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無論稱秦始皇為嬴政還是趙政,或都欠妥

無論稱秦始皇為嬴政還是趙政,或都欠妥

原標題:無論稱秦始皇為嬴政還是趙政,或都欠妥


今天我們對姓與氏並不作區分,可是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在先秦時期,姓與氏是有明確區分的。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所述:「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姓是用來別婚姻的,氏是用來別貴賤的,所以同姓異氏不可以結婚姻,異姓同氏是可以結婚姻的;貴族男子是絕對不會稱姓的。


我們都知道楚國王族稱熊氏,春秋時期的齊國公族稱呂氏,那麼秦始皇以及秦國公族應該稱什麼氏呢?據司馬遷《史記·秦本紀》以及《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述,都似乎明確告訴我們秦始皇氏趙名政。可是,對此我一直有疑問。


一說;秦始皇是生於趙地邯鄲,故為趙氏。但如果可以因為出生地就可以以當地為氏的話,就未免就太隨意了。如果秦始皇他爸當初再被改派到燕國做人質,在燕國也生個兒子,也以當地為姓氏,再被改派到楚國做人質也生個兒子的話…………,而先秦時期,在各諸侯國之間發生這種事也絕不會太少,想想都比較混亂還怎麼別貴賤呢?另一方面,也顯得太有點數典忘祖了。在那個時代,能有資格做人質的。哪一位沒有值得榮耀的先祖呀?他們會輕易拋棄自己原先的「氏」嗎?



另一說;是因為秦趙同源的原因。按《史記》所述: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造父有功於周穆王被賜以趙城,由此為趙氏。而秦的先祖惡來是季勝的兄長,故秦也為趙氏。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造父被賜以趙城,以趙為氏。秦與趙這兩支已經離同祖蜚廉隔了六代了,按《禮記》來說,早已經出了五服了,已經可以不算作親族了,還怎麼可以因為造父被賜以趙城,此趙為氏,也稱趙氏呢?而且這種「氏」的傳承通常都是直系往下傳承的。因為疏遠親族的關係就因此為趙氏的說法並沒有一定的依據。而且秦的先祖雖然發跡比趙的這一支要稍晚一點,但可以說是後來居上,秦的先祖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到春秋時期秦襄公就被正式列為諸侯了,而趙的一支到戰國時期才正式為諸侯。


明末思想家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這一支即使採用過「以趙為氏」,在發跡後也可以重新選擇自己新的「氏」,像晉國的魏氏後來就衍化出了令狐氏、呂氏等。而再從秦國歷代君主的姓名稱謂上,除秦始皇被司馬遷稱作趙政外,就再沒有其他君主被冠以「趙氏」。所以,因此就認為秦國公族為「趙氏」就有些說不過去了,也許正是這些原因,稱秦為趙氏的才會越來越少,以致稱秦始皇為嬴政的越來越多。


那稱秦始皇為嬴政合理嗎?「贏姓」為上古八大姓之一,稱秦國公族為「贏姓」這顯然不符合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的常理。而且,如果秦始皇真的稱嬴政的話,那麼秦國的宗族也必然都稱「贏姓」。秦朝滅亡以後,雖然的宗族遭到項羽的屠殺,但主要也局限於秦始皇這一支的小部分,項羽在關中待的時間很短,劉邦又沒有迫害過秦的宗族。那麼已經發展了六、七百年的贏姓宗族一定是個大宗族,贏姓發展到今天的話,也應該是個人數眾多的大姓。



另一個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發展到今天的話,更應該成為今天的第一大姓,周王朝一共分封了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了五十三。原本就是上古八大姓之首,再經這麼多佔據方方面面資源優勢的諸侯國的幾百上千年的傳承。「姬姓」實在找不到任何理由不是今天的人口第一大姓,那麼今天的人口大姓前四位就絕不該是「李王張劉」。可是今天的「姬姓」、「贏姓」按人口數量排的話,能在百家姓中排到前多少位呢?所以不但秦始皇不該稱作「嬴政」,就連周文王被稱作「姬昌」、周武王被稱作「姬發」也都是近人的稱法,並不符合當時人的稱法。

那秦始皇既不能稱作「趙政」也不稱作「嬴政」,那該稱作什麼呢?對照先秦書籍,按當時的稱法,秦始皇繼位前稱為「王子政」,繼位為王后可以稱為「秦王政」,稱帝後可以稱為「秦始皇政」。像後來的秦二世胡亥、秦王子嬰並沒有找到贏胡亥、贏子嬰或者趙胡亥、趙子嬰的叫法。那秦國公族到底採用什麼「氏」,我認為秦公族無氏,不但秦國公族沒有。陳國公族、宋國公族也沒有,周及周之同姓諸侯國的公族、像吳國、晉國、燕國、魯國、衛國、鄭國等都沒有。


我們知道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姓氏是一種特權,只有武士階層才有姓氏,而平民是沒有姓氏,到明治維新後,平民階層才有姓氏。但是,直到現在日本的皇室還是沒有姓氏,為何沒有?那是因為沒有必要有,姓氏是用來別貴賤的,皇室已經是最尊貴的了,顯然就不需要用姓氏來別貴賤了,所以才沒有姓氏。而根據明末大儒顧炎武在《原姓》中所述也是這樣: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次則公子,公子無氏,不稱氏稱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無氏,不稱氏稱名……



所以,在我們的先秦時期,諸侯國國君的兒子都稱作公子某某,嫡長子通常稱作世子某某,如公子重耳、公子小白、世子忽等等。如果是國與國之間交往,為了區分彼此,再把「某國」冠在前面,如晉公子重耳、齊公子小白、鄭世子忽等等,就一目了然。這些公族子弟成年以後,沒有繼承國君的,或獲封采邑、或被授官爵,這些公族子弟於是有的以采邑為氏的、有的以官位為氏的等等,逐部分流、才造成「氏」越來越多。


那為何楚國、齊國的公族有「氏」呢?,那是因為這兩個國家被封為諸侯之前就已經有「氏」了。齊國因為姜子牙的先祖被封在呂國,便以呂為氏。楚國原就不受周王室待見,被視為蠻夷,楚人祖先稱有熊氏的歷史也遠遠早於被周王室分封為諸侯。像後來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國原就是由晉國的三家大夫而來,也都是先有「氏」才有「國」的。

諸侯國公室在失國之後,便不可能再有貴賤之別了,於是還沒有「氏」的公族通常以國家的名稱為「氏」。例如吳以吳為氏、鄭以鄭為氏、秦以秦為氏、魯以魯為氏等等。


所以,鑒於上我認為無論稱秦始皇為嬴政還是趙政都是欠妥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三國演義》最大的受益人,致其地位與孔子比肩
江蘇省縣域面積最大以及人口最多的縣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