日子,但他的意志沒有消磨。闔族佇望,豈可言敗?不得功名,何以處世?中舉,是必須的,而且,中進士也是必須的。光宗耀祖,捨我其誰!

劉繼盛自小讀書出眾,得父母歡心,一心在意舉業,沒做多少農活,雖不至五穀不分,卻也算不上合格的庄稼人。他常年在外開館授徒,掙些辛苦錢,逢農忙之時才回家幫忙。好在有父兄照應,鄭氏辛苦操持,家裡的日子勉強過得去。兒子一天天看長,也給夫婦倆帶來不少歡樂。考舉人是他的既定目標,也是他的沉重負擔。不知為什麼,此後他接連參加了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鄉試、道光十七年丁酉鄉試和道光十九年己亥恩科鄉試,每次都乘興而往,敗興而歸。

論詩古文辭,劉繼盛應該是過得硬的,他的失敗,可能敗在性格上。他在思想上深受業師李世禹的影響,對吏濁官貪的世道大為痛恨,常有不遜之言;加之多年蒙館生涯,寄人籬下,飽受冷眼,心中不平之氣越發鬱積。這樣的心態,縱使掩飾,也難免不體現在筆下文中。八股時文,最忌士子於四書五經之外,申述一己之私見。一旦發現,必然黜落不取,嚴重者還會招致牢獄之類。因此,劉繼盛的科舉之路迭遭挫敗,似乎是勢在必然了。

「史事」揭秘陽新建縣以來唯一的狀元,也是黃石歷史上唯一的狀元

(採訪劉氏族人)


中年時代

反過來,接二連三的科場失意又刺激著劉繼盛,使其在世人眼中變得與乃師李世禹一樣怪誕。鄉人最重實際,劉的科場蹭蹬為讀書無用論增添了佐證。但他畢竟是廩生——他自道光九年補廩,一直當了十幾年廩生,這在當地,也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榮譽。在他之前,永章里劉氏好些年都沒有出過廩生了。所以,族中有什麼大事,還是要請他參與的。

道光二十四(1844)年,劉繼盛已經45歲,生有四個子女:長子英木13歲,長女登姐10歲,次女金英7歲,而第二個兒子劉英樹剛好3歲(一年後第三個兒子英棟出生)。他參加這年的甲辰恩科鄉試,依然未中。

次年冬,劉氏重修支譜,作為族中名人,劉繼盛名列譜局。他在大冶鄉下教書,回家一次頗不方便,因此基本沒有參與實際事務。這年,他的學生和好友柯錫池病逝。柯是中南庄隔壁柯畈庄人,小劉繼盛十歲,一直跟隨他「攻舉子業」,也是屢試不售,誰料年三十六而早夭。劉不忘故人,後來將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柯錫池之子柯亨相。

二十六年春,譜事將成,修譜負責人請劉繼盛作序。這是一般人想而不得的榮譽,他不好推脫。但剛經歷新的挫折,哪有興緻謀篇布局,於是他作了一篇簡短的《分派源流引》,臚列劉氏各支的新老派輩,「俾族人開卷瞭然,知吾與他族派雖異而序無淆」,算是應付過去了。不過,到當年夏天,宗譜刊刻即將告竣,他的心情略有好轉,便補作了一篇《續修宗譜序》,這篇600餘字的序文簡單回顧了大王劉氏自宋元以來代修家乘的經過,至於議論,皆時人套語,如「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至於承箕裘之業而保世滋大,益以輝煌乎家乘,是在後之有志者」,云云,並未見有何新鮮精彩的見解。

