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盛極而衰:古都長安的興盛與衰落

盛極而衰:古都長安的興盛與衰落

中國的古都有很多,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西安,也就是古代的長安。長安作為都城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那時候還叫豐鎬或者鎬。此後西漢、唐朝也先後將都城設立在長安,在這期間也有陸陸續續的割據政權將都城設立在長安,正是因如此,長安在中國歷史中佔據了近2000年的主導地位,只不過隨著唐王朝滅亡,長安也開始走向衰弱。


西周給予雛形

第一次成為都城時的西安,那時候還叫鎬京。因為武王伐紂,周部落成為了當時的統治者,而他們的發源地豐、鎬自然就成為了帝國的統治中心。經過了周文王、周武王的規劃設計,當時的豐、鎬屹然成為了一座大都市,據《周禮·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詩經·大雅·皇矣》同樣記載著:「以伐崇墉、崇墉言言、崇墉仡仡」。可以說是周王朝為長安成為十三朝古都提供了一個雛形。


第一、第二帝國的國都

曾經有人將秦漢稱之為中華第一帝國,隋唐為中華第二帝國。且不論這個說法是否正確,單單就勢力跟影響力而言,這四個朝代都無愧於第一、第二帝國的稱號。作為這四個王朝的首都長安/咸陽,可以說在這四個時期也是它們最輝煌的時代。秦始皇兼并六國後,將大一統的中央王朝的都城設立在咸陽,西安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漢朝建立後在咸陽的附近建立了新的都城長安,在之後的200年的歷史,長安見證了西漢擊敗匈奴的盛況,也見證了絲綢之路的開啟,長安屹然成為了中華帝國的象徵。

到了隋文帝時期,下令在長安的原址附近興建一座大都市,並命名為大興城。李淵建立唐朝之後,將大興城改回為長安,唐長安城可以說得上是中國曆朝歷代中最大的都城,它的周長達35.56公里,面積約87.27平方公里,是如今西安城牆內面積的9.7倍,西漢長安城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除了它的面積之外,因為唐王朝的對外包容性極強,當時的長安就像現在的美國紐約那樣吸引了世界各地外交官、商人、遊客的到來。可惜這樣一座世界大都市卻在唐末的烽火狼煙中走向了衰亡。

宋初、明初未成行的遷都

五代十國時期,長安已經失去了它都城的地位,開封城取代了長安成為當時北方的政治中心。趙匡胤曾經打算過將北宋的都城遷到長安,可惜最後以失敗告終。長安的衰弱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被戰火摧毀,但是這僅僅是表面的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經濟重心的東移、南移,據《新唐書·食貨志》所云:「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處不足以給京師」。地少人多成為了長安衰弱的最重要的原因,經濟重心的東移、南移使得漕運的重要性凸顯而出,大量南方的物資可以很方便地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送到開封城。漕運不便的長安在這場較量中徹底失去了成為都城的可能性。

明初命運再一次給了長安復興的機會,當時的朱元璋認為南京不足以成為帝國的都城,多次派出太子朱標前往長安考察,重新修建新的都城(現在的西安城的主體輪廓就是當時修建的)。可惜隨著太子朱標的意外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傷心欲絕的朱元璋無暇遷都的事宜。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忙著削藩奪權更無心遷都,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政權後,將國都遷到了自己的大本營北京城,從此之後長安城連同它的名字走向了歷史,西安成為了這座城市新的名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煮酒君談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人畫的水滸畫
馬蓉終於站出來了 爆出和寶強離婚內幕

TAG:煮酒君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