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張而不宰,是謂玄德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張而不宰,是謂玄德

1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魂魄合一,能不分離嗎?

載指承負之義。營魄,根據任法融道長的觀點,指的是魂魄,即人身中的元神和元精。

人是由色身、元神、元精組成的三位一體的高級動物。元精屬陰,重濁易凝而下行,色身有形質,可以承載;元神屬陽,輕清易飛而上行,需要合而抱之。元神元精抱一不離、互為運轉,先天元神才會不為後天慾念所擾,元精也能得以安寧。

修道以育魂,修德以育魄,魂魄和諧則正氣聚,正氣聚則法身成,無魂魄主宰的色身是殭屍,無色身裝載的靈魂是虛氣。後世的內丹術,主張割裂陰陽,形神離決,出離肉身而飛升,其實與老子的主張背道而馳。

2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嗎?

天地萬物賴以生存的自然之氣,有內外溝通、相互循環的特性,把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人的吐納呼吸,就是一個交換體內之氣與自然之氣的過程,直接影響了人的健康狀況。

常人易受私邪慾念滋擾,用心不專,心神散亂,導致神氣不合、陰陽不交。像初生嬰兒一樣,心無雜念,安神守心,調和呼吸,由粗重到深長,由強硬到柔和,才能做到氣息精純。

3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清除雜念而洞觀天地,能沒有瑕疵嗎?

滌除即沖刷清掃之義,玄覽,天地洞明。天地之大,人世紛繁,極目遠眺,弊病叢生,只有抱神守一,清除一切心界雜念,才能修真養性,心虛而神凝,自然外無邪侵,內無憂傷。

4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

聖人以身為天下,治身以純,事道以朴,遵循無為之道,無為則無不治,故能愛民治國。

5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嗎?

天門,有多種解釋。一說指人的心性淵海;一說指興衰治亂之根源;一說是指自然之理;一說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此處從「感官說」。」開闔「指一動一靜之間,」雌「乃心境的寧靜。

人生天地之間,運心應物,不能讓慾念障蔽本性,而應以清靜無為處之。

6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通曉四方之事,能不自以為智慧嗎?

對於「明白四達」,《河上公》中解釋為:「言達明白,如日月,四通滿於天下八極之外。」一個人如果通曉天地之道、宇宙運行,還能心淵純凈,不被情染,不為物牽,猶若日月當空,光耀四方,無所不至,那麼可以稱為明白四達。

7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萌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也不主宰它們,著就叫做「大德」。

萌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順自然而化,不自恃自矜;雖為萬物之中,卻不去主宰它們,這是玄妙幽遠、深不可識的上上之德。

本章提出了六個疑問,其實答案也蘊藏在這六個問句之中。這是」道「在修身治國方面的幾個運用,是老子對一般人和統治者的概括性要求。

老子要求人們無論是形體還是精神,無論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應該遵循自然之道,保持和諧,做到心境安寧、摒除妄見,逐步提升道的境界和自我之德。

附:《道德經》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立明堂 的精彩文章:

TAG:廣州立明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