歲月蹉跎,一晃到了1851年。是年,兩個重要人物登上中國歷史舞台。

道光三十年(1850)二月,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駕崩,其四子愛新覺羅.奕詝即位,是為清朝第九位皇帝,以第二年為咸豐元年。同年十二月十日,即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拜上帝教起義,兩個月後在東鄉即天王位,立幼主,封軍師,建號太平天國。年底在永安(今廣西蒙山縣)建制,詔封五王: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1852年十一月,太平軍自岳州出發,直取湖北,十三日攻破漢陽,十二月初四日奪取武昌。這是太平軍起事以來,首次奪取省會城市,為慶祝這難得的勝利,洪秀全與東王等商定,就在武昌舉行太平天國首場科舉考試,以張大聲勢,併網羅英才,收買人心。

劉繼盛當時正在大冶縣磊山教私塾。其時業師李世禹已經謝世,他也年過五旬。長年沉淪經館,飽歷風霜,使其幾乎看透了人生。八月,他參加了湖北鄉試,考前發誓:此次不中,終生不試。仍然沒中。當年九月,幾乎與鄉試放榜同時,他的母親去世。劉繼盛對科舉的愛早就轉為恨,現在則連恨也沒有了,只剩下絕望。

就在此時,鄉民帶來武昌即將舉行大考的消息,初聞其訊,劉繼盛以為聽錯了,再一打聽,竟然是太平天國舉行的考試!這天晚上,他失眠了。事後有人回憶,那天半夜子時,曾見劉繼盛在村中祖堂外徘徊,時而扼腕常嘆,時而低頭沉思。第二天一早,劉繼盛奔向武昌。


高中狀元

太平軍在武昌開科取士,東王楊秀清親自擔任總主考。

第一場《時務策》試題下發,考場立即起了一陣壓抑不住的驚呼之聲,「太平天國天父天兄天王為真皇帝制策」,這題目實在奇怪,天父天兄,不同於習見習聞的至聖先師、聖祖康熙之類,那些讀聖賢書的士子,平生何曾見得?不僅未見,而且聞所未聞。然而劉繼盛不一樣,他在鄉下教書之時,還真見過從外鄉流入的太平天國傳單,對太平軍的主張和好惡略之一二。他知道太平軍是反賊,可是自己滿腹經綸,卻屢次被黜,可見滿清考官顢頇無知,良莠不分,而太平天國視滿清為寇讎,取士自當別有標準……

想到這裡,劉繼盛感到熱血上涌,全身顫抖。他飽蘸濃墨,奮筆疾書:「三皇不足為皇,五帝不足為帝,惟我皇帝,乃真皇帝……」既已起頭,便無退意,他將平日所見官場黑暗、所知滿清罪惡,一一鋪陳於紙上,並大加貶斥,對太平天國則大加頌揚,洋洋洒洒,滿紙淋漓,寫畢,長噓一口濁氣。在隨後的《制藝》和《詩賦》考試中,他乘此快意,一展胸中才氣。試畢,感覺大好,便邀約同去的興國州士子三五人,找一家下等酒館,點了滿桌酒菜,開懷暢飲,盡歡而散。

三日後放榜,東王楊秀清命人用黃緞寫榜,張貼於司門口照牆上,因名多榜長,用黃緞兩匹,繞貼內外照牆三匝才止。是時萬人觀望,嘩聲如雷。為何?原來,應試者才及千人,中者竟達六百餘人!開天闢地以來,科舉考試可有如此之高的錄取率?更有出人意料者,此次考試,錄取者直接成為進士,而不是舉人!再往後細看,觀眾又發出一陣驚呼:六百餘人中,興國州籍竟佔一半以上,準確地說,是三百七十六人!

此次考試,因系太平天國首次科舉,天王和東王都非常重視,可是因為時間倉促,而且觀望存疑者眾,響應者寥寥,令幾位王大失顏面。為了開個好頭,籠絡士人,東王宣布,但凡答完試紙的,全部取為進士。東王從副主考選中的考卷中隨機點閱,抽到劉闥忠的卷子,他一看開頭,立即拍案叫好,再往下讀,更加嘆賞不置,立即報與天王,點為狀元。於是,興國州人劉闥忠,成為太平天國第一個狀元!

