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率軍殲滅南京大屠殺劊子手,遺書震動國人,一戰讓日軍聞風喪膽

他率軍殲滅南京大屠殺劊子手,遺書震動國人,一戰讓日軍聞風喪膽

原標題:他率軍殲滅南京大屠殺劊子手,遺書震動國人,一戰讓日軍聞風喪膽



抗戰時期,有記者採訪戰場上的國軍士兵:「抗戰勝利後,你打算做什麼?」士兵回答道:「那時侯,我已經死了。在這場戰爭中,軍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抗戰時期,有多少中國軍人就像他們這樣,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萬死不辭。再沒有什麼比從容蹈入死地更令人感動和震撼的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勇士。


我們不能不提到那場驚天動地的石牌保衛戰

1937年,中國軍隊淞滬抗戰失敗,12月南京失守。1938年10月,日軍侵佔武漢,中央被迫遷都重慶,險峻的長江三峽成為陪都的天然屏障。石牌下距宜昌城僅30餘里,日軍1943年5月侵佔宜昌後,石牌便成為拱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1943年5月26日,從重慶傳來蔣介石的手令。蔣氏指出,石牌乃中國的斯大林格勒,是關係陪都安危之要地。並嚴令江防軍胡璉等諸將領,英勇殺敵,堅守石牌要塞,勿失聚殲敵軍之良機。


死守石牌要塞的第十一師師長鬍璉,當即令全體官兵立下遺囑,決心與石牌共存亡。那天中午,遺書發出去後,胡璉將軍依照古例,沐浴更衣,祭拜山神,對天盟誓。他換上嶄新的軍服,帶著師部全體人員,一步一步地登上了鳳凰山。


胡璉帶著所有人跪倒在蒼天之下,跪拜在列祖列宗的靈位之前。


祭天盟誓:


「陸軍第十一師師長鬍璉,謹以至誠昭告山川神靈:


我今率堂堂之師,保衛我祖宗艱苦經營遺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順,鬼伏神飲,決心至堅,誓死不渝。


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須嚴辨,春秋存義,生為軍人,死為軍魂。後人視今,亦猶今人之視昔,吾何惴焉!


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然吾堅信蒼蒼者天,必佑忠誠,吾人於血戰之際,勝利即在握。此誓,大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千鈞重擔,千鈞一髮,胡璉和8000子弟兵的肩膀,承擔起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他們要用血肉之軀,阻擋敵人的槍林彈雨,庇護風雨飄搖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讓這個在戰火中飽受摧殘的民族,免於萬劫不復,免於亡國滅種。


祭天完畢後,胡璉走下鳳凰山,來到了距離前線咫尺之遙的一個叫蟲客螞包的地方,坐鎮指揮。8000子弟兵堅壁清野,扼守山經,挖掘戰壕,憑險據守,等待日軍來犯。


大戰即將爆發,暮雲低垂,樹叢屹然,群山不語,大戰前的夜晚竟是如此寂靜,空氣中充滿了愈來愈濃的硝煙氣味。


戰爭在黎明爆發。11師的敵人是日軍第三師團,第三師團是日本最早組建的六個甲種師團之一,是一支為了侵略而準備的部隊,人員滿額,裝備精良,自組建之日起,第三師團就參予了日軍所有重大軍事行動,包括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南京大屠殺、武漢會戰等等,從無敗績,兇悍無比,異常驕橫。


這支部隊雙手沾滿了中國人的鮮血,在石牌,11師要讓他們血債血償。



戰爭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


第三師團首先進攻的是11師的前沿陣地南林坡,守衛南林坡的,是11師31團3營。


那時,國軍的艦船沉沒殆盡,如果戰敗,只能坐著木船逃離石牌,被溯流而上的日軍艦艇和呼嘯而來的日軍飛機全部追殺殆盡;攀爬懸崖峭壁,沿著川鹽古道逃離石牌,也會被迅速趕上來的日軍全部剿滅。

