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的底牌:梁山眾英雄的另類結局(圖)

歷史的底牌:梁山眾英雄的另類結局(圖)

原標題:歷史的底牌:梁山眾英雄的另類結局(圖)


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描寫了宋徽宗統治末期的一場轟轟烈烈、聲勢浩大的梁山泊農民起義。隨著電視《水滸傳》的熱播,宋江與梁山泊英雄好漢「風風火火闖九州」的形象已經深入到了每個人的心中。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宋江及梁山泊起義,真的那樣「驚天地,泣鬼神」么?


敦邦水滸人物眾生相


實際上,據歷史資料記載,宋朝三百多年,大大小小爆發的農民起義有幾百次之多,這是歷朝歷代都不曾有過的。但宋代的農民起義終未形成全國性規模,活動範圍只限於一隅,參加的人數也有限,持續的時間很短。在宋代幾百次的農民起義中,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不論從規模還是影響上講,基本上算是較小的一次。那麼,它的影響何以那麼大呢?首先是南宋時編《宣和遺事》把這次起義演義化、故事化,其次是明人施耐庵寫的《水滸傳》,更是以梁山泊英雄好漢為主線,才使梁山泊與宋江的故事深入民間,影響越來越大,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小說雖與歷史有某些聯繫,但並不完全是一回事。宋江起義發生於北宋末年宣和年間,激起農民起義的導火線是北宋設置的「西城括田所」。宋徽宗為解決財政上的困難,於政和元年(1111年)設立這一機構,專事搜刮。起義以梁山泊為根據地。因為梁山地處黃河之北,所以宋江等人也被稱為河北劇盜。梁山泊是鄆州(今山東東平)西南方那個環繞在梁山(今梁山縣南)周圍的一個大湖泊。這個大湖泊是由於北宋時期黃河的兩次決口形成。那時,黃河決口,河水泛濫,注入了這個本來就有的淺水灘,從而在梁山周圍形成了一個方圓800里的大湖泊。那時,在梁山周圍生活的都是些主要以捕魚、采藕和割蒲為生的貧苦農民,他們生活得十分艱苦。可是在梁山這樣的生活條件下,北宋政府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和向遼、西夏交納「歲幣」銀帛,還要對這裡的老百姓加重剝削,除了原來交納的賦稅之外,又一下子增加十萬餘貫,人們交了朝廷的賦稅後,連生活都不能保證。而地方政府為了增加收入,又在梁山泊周圍設卡徵稅,梁山的老百姓無論是捕魚還是采藕都要按人頭數交稅,否則就要按照漏稅的法令來施以重罰,就是遇上水旱災害,百姓顆粒無收也不減免徵稅。梁山附近的老百姓實在忍受不了官府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就以梁山泊為基地進行反抗。


遠眺梁山聚義廳

起義的規模有多大,據有關史書如《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記載,只有36人,這36人為: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當然根據現實推測,作為一次有影響的農民起義,僅此36人就「橫行齊、魏」,宋朝官兵數萬人不能抵抗,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辦到的。據此有人認為這36人可能是起義軍大小領袖的總數,也就是說與宋江一起舉事起義的,可能是三十六條好漢,後來每一個好漢統率一支部隊,但為了方便起見,仍然以36人名字稱呼,這種解釋有點合乎情理。那麼,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到底有多少人?由於史書上沒有確切記載,也無法統計,粗略估計,大致有數千人的隊伍。

史書記載宋江起義有三十六位英雄,那麼為什麼到了《水滸傳》就變成一百零八位呢?郎瑛在《七修類稿》這樣解釋:「貫中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所以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之說。施耐庵在寫小說有感於宋江起義有「替天行道」之言,對於當時那些「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江必有之自亦異於他賊也」,才將梁山36位英雄寫成108位,小說終歸是小說,我們不能當成歷史來對待。


宋江起義結局如何,《水滸傳》這樣安排的:當日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後,宋江出於為弟兄們的前途和歸宿著想,決定接受朝廷招安,最後率領梁山好漢歸順了朝廷,宋江被拜將軍攻打方臘,剿滅方臘後,徽宗便殺死了他,其他歸降的梁山好漢也是死的死,逃的逃,所剩無幾。有人認為梁山好漢確是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並且還舉出了例證。成書於宋元之際的《宣和遺事》也提出了梁山好漢的結局,說他們受了招安,一一被加官晉爵,與《水滸全傳》描寫一致。北宋末年李若水所寫的《捕盜偶成》中明確載有宋江「三十六人同拜爵。」李若水生活的年代是北宋末年與梁山好漢活動的年代相去處不遠,他雖未親見梁山好漢們受招安的場面,但他的記錄也不會太離譜,畢竟是有些根據的。



在沈家仁的著作《煮酒說水滸》中,作者對水滸的招安做出了細微到骨頭的分析,但是這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分析,歷史上的水滸,根本沒有招安這一說法。  


