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科技的三種不同形態,我們忽視了第三種;iPad再Pro,蘋果也能讓你想買一台 Mac

科技的三種不同形態,我們忽視了第三種;iPad再Pro,蘋果也能讓你想買一台 Mac

當下,「科技」如影隨形,但我們所說的科技,是科技的全貌嗎?數字世界的奇蹟和繽紛多彩的互聯網世界似乎讓我們忽視掉了這一切得以實現的技術基礎是什麼;iPad 日益 Pro 化,Mac 是在被蘋果日益「邊緣化」嗎?這兩條產品線始於平行,但蘋果要做的,是讓它們相交而不互相干擾;《1984》里的電幕是否已成為你我手上的屏幕?如果是,那「1984」已經在來的路上了嗎……這裡是 TechBoard 第十六期。 TechBoard 是一個全球視野下,甄選每周重要科技評論的欄目。我們將以摘要的形式引入值得閱讀的科技評論文章,並鼓勵讀者去閱讀原文。


「科技」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當我們如今談到科技 (technology) 的時候,我們指的是什麼?是人類文明之初的刀耕火種,還是大數據與比特幣?這篇文章的作者花了很長的篇幅,闡述了他所認為的「科技」應有的形態以及當下科技在日新月異演變的同時,被忽視掉的「科技」中重要的部分。

作者認為科技可以從三種不同形式來理解:直接可用的工具(比如鍋碗瓢盆)、明確的流程(就像菜譜)、誕生自經驗積累之上的「流程知識」(有了鍋碗瓢盆加菜譜不一定能做出好菜,還得有烹飪的經驗和對流程的把握)。而我們如今討論科技時常會陷入兩大迷思:一是討論了太多的工具和流程,二則是太過專註於數字世界裡。這兩大迷思都使得我們忽視了第三個要素:誕生自經驗積累之上的流程。

作者研究了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這些公司的工具和專利都顯而易見,它們的誕生則更像是這些公司栽培的科學家、工程師們定期結的「果實」,真正能讓如英特爾、三星、台積電這樣的公司脫穎而出的,是其在經驗上流程知識的累積。工具、專利、資本是相輔相成的,有資本去投入研發,工具和專利在時間的催化下慢慢就會湧現,但這些都不如知道如何能把藍圖變為實在的產品來得重要,這就是「流程知識」(Process knowledge) 的重要性。

作者認為美國能一直在半導體行業領先數十年的原因,就是矽谷研發數十年半導體後形成的流程知識,以及相應的人才生態系統,這二者結合使得摩爾定律得以生效。這種結合下,地理上的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從設計到生產的整個環節上,地理上的集中可以把信息的流失降到最低,進而使得整個「流程知識」更完整。這也是矽谷和台南能在十幾年內把半導體行業從零做到世界級的原因之一。但今日不同往昔,外包的興起降低了生產成本,互聯網壓縮了溝通成本,地理要素還是制約科技發展的要素嗎?

設計和製造的分離得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進而市場中有了更多更好的產品供消費者購買,這之於一家公司是好事。但看整個行業,作者指出,當企業和工廠分離時,曾經累積的流程知識會逐漸消失。比如對比德國和美國的製造業,德國通過提升整個製造業的價值鏈來應對全球化(對機器人、機床、機械手等眾多自動化工業設備進行研發),美國則選擇放棄生產和製造業基地(越來越多的外包工廠,以及特朗普上台後不斷呼籲「把製造業帶回美國」)。在做法上類似德國的,還有日本和瑞士,這三個國家都以精密和尖端細緻的製造業著稱,文章中就以伊勢神宮舉例,來說明日本對「流程知識」的重視。伊勢神宮每 20 年就會拆除再重建,這個儀式持續了 1200 年,當地人希望可以把「如何建造神社」這個流程知識代代相傳。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把數字世界看作是科技的全貌。作者認為,近年來反烏托邦科幻內容的興起就是體現之一,人們愈發看重數字世界對現實世界的影響力,但卻忽視了如何去開發現實世界和實實在在的東西。近年來略顯動蕩的互聯網環境孕育出了許多充滿反烏托邦色彩的賽博朋克幻想,作者認為未來科技還是將由工業驅動而非數字世界,而支持這一觀點的也不只他一人。有許多幫助建立起數字世界,功成名就後反而投身於現實領域的人物,比如在健康、教育和能源上努力的蓋茨;近年來一直在美國呼籲重視製造業的安迪·格魯夫;還在製造業一線,以 PayPal 起家的彼得·泰爾和伊隆·馬斯克。