一個人陷入絕境,身體內所有的能量都會爆發。一支軍隊陷入絕境,將會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3營有三個連:7連、8連、9連。日軍一來到南林坡陣地,就進行炮火覆蓋,炮聲轟鳴,地動山搖。然後,第三師團的先鋒部隊在硝煙瀰漫中,端著上了刺刀的槍支,大聲吶喊著衝上來。國軍的長短武器一齊射擊,沖在前面的日軍像被割倒的麥子一樣一排排倒下。


然而,日軍太多了,他們依然像潮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湧上來,槍彈已經無法阻擋他們的攻擊,國軍士兵們也端著刺刀,躍出戰壕,像巨浪奔騰一樣撲上去,終於,日軍被壓了下去。



那天,他們打退了日軍十餘次衝鋒。


短兵相接,山谷中的死屍鋪了厚厚的一層,血液像小溪一樣沿著谷底流淌。黃昏時分,第三師團後續部隊來到,又向3營陣地發起瘋狂攻擊。8連、9連陣地相繼失守,連長戰死,戰士傷亡殆盡,7連也傷亡過半,卻仍大呼酣斗,死戰不退。


7連裝備有一個迫擊炮排,一個機槍排,是全營裝備最好的。7連堅守的南林坡成為一顆釘子,阻擋了日軍進入石牌,進入重慶的車輪。



第二天,日軍出動了5架飛機,調來5門重炮,對著傷兵滿營的7連陣地狂轟濫炸,山頭被削平了,樹榦被折斷了,山頂上能夠燃燒的東西全在燃燒,連石頭也是滾燙滾燙的,7連修築的陣地全部被炸毀,整個山層都被炮彈掀翻了,鋪了一層新土。


陣地上死一般的寂靜。

日軍停止了轟炸,鬼子端著刺刀衝上來,他們以為7連已經全部被炸死了,沒想到,7連的傷兵們從土裡突然鑽出來,抖落身上的塵土,舉槍就打,日軍又倒下了一層......


這是鄂西會戰開戰以來,最為悲壯的一場戰鬥。


第三日夜晚,日軍第13師團和第39師團紛紛趕到石牌前線,第7連為了保存有生力量,趁著夜色,放棄了南林坡陣地,悄然撤離。時7連僅餘30餘傷兵,相互摻扶著走下山坡,月光照耀在他們的臉上,人人臉上都塗著一層血污,身上的衣服,已被火燒得襤褸殘缺。迫擊炮排傷亡殆盡,機槍排僅剩一人.


7連撤離時,所有機槍都帶在身邊,沒有給鬼子留下一挺。



天亮後,日軍越過南林坡,進攻一座叫做閔家村的村莊。這座村莊扼守著通往石牌的小道,要進攻石牌,必須經過此村。


國軍在村裡挖掘地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這座村莊,數千人反覆爭奪,數次易手,房屋牆壁全部被炸毀,所有樹木全被炸斷。


後來,日軍依靠優勢兵力才終於佔領了村莊,剛坐下來,還沒有來得及喘口氣,埋伏在地道里的國軍突然一齊衝出,又將日軍趕了出去。


再後來,日軍調來飛機,對著閔家村狂轟濫炸,國軍被迫撤離。而這座村莊全部變成廢墟,戰後再也沒有恢復重建。日軍每行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日本陸軍中將橫山勇坐鎮宜昌,嚴令日軍即使全體玉碎,也要佔領石牌。有資料顯示,與胡璉的11師對陣的是日軍第3、第13、第39共三個師團各一部的三萬人精銳。而11師只有憑險據守死戰不退的8000子弟兵。


日軍攻打朱家坪的時候,國軍一個營在拚死堅守,營長游國禎被敵機炸成重傷,不能行動,可他仍然抱著一挺機槍阻擊敵人,後來,敵人被打退了,戰士們看到游國禎歪倒在機槍邊,流幹了最後一滴血。


