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經典對現在有何教育意義,我們是不是應該捨去經典,這句話可以為此解讀

古代經典對現在有何教育意義,我們是不是應該捨去經典,這句話可以為此解讀

現在社會文化的繁榮與多樣化,是和古時候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息息相關,在現代社會的教育過程中,我們不可能完全放棄古典經典,而全面採用現代教育。想過去我國傳統的教學裡面《弟子規》,「二十四孝」,確實是我國古代經典文化的優秀作品,影響了不止一代又一代的人。雖然在現在看來,很多事情已經有些迂腐,有些落後了,當然其中有不少的東西值得我們耐心去學習,認真去品味,切實去實踐。

話又說過來,個人感覺,雖然說現在經濟發達了,但是我感覺我們的信仰少了。我們就說傳統精神層面上那些東西啊,已經沒有了。剛過去,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現在基本上是看不到了。像過去那些信守承諾的那些例子,像一諾千金啊,還有在橋底下抱著橋柱子被淹死的那個人,在現在看來,顯然他們有些迂腐,或者講是死心眼。不如現代人靈活運用,但是呢,也造成了一些不良社會風氣,比如說電話詐騙,網路詐騙等等。

古代的很多經典其實講的是修身治國的自我修習方法。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在於修身。論語講日三省吾身,每天睡前想想今天的得失,什麼地方做的好什麼地方做的不好,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了。三人行,必有我師,多跟不同的人學習,才能進步。裡面很多樸素的觀點。我們應該學習他們處事治學的態度和方法,不斷提升自己。雖然由於儒家以及相關典籍被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加入了很多忠君之類的私貨,後世有影響的大家也是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的加私貨進去,導致人對這些典籍的刻板印象,你要想孟子還是提倡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的,很多東西已經異化了。

古時候很多人是從小學習這些的,所以處事的態度和治學的態度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很多人考科舉,但是同時其他方面也做得很不錯,比如王陽明,曾國藩他們以文人出身能快速學習軍事,一步步打出來跟這些從小學到的技能是分不開的。現在那些思想觀念已經落後了,但是別人探索出來的修身方法,提高自己的手段都是很值得學習的。比如王陽明傳習錄裡面,就講了怎麼學習禮儀這些,讓學生多動,培養其體格,活潑其精神,在教育其道理。這個到現在也不落後。吸收其精華,去除其糟粕。對現在的教育還是很有意見的,而不是以這些經典為教條,來強行規範,存天利,自我控制,不讓不好的人性影響自己的目標和學習。

對於講孝道這一塊。雖然現在看起來24孝,比如說,埋兒葬母,卧冰求鯉,現在看來,他絕對是傻子中的傻子。做父母的,怎麼可能捨得把自己的孩子買了,來供養自己的母親呢?同樣的冬天了,想吃魚的話,把冰面破開上一條也就是了嘛。可能其中也有點神話的含義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那種發自內心真摯的孝順,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講孝道,忠孝悌發揮的淋漓盡致,值得我們現代人去學習。說到向古典文化學習,我們那也不可以囫圇吞棗一樣,一股腦的繼承,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結合時代特色,有繼承的發展,有發展的改進。

人不可以忘本!對於古代的經典我們應該記住一句話那就是拿出好的,捨去壞的,傳承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寂地笙歌 的精彩文章:

中華文化悠遠流長,五千年歷史中最偉大的軍事家,你認為都有誰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要求抬棺向南繩斷便葬,其中有什麼意義

TAG:寂地笙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