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百年前食花雅緻:飄在餐桌上的花香

百年前食花雅緻:飄在餐桌上的花香

原標題:百年前食花雅緻:飄在餐桌上的花香


唐魯孫說,中國人不但味覺高,而且也是一個飯吃、愛吃又會吃的民族。無論是天上飛的、山上跑的、水裡游的、草里蹦的都可以入饌。除了這些山珍海味外,甚至有些花卉經過廚師妙手,照樣可以上桌。而食花饌的傳統從未在中國人的味覺里消失,讓我們隨著唐魯孫的敘述,一起品一品一百年前中國餐桌上的花香吧! 


先祖慈在世時,每年壽誕必請同和堂飯莊來家會菜。舍下前庭有一株古榆樹,同和堂庖人劉四,人非常的風趣,有一年,他忽然豪興大發,采了些碧綠小榆錢,(註:榆樹的果實像錢,所以叫做「榆錢」。)揉到已發酵的濕麵粉里,加添脂油丁、松子、冰糖揉勻擀勻切片,一層的疊起來,灑上紅絲,上鍋蒸熟再切成菱形。論顏色是桑紅映著,入口之後,味清而雋,不黏而松,比起南方的松糕,更來得可口。可惜這家飯莊不久歇業,劉四也不知去了何處。雖然家人如法制,但不是太油,就是太乾,前幾天跟幾位吃過劉四做的榆錢糕老朋友談起來,大家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碧綠小榆錢


夏天時的丁香藤蘿,引得狂蜂醉蝶回舞,餑餑鋪門口貼起「新添鮮藤蘿餅上市」的紅紙條。餑餑鋪藤蘿餅的做法跟翻毛月餅差不多,不過是把棗泥豆沙換成藤蘿花,吃的時候帶點淡淡的花香。


藤蘿花要在似開未開時,摘去蕊絡,僅留花瓣,用水洗凈,中筋麵粉發好擀成圓形薄片,抹一層花生油,把小脂油丁、白糖、松子、花瓣拌勻,鋪一層藤蘿花餾,加一層當麵皮疊起來蒸。蒸熟切塊來吃,花有柔香,襲人慾醉。



紫藤花


北平西郊三貝子花園,是樂善園舊址,園裡的樊春堂四周養石成山,環植槐、柳、桃、杏。堂前有一座花園,用石閘環繞,種了玉簪花,葉綠如油,花潔勝雪。豳風堂酒館主人鄭曼雲,在前外第一樓經營王樓春,生意發達。有一年春末夏和,我有幾位上海朋友到北平觀光,想看看當年慈禧太后臨時夏宮,在豳風堂品茗休息,碰巧遇到鄭曼雲,堅留晚飯,並且說今天有分株摘下來玉簪花,打算炸點玉簪花給我們下酒,也讓南方朋友嘗嘗北平的稀罕物兒。


他把玉簪花剖開洗凈去蕊,麵粉稀釋攪入去皮碎核桃仁,玉簪花在麵漿里一醮,放進油鍋里炸成金黃色。另外把豆腐渣用大火使油翻炒,呈松狀加入火腿屑起鍋,跟炸好的玉簪花同吃。這道菜不能加鹽,完全利用火腿屑的鮮咸,才能襯托出玉簪花新芽的香柔味素。自從品嘗過這次珍味之後,河北江南甚至珠江流域都培植有玉簪花,可是僅僅在雕欄籬落的花叢里任憑散逸清香,卻不忍心摘花掐蕊……



玉簪花


北平西直門外溫泉村陽台山有一座寺院叫大覺寺,據說是遼金時代一座古剎,原本是一座小廟叫靈泉,明朝宣德皇帝愛它山勢盤環,水流縈迴,是個禮佛聖境,於是重加修茸,賜額大覺寺,並頒大藏經一部,永充供養。到了乾隆時代,又在後山建造一座舍利塔,後面就是西郊著名的龍潭,高寒涌翠,清可鑒人。殿左有一白果樹,一望而知是幾百年前的遺物。南院靜室階前有兩株玉蘭花樹,擢穎挺秀,蔭覆全院,初夏花榮燦爛奪目,比起無錫的香雪海更加出奇茂勃。