數字世界的奇蹟和繽紛多彩的互聯網世界似乎讓我們忘了這一切得以實現的技術基礎是什麼。在你我每一次觸摸屏幕的背後,或許都是幾個行業幾十年來技術、經驗、過程整合的一次體現。如果說是技術研發出了工具,工具孕育出了環境,環境相互影響,那技術現在在哪裡呢?我們不應該只關注屏幕「背後」發生了什麼,也要關注我們為什麼能夠看到屏幕「背後」的世界,以及催生出的那個世界是如何影響了我們腳下的世界。

原文鏈接:http://t.cn/ReSc6HY

延伸閱讀與參考:

說出「我們想要會飛的汽車,你卻給了我 140 個字元」的彼得·泰爾對數字世界蓬勃發展,製造業被忽視的悲觀論點(http://t.cn/ReScjSV)

《華爾街日報》報道的《外國機器人入侵美國工廠》(http://t.cn/ReScRHt)

我們曾在上一期TechBoard#15中推薦的《黑鏡:屏幕內的反烏托邦如何映照了我們和科技的關係》,其中談到了「反烏托邦內容熱潮」的誕生原因。


iPad 與 Mac,平行還是相交

蘋果過去平行的兩條產品線在這幾年有意無意地「相交」了。iPad 進入 Pro 階段,無論是宣傳、配置還是軟體,蘋果都在試圖給 iPad 建立一個「生產力工具」的設定。而另一條產品線 Mac,則在近幾年常被蘋果的「核心用戶」們多次質疑蘋果對其重視的程度。那蘋果到底是怎麼想的呢?本文作者 Neil Cybart 認為,iPad 和 Mac 之間將不會有太多的相交,反而將在未來愈發地差異化,但兩條線也有同一個目標:成為獨特的創意平台。從何看出?看看蘋果的宣傳導向吧。

蘋果在上個月發布了一條「爆款廣告」Behind the Mac。在這條一分鐘的廣告里,沒有彰顯新一代 MacBook 的輕薄或是性能,甚至是 Touch Bar。伴隨著緩慢的鋼琴聲,各個版本的,或新或舊的 Mac 設備在不同地點不同用戶的手中被使用著,蘋果試圖傳達的是,Mac 作為一個「可靠的工具」,它之於其用戶的那種熟悉和親切感。而 iPad 的「爆款廣告」則是 What"s a Computer,廣告名即是蘋果拋向用戶的一個問題,而這個廣告內容則是蘋果給出的答案。

比起 Mac 廣告想傳達的「可靠、熟悉、親近」的產品印象,iPad 廣告傳達出的產品印象則是「新鮮、獨特、有爭議」。Mac 廣告里的「代言人」是難以劃分群體的 Mac 的「老用戶」,而 iPad Pro 的廣告「代言人」則從設計師、建築師、動畫師到今年主推的學生,面向群體更具體,涵蓋範圍也更廣。其實不難看出,蘋果哪邊都沒放下,只是它更明白要把什麼產品賣給什麼用戶了。但戰略得以明晰,靠的還是自 iPad 誕生至今,市場給這兩條產品線的反饋。

2011 年蘋果發布 iPad,幾個月後 iPad 的銷量就超過了 Mac,一路猛增至 2013 年,那時 iPad 的銷量是 Mac 的三倍還多,而後 iPad 銷量開始下滑,從一年 7500 萬台跌至 4000 萬台,但 Mac 在這幾年卻始終穩定在每年 2000 萬台的銷量上。另一方面,Mac 的營收又比 iPad 好,這時蘋果發現 Mac 和 iPad 的用戶群都進入了互相不干擾的「穩定狀態」,蘋果也就轉向去挖掘兩條產品線的獨特性而非交叉點,蘋果的目的是讓一個用戶有一台 Mac 同時還想買 iPad,而不是二選其一。

