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自成兵臨城下 原可逃跑的崇禎為何最終選擇自縊?

李自成兵臨城下 原可逃跑的崇禎為何最終選擇自縊?

李自成兵臨城下 原可逃跑的崇禎為何最終選擇自縊?

崇禎末年,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岌岌可危。關外後金清兵步步緊逼,自松山潰敗後,遼東盡失明軍只能退防山海關。而關內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也來勢洶洶,志在滅明。

潼關之戰,明朝最後的支柱——孫傳庭部全軍覆沒,李自成軍入主陝西,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改元大順,調兵東渡入晉,欲對北京形成包夾之勢。此刻明朝危在旦夕,人心惶惶,此時敗局已定,回天乏力,明朝的有識之士認為「南遷」還能尚存一線生機,在這個生死存亡的情形,「南遷」再度提上議程。

其實「南遷」之議並不是到了1644年局勢無法逆轉之際才提出來的。早在明朝忙於兩線作戰,首尾應接不暇之時。據《明史》記載,崇禎的正宮周皇后就率先提出這個議案「後性嚴慎,曾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周皇后南遷的意圖很明確,可當時李自成並未兵臨城下,崇禎也就不以為然。

李自成兵臨城下 原可逃跑的崇禎為何最終選擇自縊?

隨著李自成稱帝,局勢越發不可收拾,崇禎漸漸緊張了起來。在《明季北略》就曾這樣寫道:「正月壬辰(初三),帝召中允李明睿陛見」。李明睿就是「南遷派」主要代表人物,在這次會面中,他更是提到:「惟有南遷,可緩目前之急。」當時崇禎對於他的這個建議也表示十分贊同:『朕有此志久矣』,「南遷」這個想法存在崇禎心中很久,還私下召見了很多大臣,即將要南遷布置謀備,更是密旨命令天津巡撫馮元颺在沽口準備三百條漕舟以待命,即河槽解凍後便可啟程南下。

雖然崇禎南遷的意圖也很明確,準備也相當充分,可是實行起來卻困難重重。當李自成的主力軍抵達山西,此時的朝堂已經人心惶惶,十分恐慌。左都御史李邦華就提出「請帝固守,而太子監國南京」的建議,可是這個建議很快就引來以光時亨為首等多數大臣的極力反對,「太子往南,諸臣意欲如何?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眾臣聽後皆沉默不語,這乃是崇禎的心病,他的內心實在不願唐玄宗、唐肅宗的歷史再度重演,由此崇禎不得不發自內心感嘆道:『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

李自成兵臨城下 原可逃跑的崇禎為何最終選擇自縊?

之後李邦華等人再三請願南遷,可是崇禎的態度卻有了很大的轉變,怒言道:「國君死社稷,古今之正,朕志已決,無復多言。」自此「南遷」問題就此被擱置。隨著駙馬鞏永固提出:「聖駕南行,徵兵親討」被否決之後,崇禎南遷的的機會也煙消雲散了。

到了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已經兵臨城下,自知救兵無緣的崇禎,南遷的念頭再次湧上心頭,崇禎換上了宦官的衣服混入人群中,準備離開京城,可是城內已經亂作一團,大街小巷皆是起義軍,無奈之下只好回到內苑,最後走投無路的崇禎在萬歲山自縊身亡。

相信很多人會疑問,南遷是當時唯一可行的策略,為什麼到最後都不能付諸以行呢?其實自李自成稱帝後,江南反叛軍布防空虛,崇禎完全可以趁此機會南下。由於當時朝廷大臣都認為不該南遷,崇禎又反覆不定,不敢力排眾議,下定決心南遷,所以也失去了南遷的最好機會。

李自成兵臨城下 原可逃跑的崇禎為何最終選擇自縊?

其實崇禎虛榮心極強,很大程度上無法接受拋棄數百年宗廟家業,委曲求全。另外,久居深宮的他無法審時度勢,過分高估京城守軍的能力,這一切皆因京師數次被圍,最後皆化險為夷。所以在起義軍攻破章義門後,還幻想著李國幀率兵救駕。但是他不是知道的是,現在京城守軍已經是畏賊如虎,毫無抵抗的慾望,最後他也就盼不來李國幀,等不及吳三桂,就落得亡國的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涯讀涯史 的精彩文章:

袁崇煥死後 他的兒子降清入旗籍?不存在的
西遊記人物原型揭密:豬八戒是嚴嵩 沙僧是陸炳 孫悟空唐僧是誰?

TAG:涯讀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