住持一心是一位能詩,能畫,善弈,又有海量的有趣人物,每年四月金頂妙學山廟會之前,總要把平津兩地知名之士,請到大覺寺來欣賞盛開的玉蘭,並在花前吟詩、作畫、拍照留念,一心還親自入衛動手炸玉蘭花,名饌上桌,一大盤鵝黃裹玉,微泛柔香,又酥又脆,讓大家一快朵頤。



玉蘭花

宋明軒主持冀察政務委員會時期,日本人雖然時時刻刻找碴兒挑釁,但是飯館的生意,卻頗興隆。東興樓含有旭日東升好口彩,所以日本人對於東興樓頗有好感,請客十之八九是在東興樓。……有一天日本有一位名人在東興樓宴客,他做了一道清揚氽竹蓀加鮮茉莉花,那位名人品嘗之後讚不絕口,並且大事渲染一番,想不到劉喜兒就此變成名廚,大紅大紫起來。



茉莉花


北平的山東館一到重陽,都準備菊花鍋應市,據說前清有位河督駐節濟寧督工,在一位鄉紳家看到幾盆所謂銀盤落月名種菊花玉髓絕塵,在那裡呈芳吐艷,這位河督大人忽當奇想,如果把菊花入饌,一定別具風味,主人立刻遣人摘了幾朵正在怒放的白菊花,交給廚下去蕊留瓣,做了一隻菊花鍋子上桌,大家品味之下,果然清逸飄香。座上有位老夫子,頗諳藥性,他說秋菊只有白色者平肝舒郁,而那些嫣紅奼紫只適合觀賞,尤其花蕊花粉令人作咋更應忌避,所以後來菊花鍋只用白菊,其他雜色菊花,全都摘而不用。



北平各飯館的菊花鍋,以報子街同和堂最有名,據說這家的主廚,曾當過官差,柜上每年都準備白菊花,以供採擷。同時菊花鍋子的清湯,一定要吊得清醇澄郁,並且禁用豬肝蝦仁一類配料以免把湯弄濁,魚片、膠片、魷魚、山雞等等都是切得薄而如紙,一燙就熟,才能鮮嫩可口,同和堂的灶上頗知個中三昧,所以冠絕一時。



抗戰之前,有一年春天知友李竺孫,治事之餘,忽然遊興大發,約了我同另外兩位友好從上海到無錫的鰲頭渚,逛完蠡園大家都有點餓了,園外有一家小茶館,可惜只供茗飲,不賣小吃。友人周滌垠少年好弄,聞得灶上氤氳環繞,不時吹來一股形容不來的馨香,後來打聽出蒸籠里是玫瑰香蒸餃,是他們家人吃的下午點心,我曾經吃過北平餑餑鋪的酥皮玫瑰餅,雖有花香,但嫌甜膩,經周兄情商請他轉讓一籠,主人家看我們都是上海來客,居然溉贈一籠。餃子大不逾寸,澄粉晶瑩,隱透軟紅,沁人心魂。



原來他們把隔年乾紫的玫瑰花瓣跟核桃碎末蜂蜜拌勻,做成餡兒包的,比之鮮玫瑰花的,更顯得文靜邑潤高出一籌。同時頗為奇怪,村野農家,何以會做這些精細甜點自己享用。敢情茶館主人的慈親系出名門,他們用來娛親奉母的。我們打算厚給茶資,他們又不肯收,滌垠兄腕上常著四川名產嵌金孫烏風藤手鐲,算是送給老人家活筋養血之用的,他們才欣然笑納。後來雖然吃過不少玫瑰餡兒的甜食,比起這次吃的玫瑰香的蒸鼓,總覺遜色多了。



本文節選自唐魯孫著《酸甜苦辣咸》


唐魯孫,本名葆森,魯孫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於北京,1946年到台灣,1985年在台灣病逝。著有《中國吃》,對北京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及宮廷秘聞尤所瞭然,被譽為民俗學學。加之出身貴胄,有機會出入宮廷,親歷皇家生活,習於品味家廚奇珍,又遍嘗各省獨特美味,對飲食有獨到的見解。


ID:chwl87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吃喝玩樂大搜索 的精彩文章:

北二環,都有哪些必吃不可的美食?

TAG:吃喝玩樂大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