但「平行狀態」只是蘋果單方面的期待,市場的反饋可能恰恰是「相交狀態」。近年來鼓吹的後 PC 時代實際上進展緩慢,無論是強勁的平板還是手機,都無法取代 PC 在工作端的地位。另一方面,iPhone 與 iPad,iOS 與 macOS 之間的「灰色地帶」,越來越大的 iPhone 某種程度上制約了用戶對 iPad 的需求,近年來蘋果也在把兩大平台的特性互相套用,比如 Touch ID 放在 Mac 上,iOS 上的軟體「移植」到 macOS 上……但灰色地帶並不意味著它就是模糊的,蘋果更像是在統一整個生態系統的技術和體驗,而非把產品線相交。相反,Neil 認為,蘋果會堅定地不去把平板和筆記本電腦「整合」,也不會放棄任何一條產品線。

iPad 和 Mac 的並峙狀態將持續下去,但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iPad 是愈發「Pro」了,但蘋果會讓它「Pro」到什麼程度,或者說往哪個方向「Pro」,如何讓這兩條線繼續平行且延伸下去,是蘋果需要考慮的問題。

原文鏈接:http://t.cn/ReSce3n


關於個人隱私和數據:奧威爾的預言仍是對的

喬治·奧威爾在這幾年又火起來了,其最著名的作品《1984》在 2013 年和 2017 年初銷量都飆升了兩次。2013 年斯諾登爆出了美國政府大規模監控項目「稜鏡門」,2017 年初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斯諾登就曾直接坦言道,《1984》里通過麥克風和攝像頭收集公民信息和動態的方式,在如今也都實現了。

《1984》里,思想控制靠「雙重思想」,而技術控制則是靠電幕,大大小小或高級或普通的電幕是大洋國統治階級的「利器」,它用在監控上,也用在傳播思想上,它的存在讓大洋國里每個人都不敢輕舉妄動。反觀當下世界,我們每天的生活多少是圍繞屏幕展開的,我們又給屏幕背後的世界消費和貢獻了多少數據呢,或者說我們面對的,是數字設備的屏幕,還是「電幕」?這篇文章想討論的,即現如今《1984》中無處不在的電幕,是國家的強制所為,還是普羅大眾的消費所致?

奧威爾曾在書中暗示了答案:一開始,是否擁有一塊電幕是選擇問題,而後隨著電幕的發展和技術的變化,實現了信息的實時傳輸,進而絕對的私人生活也走到了盡頭。而這個結論也可以延伸為:數字極權主義一開始並不始於上層,即不是由統治者強制分配設備,監控使用者行為。而是每個個體做出選擇後,久而久之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近期兩位歷史學家從兩種不同的角度支持了這個論點。田納西州范德比爾特大學的 Sarah Igo 認為,美國人的隱私是自 20 世紀起逐漸被剝奪的一個過程。無論是在線的社交媒體還是私人線下的生活,人們都在持續貢獻數據,同時也從大數據的利用中獲益,至少在現在,他們還有選擇決定是否貢獻自己的數據。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歷史學家 Sophia Rosenfeld 則認為,自由本身已經淪為了有限的選擇,這些選擇還日益被限制在屏幕的窗口裡,有限的選擇被喬裝為「自由」,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日益顯現出來。如今,我們已經習慣了商業公司對數據的收集,而消費者對此還有自己的選擇權,但作者提醒道,當公共事業要求甚至強制收集甚至分析我們的數據時,我們不應麻木接受數據被收集,應有意識去探究這些數據的用途。

蘋果曾在 1984 年發布著名廣告《1984》,女主角拿著斧頭劈開了巨大的電幕,畫外音說道,「不要讓 1984 變成真的『1984』」。三十多年後,當我們每天低頭看向手中的屏幕時,也應保持「不要讓屏幕變成真的『電幕』」的警惕。

原文鏈接:http://t.cn/ReSV4vi

延伸閱讀與參考:

我們曾在TechBoard#15中推薦的《中國反烏托邦之夢:AI 和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可以引申去思考科技產品對社會的影響。

