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盛剛:新課導入宜深思——以「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為例

盛剛:新課導入宜深思——以「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為例

本資源由盛剛老師獨家授權發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誠摯感謝老師對中學歷史教學園地的支持。

新課導入是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開端,是整個教學活動能否順利推進並最終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教師要牢固樹立「博觀而約取」的資源識、「深入而淺出」的學情意識和「千錘而百鍊」的反思意識,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引領下,結合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學情和教師個人特點,深入思考,精心設計出切合學生的導入環節。

一、一場持續六年的反思之旅

追憶一段「刻骨銘心」的教學往事:

時間: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上午第2節課;地點:六安中學高二(4)班教室;授課教師:盛剛;學習課題:《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課型:新授課;觀課人員:高二(4)班全體同學與六安中學歷史組全體教師。

[導入新課環節]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請大家回憶一下,教材一共介紹了幾位西方先哲?(學生回答)他們的姓名和主要思想主張是什麼?(學生回答)你能說說這些思想主張之間的聯繫嗎?(學生無語,教師自答)

……

課後,一位觀課教師說道:「盛老師,真沒有想到,你居然用這樣一種老套的『提問舊知』的方式來導入新課。要知道,『導課』是能否將學生『帶進』課堂的關鍵環節,一定要精心思考,仔細揣摩,千萬不可敷衍了事!」

老先生的話深深地刺痛了我,讓我「當時」頓感無地自容;但也深深地激勵了我,讓我從那時起,開始關注自己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精心思考每一次「導課」,至少努力做到讓自己滿意!

2014年,筆者再次執教本課時的「導入」:

同學們,請仔細觀察下列兩幅圖片,用一個詞概括出你對15世紀(中國明朝)時義大利佛羅倫薩市的第一印象?(學生回答「密集」、「繁華」等)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如此,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1】可見,新課導入至關重要!

二、一次精心策劃的資料收集

在常規教學中,我們該如何錘鍊一把屬於自己且學習喜歡的「鎚子」呢?筆者認為,閱讀是唯一的路徑。何成剛、沈為慧老師指出:「要實現高質量的史學閱讀,應聚焦三個關鍵詞:一是核心閱讀,二是群文閱讀,三是比較閱讀。」其中,核心閱讀主要指聚焦核心期刊或權威期刊,以及權威出版社或專業研究人員的研究著作的定向閱讀;群文閱讀則強調圍繞一個具體歷史問題的廣泛式閱讀;比較閱讀主要是基於史觀或史識的甄別性閱讀。他們也給中學歷史教師提出了指導性的建議:「第一步,確定教學內容;第二步,研讀課程標準和歷史教科書;第三步,開展史學閱讀,了解研究概況,獲得主要史學認識;第四步,基於課程標準、歷史教科書和學情,確定基本教學認識、教學立意,設計教學目標;第五步,設計史料研習活動。依據教學立意和教學目標,以及史學閱讀中搜集、整理的關鍵史料,設計逐步遞進、符合邏輯的問題鏈,圍繞核心問題,提供合適、典型的史料,必要時輔之以教師講授重要的歷史知識。」【2】根據何成剛和沈為慧老師的具體指導建議,筆者結合自己的理解,基於我校學生的總體學習情況,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第一步,確定教學內容為「人教版必修3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一課的新課導入」。

第二步,課程標準對該課的要求是:「知道簿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3】教科書正文系統由「義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三個子目構成,輔助系統為「導言」、「教學插圖」7幅、「歷史縱橫」、「學思之窗」、「資料回放」和「模塊鏈接」各1則等,內容豐富且圖文並茂,可資選取的空間較廣。

第三步,按照「由近及遠」的原則展開閱讀。先「近」讀:一方面,仔細閱讀本課教科書正文和輔助系統所有圖文信息,再拓展至必修3第一、第二單元其他課題正文部分主要內容,尋找合適的「導入切合點」。另一方面,精心閱讀《教師教學用書》該課「教學目標」、「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教學設計與案例」、「問題解答」和「資料與注釋」,探尋適合學情的「導入方案」。

第四步,確定教學方案。結合「近」讀,初步擬訂導入備選方案:

方案1.群像式導入。多媒體展示「義大利文學三傑」和「美術三傑」及「西歐三大宗教改革家」頭像及生卒年等信息,讓學生初步形成對本課學習內容的群體性感性認識,從而順利進入新課學習。

方案2.對比式導入。以「雅典學園」為主,對比第1課「孔子講學圖」或第2課「成都西漢文翁石室授經講學圖」或「六安中學某班歷史課學習視頻截圖」,聯繫古今,關聯中西,在對教學場景的釋讀中引入教學。