國軍11師的弟兄在每一道關隘,每一道峽谷,每一座山包,每一塊岩石後阻擊日軍,沒有一個活著投降敵人。



四房灣處於11師防線的中段,日軍集結重兵,猛攻四房灣,如果四房灣被佔領,11師就會被切為兩段。


國軍苦戰多時,傷亡過半,幾近彈盡糧絕,情況萬分危急。守軍向胡璉請求援兵,胡璉派有傷在身的32團副團長李樹蘭前去解圍,而前去解圍的部隊,只有一個班,8個人。


這一個班,是留在胡璉身邊的僅有的預備部隊。


胡璉對李樹蘭說:「全線激戰,我只能給你一個班。活著回來,回來後一起喝酒。」李樹蘭答應一聲就帶著一個班的士兵衝出去了,黃昏時分,缺口被堵住了。



戰鬥到第四日,國軍各個陣地都被日軍突破,三個師團的所有日軍像潮水一樣湧向石牌,所有的火力也對準了石牌,橫山勇嚴令日軍不惜一切代價,奪取石牌。

戰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嚴酷。數萬名日軍像螞蟻一樣漫山遍野衝上石牌,吶喊聲與槍炮聲響徹山谷。胡璉屹立在指揮部,凝望戰場,一動不動。


陳誠的電話打來了,他牽掛著石牌的安慰,詢問胡璉:「守住石牌有無把握?」胡璉斬釘截鐵回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信心!」


戰至中午,一股日軍繞過石牌,竄入要塞後方的伏牛山谷,胡璉命士兵將一面軍旗插在山巔上,嚴令任何人也不能越過這面軍旗。日軍看到有隙可乘,像蝗蟲一樣從四面八方湧向山谷。


戰鬥馬上打響。


剛開始,還能聽到槍炮聲一陣緊似一陣,後來,槍炮聲稀落了,再後來,就徹底聽不到槍炮聲了。


沒有了槍炮聲,然而戰爭並沒有結束;不但沒有結束,反而進入了白熱化。在山谷中,幾萬把刺刀寒光閃閃,幾萬個喉嚨一齊吶喊,幾萬條軀體激烈碰撞,中日雙方几萬名士兵展開了最原始,最殘酷,最血腥的白刃戰。人類自從發明了槍械後,再沒有過這樣慘烈的場面。


幾萬人手持上了刺刀的鋼槍,用最原始的血液和本能,在殊死相搏。


此時,槍炮已經顯得多餘,雙方糾結在一起,纏繞在一起,鮮血飛濺,你無法分清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身邊不斷地有人倒下,你無法分清是自己人還是敵人。雙方像兩股洪流,在激烈地碰撞著,都想將對方擠出山谷。幾萬雙腳踩踏著大地,塵土升騰,遮沒了天空。幾萬把刺刀揮舞著,刺向穿著不同顏色衣服的軀體。


三小時後,數萬日軍居然被幾千國軍擠出了山谷。


黃昏時分,廝殺仍在繼續。國軍和日軍都使出了最後的力氣,都已精疲力竭。

5月31日午夜,石牌突然一片靜寂,天亮後才知道,日軍退卻了。



這就是石牌保衛戰。


胡璉的11師在長江西陵峽的石牌村,依靠難以想像的毅力,扭轉了整個鄂西會戰的戰局,讓日軍踏入陪都重慶的一隻腳,又不得不縮了回去。此後,日軍再也無力打通通往陪都的道路,直到抗戰勝利,重慶都安然無恙。戰爭的成敗,決定於最後的五分鐘。誰堅持到了最後的五分鐘,誰就取得了勝利。


此役,日本精銳第13師團遭到沉重打擊。日軍原定於鄂西會戰結束後,第13師團開赴太平洋戰場,而鄂西會戰結束後,13師團傷亡過半,只好駐紮江西。

這支曾被岡村寧次視為中國戰場上最強悍的師團之一,參與了南京大屠殺的虎狼之師,直到抗戰結束,都鮮有戰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稱 歷史明鑒 的精彩文章:

明朝亡於人心淪喪?晚明全階層的流氓化現象,真是不可思議

TAG:名稱 歷史明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