劉闥忠即是劉繼盛,也就是劉達忠,不知出於何種考量,他在試卷上使用的是化名(「贊宸」可能也是此後新取的字)。自此,「劉達忠」消失,劉闥忠以狀元身份,出現於中國歷史舞台。

太平天國首次開科取士是在咸豐二年底,具體日期是夏曆十一月初七以後至十二月底以前,以公曆計,即是1852年底或1853年初,但是具體在哪一天考試,哪一天放榜,至今未見可靠記載。

次日,天王單獨召見劉繼盛,先是一番勉勵,然後咨以當前時政。劉察顏觀色,謹慎應對,天王頗為滿意。天王又問:「我等以大義起兵,為何所到城池,尚多抗拒?」劉不假思索,應聲而答:「滿清入關已久,人民已忘亡國之痛。大王舉義,智者稱為弔民伐罪,愚者以為犯上作亂。應深入民間宣傳,曉以大義,人心自然歸順。」天王頷首。乃采繼盛之言,派300餘名新進士分赴各州府縣宣傳革命,並在武昌閱馬場築高台,命劉繼盛等登台演說,以收人心。

劉繼盛應命,於衛兵拱衛之下登台。是日,閱馬台前彩旗飄揚,萬頭攢動,場面十分壯觀。劉繼盛年過五旬,腰桿尚直,而鬢髮已斑,此刻卻精神抖擻,紅光滿面。他先講了一番滿漢有別、造反有理的話,呼籲人們「驅逐滿夷,重興漢祚」,士民人等再不得垂辮髮,著胡裝。台下附和者熱烈響應,贊聲一片,有人當場表示願意加入太平天國陣營。

劉繼盛極為興奮,再次宣揚太平天國追求世界大同、天下共享的道理。就在此時,台下一角起了一陣騷動,一垂辮青年人奮力排開眾人,健步登台,他手指劉繼盛,厲聲說道:「爾才所說之言,一派傷天害理,犬吠之聲,何道理之有?試問自有人即有五倫,爾賊頭與群醜皆稱兄弟,是無君臣;父子亦稱兄弟,姑媳亦稱姊妹,是無父子;男女分館不準見面,是無夫婦;朋友兄弟離散,是無朋友兄弟。可謂五倫俱絕。即依爾所述亦只有兄弟一倫。況舍親兄弟不認而別呼他人為兄弟乎?如此悖謬,是真無用之狂賊也!」話音落下,滿場寂然,天國官兵和圍觀群眾,皆如遽遭雷擊,驚駭莫名。

新科狀元劉繼盛於眾目睽睽之下遭此搶白,頓時惱羞成怒,正欲出言駁斥,只聽台後一聲斷喝:如此妖人,還不拿下!兵士呼嘯而前,將該青年拖走。後來人們才知道,那當場詈罵者姓馬,系漢陽縣生員,他的下場很慘,不僅自己被五馬分屍,而且親族也受株連。這個小小的突發事件很快平息,劉繼盛被迎往靜處,其他新科進士相繼登台,繼續闡說天國教義,鼓動民眾投軍。這次「講道理」為時三天,引起極大的轟動,大約有數十萬人到現場接受教育,他們或是主動前來,或是被天兵押送而來。其中的大多數在聽完演講後就被編入太平軍,成為天國兄弟。

太平軍在武昌慶祝了新年,於正月初二日棄武昌水陸東下江南,「陸軍夾兩岸並行,水上艨艟萬艘,帆幟如雲,蔽江直下」,新進士們全部隨軍而行。十三日,在鄂東贛北之交的下巢湖擊敗清欽差大臣、兩江總督陸建瀛防軍,一路攻城拔寨,二月十一日攻克南京,當月宣布改名天京,定為都城。