方案3.聚焦式導入。重點引導學生解讀「雅典學園」,通過對畫面信息的分析與釋讀,形成認知困惑,以解惑為線索展開新課學習。

經過比較甄別,筆者擬選定「第3方案」。因為該設計雖點小但面大,且靠近學生「最近發展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趙劍峰老師在《高三複習課更應注重教學目標的設計與達成——以〈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為例》一文指出:「可以通過『問題單』了解學情:課前預習時,要求每位學生自主提出三個以上有困惑的問題,提交個人問題單;小組討論,形成本課小組問題單;課代表匯總後交給任課教師;任課教師再結合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的要求及個人的教學經驗,形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選取史料,設計問題,直接指向學生困惑問題的解決。」【4】按趙老師提供的教學操作思路,筆者經初步調查得知:學生對該插圖中穿越時空的「錯搭」深感疑惑,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第五步,「遠」讀,設計史料研習活動。第一,核心閱讀。主要閱讀相關專著和權威備課指導用書。專著有「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二版)第一編《前工業文明與地域性歷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備課指導用書為「任世江著《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無論從編著者、出版社,還是出版時間,該閱讀都堪稱「核心」。第二,群文閱讀。在「中國知網」「標題」欄依次輸入「導入新課歷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和「雅典學院」,查詢結果分別為「72篇」、「29篇」和「21篇」,在短時間內閱讀122篇相關論文既無可能也無必要,筆者根據標題與中學歷史教學的切合度、刊載期刊和作者歷史發表文章所反映的研究方向與影響力,並結合自己的閱讀感悟,篩選出必讀文章21篇。閱讀中選取與本導入有關聯的篇目,做閱讀摘要,以備教學之需。其中,金華老師從「畫」面——拉斐爾和《雅典學院》、「畫」里——人文主義和宗教神學和「畫」外——文藝復興的另一面【5】三個視角,詳細地釋讀了《雅典學院》的豐富內涵,以「畫」為主線設計本課教學,對我啟示較大。第三,比較閱讀。就「雅典學院」中學生的認知困惑,筆者除閱讀「百度」詞條初步了解該畫概況外,又特意選取了《藝術永遠追求崇高的理性精神——重讀拉斐爾〈雅典學院〉》【6】《藝術與科學的滲透與交融——評拉斐爾的壁畫〈雅典學院〉》【7】和《拉斐爾與〈雅典學院〉》【8】這3篇有關「雅典學院」的研究性文章,試圖從美術專業和學術研究的視角深化對該「插圖」的理解,以方便展開教學。

通過上述五個步驟,筆者初步整理出有關本課「導入」的基本資料,也初步摸索出中學歷史教學中史學閱讀的基本路徑。打磨的過程雖然艱辛、煩瑣,但個中的收穫卻是滿滿的幸福:作為教師,能主動地對一個看似簡單的「導入」有如此充分的思考與實踐,能對教科書上一幅看似簡單的「插圖」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與思考,確實能體會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充實感!我認為這種充實感便是「幸福」。

三、一個凝聚素養的新課導入

王成軍老師指出:「導課是中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實,從教學本身來看,導課的突出效用有兩個:其一,從形式、內容來看,其使命是要承上啟下,將上節課的內容同這一節課的內容聯結起來;其二,從教學的目的來看,導課就是搭建一個歷史知識貫通的橋樑,以凸顯歷史知識的連續性。因此,不管從教學實踐或從教學的理論來看,這一橋樑的搭建對於保證學生獲取歷史知識,以保證好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9】可見,導課既是有機聯繫學生「舊知」與「新知」的橋樑,又是聯結教科書「前文」、「本課」與「後文」的橋樑,我們的新課導入只有在「學生的知識系統」和「教科書知識系統」中有效「搭建」,方可稱之為有意義。具體來說:

1.緊扣「學情」,層層釋疑

教師根據學情調查中的「問題清單」,展示「雅典學院」圖片,並設問:

雅典學院

同學們,在閱讀教材中關於《雅典學園》文字介紹的過程中,我們不禁要問:這幅世界名畫是誰在什麼時間繪製的?畫中的「許多雅典先賢」和「一些當時的人物」分別是誰?

查閱資料,我們得知:該畫是義大利著名畫家拉斐爾於1509年至1511年,以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舉辦雅典學院的逸事為題材,通過追憶那個高度理想的古代黃金時代,藉以表現文藝復興時期與它的淵源關係和對它的崇尚之情。該畫場面宏大,人物眾多,共有11群組57個人。【10】畫面中間左邊是柏拉圖,右邊是亞里士多德,還有蘇格拉底、赫拉克利特、狄奧吉尼斯、畢達哥拉斯、阿維羅伊、阿基米德、索多馬和拉斐爾本人。【11】

2.簡化「場景」,素養生成

基於《雅典學院》複雜的場景,在有限的課堂「導入」時間裡,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畫面中的所有人物一一羅列並講述清楚。徐藍教授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12】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當下歷史教育的熱詞,是我們中學教師必須知曉且急需踐行的。我們知道,一個小小的導入不可能承載太多的「素養」落實重任,筆者僅以「時空觀念」的落實為基本目標設計之。

