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宋方壺這首元曲充滿浩然正氣,貧不改氣,達不改志

宋方壺這首元曲充滿浩然正氣,貧不改氣,達不改志

元曲又稱長短句,包括雜劇和散曲,是一種深受百姓喜愛的文藝形式。著名的元曲作家比如關漢卿,大家都很熟悉他的《竇娥冤》。下面介紹的這首元曲篇幅短小,卻寓意深刻。

山坡羊·道情 元代:宋方壺

青山相待,白雲相愛,

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

一茅齋,野花開。

管甚誰家興廢誰成敗,

陋巷簞瓢亦樂哉。

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譯文:

我愛青山,願與它相伴;我愛白雲,想讓它相陪。做夢也不會穿上紫羅袍系了黃金帶。只求有一間茅屋,周圍野花盛開,管他誰家興旺,誰家衰敗。過著窮日子,我也很愉快。貧窮時,骨氣不丟;富貴了,志氣不改。

宋方壺大約生活在元末明初,曾客居在杭州附近,後來為了躲避禍亂,移居於鶯湖之西,自己修建了幾間簡陋的居室,卻怡然自得,如仙人般過起了隱居生活。

他的作品流傳後世的不多,曲作中流露了對醜惡現象的不滿,對仕途的鄙視,以及對下層百姓的同情。這首曲子韻味十足,讀來朗朗上口,不僅有景物描寫,也表達了作者愛憎分明的情感。

《論語·雍也》上記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作者引用自然,「陋巷簞瓢亦樂哉」,抒寫了作者甘於貧困,自得其樂的情感。《論語·學而》中也論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還有《論語·子罕》中這樣描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作者一定是熟讀論語,所以能信手拈來,遊刃有餘。

「貧,氣不改;達,志不改」,這是很多古代聖人的做人原則。《孟子·滕文公下》記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儒家思想是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也是很多人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編輯

作者先是描寫自己的居住環境,青山常駐,綠水環繞,白雲悠悠,心曠神怡。不追求奢華和富貴,只要有一處立足的地方,自給自足地建設作者的美好家園。「一茅齋,野花開」,雖然簡樸,卻很美觀實用,與世無爭,天人合一。「管甚誰家興廢誰成敗」,自己能力有限,管不了也不想管,做一個自在的隱者,即使「陋巷簞瓢亦樂哉」。

也許讀者會認為,曲作者思想太消極、為人太退縮,完全是小國寡民的思想,也深受儒家思想的毒害。可是我們也應該辯證地看問題,在作者當時的環境,一個文弱的讀書人,能夠自保,甚至高風亮節已經非常不易。有多少人為了功名利祿,置禮義廉恥於不顧,甚至禍害親朋,敗壞風氣,十惡不赦。

「貧,氣不改;達,志不改」,這是一個普通百姓從心底發出的呼聲,也許沒有多少人能聽到,也不會有更多人去相應,但是足夠說明作者的豁達、開朗,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劉禹錫這兩首詩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讀完受益良多
蘇軾的這首詞曠達不羈,暢遊秋池閣,笑談人生事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