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渭讀《鄉土中國》:恆常不變的鄉土,修修補補的傳統

渭讀《鄉土中國》:恆常不變的鄉土,修修補補的傳統

語言本實用聲音來表達的象徵體系。象徵是附著意義的事物或動作。 ——《鄉土中國》

上期渭讀,我們聆聽了加繆眼中的荒謬。本期,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費孝通的作品《鄉土中國》,一起去感受發生在鄉土中的故事。

關於作者

費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蘇吳江人 ,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行行重行行》、《學術自述與反思》、《從實求知錄》等。

1930年到北平並進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33年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研究生,1935年通過畢業考試,並取得公費留學資格。

關於作品

《鄉土中國》是由費孝通先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輯錄而成。在此書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理論上的概述和分析,較為全面地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

書中講到許多關於鄉土的文化,例如:鄉土本色、文字下鄉、維繫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每一個部分都很細緻的述說著鄉土文化,述說著發生在中國鄉土的故事。

通覽全書,你可以感受到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沿著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窺中國的基層社會。雖然事過境遷,但作者透視社會的眼光、觀察社會的方法,仍然充滿活力,值得借鑒。

這是一位朋友在讀過之後的感言:

這本書讓我更好的理解了傳統,及傳統對我們國家、人、鄉村以及文化的影響。作者對現象背後的本質思考的很深刻。給我最深的感觸是,並不是上一代人傳統守舊不可理解,而是幾千年農耕文化對國人帶來了耳濡目染的影響,接受傳統帶來穩定和收益。但是現代社會變化迅速,外來多元文化衝擊,傳統文化面臨挑戰,那麼對於我們這一代而言,如何才能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尋求一個能讓自己內心獲得穩定的文化支撐?

語言像是個社會定下的篩子,如果我們有一種情意和這篩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過去。

在一個社群所用的共同語言之外,也必然會因個人間的需要而發生許多少數人間的特殊語言,即所謂的「行話」。行話是同行人中的話,外行人因為沒有這種經驗,不會懂的。

慾望——緊張——動作——滿足——愉快

那就是人類行為的過程

慾望規定了人類行為的方向,就是上面所說要這樣要那樣的「要」。這個「要」是先於行為的,要得了,也就是慾望滿足了,我們會因之覺得愉快,慾望不滿足,要而得不到,周身不舒服。缺乏不只是一種狀態的描寫,而是含有動的意思,這裡有股勁,由不舒服而引起的勁,他推動了人類機體有所動作,這個勁也被稱作「緊張狀態」,表示這狀態是不能持久,必須發泄的,發泄而成行為,獲得滿足。

讓我們來感受下一組鄉村圖片放鬆心情吧

遠方的人屬於遠方

遠方屬於遠方的人

陽光與小路

村舍與綠天田

順著彎曲的小路

尋著遠去的記憶

提著一隻桶

粉刷著田園農舍

山巒

讓大地開滿花苞

萌芽

這裡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近自然 的精彩文章:

夏天涼席沒選對,寶寶睡了易生病

TAG:親近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