時空觀念是了解和理解歷史的基礎,是認識歷史所必備的重要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繫和空間聯繫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任何歷史事件,都發生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時間、空間,是歷史知識的必要的規定性要素,時空觀念也是歷史學科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本質特徵。時空觀念的具體表現,主要是確信歷史事件、現象、人物等,都有其具體的時間、地點和背景。把握時空觀念,就有可能完成對歷史的追溯與還原,無限接近歷史本真。如果沒有準確的「時空」定位,歷史將是一盤散沙;如果沒有「時空」觀念,歷史認知將無從談起,歷史將失去其基本特徵而沒有存在的可能。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時空意識。

教師多媒體展示放大的「雅典學院」插圖,指出「14」和「19」為「柏拉圖」和「拉斐爾」,製作時間軸,將兩者置於軸中,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同學們:生活在15—16世紀的拉斐爾為什麼要「不辭辛勞」地穿越1800年的時間與柏拉圖「隔空」對話?這1800年,歐洲到底發生了什麼?畫家所描述的「人文主義」是那個遙遠時代的「元人文主義」嗎?這二者之間到底有哪些千絲萬屢的聯繫呢?帶著這些思考,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學習。(多媒體展示課題名稱)

3.教後反思,回應追問

新課導入是個歷久彌新,見仁見智的教學話題。筆者反思本次教學設計,亦存在諸多疑惑:其一,以「圖」為主的教學資源選取是否恰當?因為不同的時代人們對圖的理解千差萬別,即使同一時代也會因人而異。我們是否「誤讀」了拉斐爾?其二,「人文主義思想」與「人文主義」在內涵上到底有哪些差異?這二者之間到底有哪些千絲萬屢的聯繫呢?這樣的問題設計是否超越了學生的認知水準,涉嫌脫離學情?等等。

在常規教學中,我們如何才能讓「新課導入」既像「鎚子」,能輕柔地巧在學生的心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像「橋樑」,可以深度聯結學生的知識與教材知識、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歷史、學生的能力與素養並指引學生未來的人生?

第一,樹立「博觀而約取」的資源意識。「博觀」,主要指教師的閱讀面一定要廣,不僅閱讀教科書、教學參考書、歷史專業著作和教育教學期刊,還要涉獵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甚至其他學科相關知識和教育教學方法與技能等。「約取」,指具體到教學實踐層面,教師要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引領下,根據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和學情,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選取合適的教學資源,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彰顯個性風格地為我所用。「博觀」是前提和基礎,「約取」是方法和路徑,發展學生能力和提升師生素養是根本目的。

第二,踐行「深入而淺出」的學情意識。新課改強調「學生中心」,具體到教學實踐中,「學情」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依據。我們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緊扣學情,新課教學前、單元小結前、學期結束前、學生畢業前,我們所有的有意或無意的教學行為都要緊貼「地面」,教師只有俯下身子實現與學生的深度對話,才能摸索到學生的真實位置,真正實現把「學生帶到理想的地方去」的教育教學目標。「深入」強調調研的面,「淺出」強調落實的點,只有點面結合,才能完善教學。

第三,落實「千錘而百鍊」的反思意識。反思促成長是每一位教師都明白的道理,但在實際的教學行動中,其落實的程度卻不能盡如人意。我們要經常扣問自己:與過去比,我進步了多少?與別人比,我的短板在哪裡?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我們還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反思我們的教學,反思我們的評價,反思我們「一廂情願」的教學模式和「津津樂道」的考評機制。我們「突出」了的教學重點,學生真的掌握了嗎?我們「突破」了的教學難點,學生真的理解並接受了嗎?我們「精心」設計的問題,真的能夠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嗎?我們「傾心」命制的試題,真的能夠考查學生的能力並區分出學生的層次嗎?我們的種種教學創新,學生真的喜歡嗎?【13】

總之,教學無小事。那怕是一個小小的「導入」,我們都要戮力「深思」。作為教師,我們要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引領下,切實提升自我的學科素養,牢固樹立「博觀而約取」的資源意識,「深入而淺出」的學情意識和「千錘而百鍊」的反思意識,以自己的「言」和「行」影響我們的學生,切實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1]於漪.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60.

[2]何成剛、沈為慧.史學閱讀與史料教學[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11).

[3]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

[4]趙劍峰.高三複習課更應注重教學目標的設計與達成——以《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為例[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7(3).

[5]金華.多維視角:在質疑與思辨中探尋歷史的真相——以「穿越時空的《雅典學院》」為例[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5(6).

[6]王仲.藝術永遠追求崇高的理性精神——重讀拉斐爾《雅典學院》[J].美術,2003(2).

[7]彭艷.藝術與科學的滲透與交融——評拉斐爾的壁畫《雅典學院》[J].美術大觀,2011(12).

[8]澤義.拉斐爾與〈雅典學院〉[J].綏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2).

[9]王成軍.中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從導課說起[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

[10]王仲.藝術永遠追求崇高的理性精神——重讀拉斐爾《雅典學院》[J].美術,2003(2).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歷史?必修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85.

[12]徐藍.談談研製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一些體會[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12).

[13] 盛剛、趙劍峰.2016年高考全國I卷學生評[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7)

編輯:灰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園地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