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的狀元情結

古人的狀元情結

原標題:古人的狀元情結



狀元作為中國式特產,堪稱古代科舉制度最為閃亮的一個詞。選狀元始於隋朝,確立於唐代,完備盛行於宋朝。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在漫長的1282年間,共產生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從中選出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第一位狀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位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劉春霖。狀元是處於「金字塔尖」的人中龍鳳,如宋朝每屆從40萬人中才能選出一個狀元,競爭之烈可想而知。史上還有「三元及第」之說,「三元」即指解試(鄉試)、省試(會試)、殿試(廷試)均為第一名,因這三試的第一名分別稱解元、會元、狀元,故合稱三元,「三元及第」者堪稱狀元里的狀元、冠軍中的冠軍。據清趙翼《陔余叢考》卷二十八「三元」條考證,歷史上連中三元者,全國不過十幾人而已。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國人心中最得意的樂事莫過於此,獨佔鰲頭歷來是讀書人的最大夢想,一旦金榜題名,足以光宗耀祖美名遠揚了,所以古往今來的學子人人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狀元情結」。「十年寒窗苦,一朝登龍門」,莘莘學子經過長年「頭懸樑、錐刺骨」的苦讀之後,從幾十萬考生中脫穎而出「大魁天下」,確實難能可貴值得慶賀。歷朝歷代的狀元中也真的不乏政治家、史學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諸如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但「高分未必都高能」,大多數的狀元卻因為種種原因在「紅極一時」之後,慢慢銷聲匿跡湮沒在「滾滾東流水」中了。


殿試(廷試)發端於武則天時期,唐代進士及第後有雁塔題名之制,唐代大詩人孟郊在《登科》一詩中曰:「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將當年奪魁者春風得意、官運亨通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到了宋朝,太祖趙匡胤將科舉制確立為國家基本制度,讓獨佔鰲頭的最優秀考生直接面見皇帝,稱之為「天子門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考中狀元,若無「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刻苦攻讀和「十年寒窗無人問」的甘受寂寞,一切只能是白日夢罷了。《三字經》雲「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這個梁灝,從天福三年(938年)初試,到雍熙二年(984年)中狀元,足足考了46年!這位梁狀元畢竟是幸運的,史上有多少像梁灝一樣的學子,年復一年寒窗攻讀,到頭來卻難成正果,清康熙亁隆年間一個叫黃章的人,從青年一直考到期頤(百歲)之年,終難圓狀元之夢,像黃章這樣持之以恆的「白髮考生」,多了去了!

能高中狀元者,都是學貫五車才高八斗的才俊,但其中的機遇等外在因素也起到很大作用。據《清朝野史大觀》等書載,亁隆皇帝有一次殿試閱卷時,發現第一、第二名皆江浙人,第三名為陝西人,江浙人歷年考中狀元者甚多,而陝西人在本朝尚無中狀元的先河,於是御筆一揮,將排名第三的王傑「欽定」為當年狀元,文章做得最好的趙翼只好屈居其後當個進士了,但這並不影響趙翼成為清代著名文學家和史學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花間集》的版本
流傳在日本的中國印章珍寶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