天國生涯

繼武昌取士後,太平天國於癸好三年(清咸豐三年)在天京開科取士,初頒考試製度。咸豐十一年(1861),正式頒布《欽定士階條例》,科舉考試形成定製。其考試共分五級,分別為鄉試、縣試、郡試、省試和天試,前四級是地方考試,天試則是最高級別的考試。另外,在癸好三年(1853)到丙辰六年(1856),尚有與天試同級別的東試、北試和翼試,一年間各考一次,分別以天王(後改為幼天王)、東王、北王和翼王四人生日為期。

有人統計,這些考試共產生22個狀元。因文獻缺失,目前有據可查的共15人,分別是:劉闥忠、武立勛、楊朝福、吳容寬、朱世傑、喬彥才、葉春元、劉盛培、傅善祥、范朴園、沈掄元、吳鎮坤、汪順祥、陸培英、徐首長。其中,劉闥忠(劉繼盛)算是比較顯赫的一個。

據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1861)八月初十日頒布的《欽定軍次實錄》序文,劉繼盛的題銜為天試文狀元、干殿文正總提,爵位是昱天安。但據同年三月初一日《英傑歸真》的序言署名,其題銜為「天試文狀元、開朝勛臣、昱天福、干殿文正總提」。干殿的文正總提是其實際職務,可能是干王洪仁玕屬下主管文秘的屬官。安爵比福爵高一級,而劉繼盛在短短五個月之內,便由昱天福升為昱天安,這是太平天國後期無節制封官的一種反映,但也可能是他確有才能建立了功勞而快速得到封賞。

有幾副對聯,據說是劉繼盛為天王和天國而作。其一云:

舊主本仁慈,無奈吏濁官貪,敗壞六七王社稷;

新君真神武,趁此天歸人與,挽回十八省山河。

此聯將滿清的衰朽,歸因於官吏的貪腐,對天王頌稱神武,對天國則說四海歸心,萬民影從。

另二聯,都是狀寫太平天國的軍威和氣勢:

虎賁三千,直掃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

天命誅妖,殺盡群妖,萬里河山歸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軍介胄逞威風。

這些對聯,懸掛在天京王府前或通衢之地,受到萬眾矚目,顯示劉繼盛在天國受到非同一般的禮遇。

1864年,清軍攻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此後再無劉繼盛的任何消息。傳說他忠於天國,城破後吞金自盡;或說他被天王洪秀全派遣赴武昌,助吳汝孝守城,為清軍所殺。清同治三年(1864)四月,太平天國干王洪仁玕駐軍安徽廣德州(今德縣)。是年六月十六日,天京陷落,幼天王出城南走,洪迎入廣德,後轉走浙江昌化縣。九月初九日於江西石城縣被俘,十一月就義於南昌。劉繼盛時為干王府屬官,可能隨侍干王身邊,同時或先於干王死難。總之,劉繼盛死於1864年,是合乎情勢的推測。

大王劉氏委託專人赴天京尋劉繼盛遺骨,不獲而歸,乃葬其衣冠於父子山北麓羅家園劉氏墳山(在今南山村李祖思灣旁)。

餘響

清咸豐二年(1852)年十二月,即劉繼盛高中狀元的當年底,其長子劉英木歿,年僅21歲,死因無從考證。

他的兩個哥哥劉達德和劉達惠,同歿於同治元年(1862),前後相隔九個月。

是年,忠王李秀成大敗常勝軍,而英王陳玉成為清軍誘殺,太平天國走上敗亡之路。

劉繼盛長子早夭,孫才渭由長媳黃氏撫育成人。三子英棟無子。英木、英樹兩支,瓜瓞綿綿,傳後至今。

2017年,族人於獅子山麓金竹地為劉繼盛重新建墓,並立一主四副共五塊碑,記載其不平凡的一生。

「史事」揭秘陽新建縣以來唯一的狀元,也是黃石歷史上唯一的狀元

(劉繼盛新墓)

來源:東楚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