TechBoard#13中「一種關註:《新科技宣言》」呼籲用戶關注自己的「數字權利」。


爭先恐後追趕蘋果的配件製造商們

蘋果新一季度銷售了 5220 萬部 iPhone 手機,1262 萬部 iPad,380 萬塊 Apple Watch……如果把蘋果每款硬體當作一條「產品線」來看,會發現在蘋果不斷更新換代的設備另一端,是不為人所知的官方認證的第三方配件。The Information 這篇文章,即講述了這群「護果商」們的心酸。

大多數的蘋果官方認證的第三方配件都是「美國公司,中國製造」,而這類公司在近幾年過得越來越不好了,Henge Docks 就是其中一家。創始人 Matthew Vroom 表示,在中國有無數的山寨製造商虎視眈眈,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舉步維艱。特朗普呼籲「把製造業帶回美國」,而中美貿易戰也開始了,這家主要產品為 MacBook 擴展塢的公司,無法在如此局勢下還能做到如魚得水。

除了面對整體大環境的壓力,許多配件製造商還面臨著核心產品的「不確定性」。比如 Henge Docks 第一款產品推出後不到半年,蘋果更新了 MacBook 產品線,使得上市半年的擴展塢馬上就不兼容新款設備了。這種對下一代產品更新周期和幅度的不確定性,困擾著每一家大大小小的配件製造商們。另一方面,不斷湧現的硬體初創公司和疲軟的投資態勢也是另該行業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投資人戲稱「CES(消費電子展)中最『悲傷』的展廳就是配件展廳」,消費者放眼望去難以分辨一萬種手機殼、轉接頭、藍牙設備之間的差別。據風投數據研究 PitchBook 報道,去年美國消費電子公司共融資 23.9 億美元,比前年減少了 10%。銷售疲乏的一款產品可能會短期影響到一家大公司的季度財報,而對於這些配件製造商們,不僅會受到匹配設備的銷量影響,還面臨著中國製造商對知識產權的漠視和製造成本之間的矛盾,以及遠不像大公司一樣穩定的供應鏈。而多數的消費者只看重性價比或差異化,大公司們大多不在乎它們的生死。

原文鏈接:http://t.cn/ReSIq77


考古:iPhone 3G 發布十年

在許多老果粉的心中,自 iPhone 2007 年橫空出世後,年年換代的產品線里,最喜愛的一款機型還是 2008 年蘋果推出的 iPhone 3G。原因很多,比如修復了第一代 iPhone 的許多硬傷,比如獨一無二的造型和舒適的手感,更重要的還有隨之而來的 App Store。

較之初代 iPhone,iPhone 3G 的名字就是基於對當時 3G 網路的支持。以 2007 年的標準來看,當時的 3G 比當時的 Wi-Fi 要快得多,iPhone 3G 還支持了 GPS。這兩項技術上的提升,使得 iPhone 無論是在聯網還是核心功能上,都延伸出了更多的應用可能性。在技術日新月異後,許多人懷念的還有 iPhone 3G 的外觀。

Home 鍵材質從塑料變金屬,後殼則設計了更好的全塑料手感,初代需要適配器才能連接耳機的 iPhone 也在 iPhone 3G 中做到了耳機孔嵌入機身。最重要的是,iPhone 的市場要就此打開了。

2007 年初代 iPhone 發布,但僅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葡萄牙、愛爾蘭和奧地利 6 個國家銷售,8GB 版本售價高達 599 美元。蘋果在市場調查中發現不買 iPhone 的原因中,56% 的受訪者表示售價過高。而 iPhone 3G 8GB 版本則定價為 399 美元,合約機只要 199 美元,並且在發布時登陸了 22 個國家的市場,在 2008 年底則進入 70 個國家。而後發布的 iPhone 3GS 售出了 1500 萬台,是初代 iPhone 的 2 倍。

iPhone 時代就此起步,而 App 時代也隨之而來。至今,也不過十年。?

延伸閱讀與參考:

我們曾在TechBoard#12中推薦的《蘋果的 AirPods 是個預言》,AirPods 會成為 2004 年的 iPod、2008 年的 iPhone 3G 嗎?

編輯:克里斯

頭圖:視覺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公園 的精彩文章:

誰說遊戲只能娛樂?這幾個功能遊戲可以讓你邊玩邊學
構建一家教育公司壁壘的,是技術還是數據?

TAG:極客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