但是,據正史記載,梁山好漢並未被招安,而是被海州知州張叔夜率軍俘虜的。宣和三年三月,宋江率軍沿水路向南擴張,引起了附近沿海官員的恐慌。海州知州張叔夜是位年長的官員,他處事經驗豐富,對於這件事自是不敢馬虎,趕緊通知臨近州縣,迅速調集數縣的武裝,很快就組織了一支千餘人的敢死隊,設好埋伏,準備用計將梁山好漢全部拿下。果不出張叔夜所料,宋江一行中計了,他們倉促地登陸與官軍作戰,只留了很少的一些人守船。張叔夜命人乘機燒起火把,將宋江裝有糧食軍備的船隻燒了起來。這樣,宋江一幫人身後無退路,鬥志削弱,結果被張叔夜打敗做了俘虜。從正史看來,梁山好漢並非受了招安,更沒有「三十六人同時拜爵」。宋江等人被打敗後,張叔夜與兩位州官一起受到宋徽宗嘉獎,張叔夜以後官職也是一升再升,受到朝廷重用,可以說與這次剿滅宋江等人是有極大關係的。正史中這種說法,同樣受到人們的質疑,首先,宋江等英雄好漢流動性大,行軍極其迅速,並且已身經百戰,再加上智謀軍師吳用的出謀劃策,對於行程一定是做好了周密的打算,而張叔夜從探知消息到召募千餘「死士」戰鬥卻並非一日兩日可以解決得了的,宋江等人為什麼卻在海邊等著挨打呢?再說,宋江一行的戰船被燒,按照梁山好漢的一貫做法,一定會背水一戰,怎麼卻會「皆無鬥志」呢?按說「官軍莫敢纓其鋒」的梁山好漢闖蕩江湖也有數十載,一夜之間卻將宋江等人全部捉拿,實在讓人難以相信,所以這種懷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張叔夜本也是海防重地的長官,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再說還有兩名富有經驗的州官幫助他,能夠隨時調集周邊數縣的武裝,連同張叔夜自己統率的部隊,完全具有打敗宋江的能力,所以正史中記載的梁山好漢們被俘或許是事實。

除去以上的說法外,關於梁山好漢們的結局還有幾種說法更是神乎其神。一種說法是王登父子打敗了宋江等梁山好漢並且最後全部將他們殺掉了。這種說法是北宋末年詞人葛勝仲在《承儀郎王公墓志銘》,也就是王登的墓志銘中所說,讚頌王登英勇善戰。可笑的是就在葛勝仲寫這篇墓志銘後不久,一個破落文人又為王登的兒子王師心寫了一篇墓志銘,其中講述的是王師心破獲宋江等人的事情。將這兩篇墓志銘兩相對照就會發現很多破綻,王登(父親)墓志銘上說這次戰役是他親自組織的,已全殲宋江數千名弟兄,功勞可謂大焉;到了兒子那裡卻變成了兒子引兵打敗宋江,而宋江等人卻又逃走了。更可笑的是,王氏父子二人的官職都沒有高過沐陽縣尉,手下頂多八十個人,又怎能打敗以至全殲宋江的數千之眾呢?而宋江等人如果連一縣也不可對付,又怎有能力鬧得大宋朝雞犬不寧呢?可見這種說法並不可靠。



水滸眾英雄(白描)


還有一種沒來由的說法是梁山英雄多被蔡居厚殘殺。蔡居厚是北宋萊州膠水(今山東平度市)人,也有的說是杭州市人。蔡居厚字寬夫,進士及第,歷知滄州、應天府、秦州等,曾遷起居郎,右諫議大夫、戶部侍郎等,後因事罷職。據說蔡居厚不久就病逝了,而他死後,親戚王生也暴死了,可是三天後王生奇蹟般復活,並神秘地告訴家人說,自己死後到了陰曹地府,那裡十分令人恐懼。他在裡面行走,可是走著走著竟然看到了蔡居厚,他是囚犯模打扮,正在被兩個大鬼以桶血澆頭,蔡居厚痛得大叫,王生趕緊走前去問蔡居厚怎麼回事,蔡居厚說是因為在鄆州殺了梁山好漢五百人所以受到此刑罰。蔡妻聽到王生這樣說,趕緊請了道士為丈夫超度亡靈,並向被斬殺的五百梁山好漢謝罪,一家人這才平安無事。這一記載更是像神話一樣,更是不可細究其有無。就算是蔡居厚真的鎮壓了起義軍,也不會是在鄆州,這不僅與蔡居厚經歷不符,也與宋江等人事迹不相吻合。所以也是不可信的。


  《歷史的底牌》,噹噹網滿100減50、京東網滿200減100,淘寶4折包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裁縫 的精彩文章:

歷史的底牌:修建十三陵一共用了多少民工?(圖)
歷史的盲點:唐太宗竟是篡改歷史的「陰謀家」(圖)

TAG:文裁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