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要想成為學科帶頭人,你只需要做到這三點

要想成為學科帶頭人,你只需要做到這三點

毋庸諱言,學科帶頭人是領導科室發展的關鍵要素。那麼,如何才能成為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呢?

談到這個問題,我們又不得不聯繫到「科學研究」。通過對科學研究本質的思考,我們必須意識到,科學研究活動,本身是一種工具,它的最終目標是幫助我們認識客觀世界、解決現實工作中的問題與困難、幫助我們更好地推進現實工作,最終推動臨床醫學的學科發展。

那麼,在臨床研究領域,又如何做一個符合科學研究本質的好研究呢?好的科學研究應遵循怎樣的原則開展呢?

內容解讀

1

源於工作:做「問題本質」的研究

科學研究必須直指問題的本質,切中我們現實世界中的「矛盾本身」,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本質的東西往往是簡單的,也是來源於現實生活的。當我們對現實的觀察和思考越全面,我們提出的理論或者猜想也就越簡單,越接近事情的真相。「奧卡姆剃刀原理」主張在所有可能解釋現象的理論或模型中,簡單的理論或模型是最好的。

舉個栗子

醫生A和醫生B都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為社區)坐門診,患者甲先到醫生A處就診,後來又到醫生B處複診,但是最終,患者選擇了與醫生B建立長期的契約關係,緊接著患者乙也到醫生A處就診,後來又到醫生C處就診,後來選擇了與醫生C建立長期契約關係,繼續推演,患者丙看了醫生A和醫生D,選擇了醫生D,於是,在一旁觀察的研究者開始產生認知衝突,為什麼都是社區的醫生,醫生A總是不能獲得患者的認可?

於是開始分析醫生A、B、C、D,發現醫生A和C是女的,醫生A和B不會滬語,醫生A和D年紀都偏大,進而建立假設:不會滬語的年長女醫生,難以獲得患者的信任,進一步地,開始在患者中獲取相關數據論證此結論。

然而,本質的矛盾卻是:患者僅僅選擇了那些,與三甲醫療機構醫生給出診療意見相一致的醫生,患者尚未對社區醫生診療水平形成充分的認知與信任。

再來看醫生A、B、C、D,醫生B和C都是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後剛進社區的全科醫生,醫生D雖然和醫生A一樣在社區工作多年,但是醫生D一直在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習最新的臨床診療路徑,並應用在日常診療中,即使不在三甲醫療機構工作,卻保持了知識的更新與同步,因此,矛盾的本質是:臨床醫生能否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知識,是能否獲得患者信任的根本,而與醫生在何處行醫、性別、本地化和年齡大小無關。

如果研究者在梳理矛盾的過程中,觀察的對象數量與時間不夠,對現實背後的矛盾挖掘深度不夠,甚至挖掘方式不對,均有可能提出錯誤的研究假設,使得整個研究誤入歧途。

回歸現實,直指矛盾,做生長在現實土壤中的「問題本質」的研究,並快速應用於臨床,才真正體現了臨床研究的特色與價值。

2

高於工作:做「系統性」的、「有規劃」的研究

僅僅切中最緊要,最本質的部分是否足夠呢?答案是:很好,但並不足夠。

除了要找到真實的研究問題,還要做到將各個研究串在一起時,能形成彼此有聯繫的、系統性的、能較全面回答某一重大問題的研究藍圖。初入門的研究者和工作經驗不足的研究者,往往容易貪大求全,淺而不精,如「某某疾病管理模式研究」「某某疾病綜合治療模式研究」;而為課題而做課題的研究者,往往容易零敲碎打,難及全貌,如第一輪研究「新生兒出生缺陷」,第二輪研究「高血壓患者依從性」,第三輪研究「MDT結構與協作」。

研究與工作的不同之處在於,(1)工作可以適時、靈活地調整,而研究經過長時間地系統思考與規劃,一旦確定、開啟,就不得隨意調整和終止,因此,在計劃性上,要求遠遠高於日常工作;(2)研究必須通過事先指定的設計,採集指定的數據,回答指定的問題,在目標性上,要求遠遠高於日常工作;(3)研究必須回答「需要回答」、「無人回答」或「回答還不夠充分」的問題,並能說服讀者相信和接受其結果和結論,在先進性和科學性上,要求遠遠高於日常工作。

基於此,建議研究者:既不要企圖在一次研究計劃中,解釋和解決某一個領域的所有問題,也不要東跳西轉,不可持續。在開展研究前,建議做好研究路徑的設計,將自己的研究領域,進行全面勾勒、有序規劃、科學排序,且一旦確定,就不要隨意調整方向,而只有逐一探索、走完一個完整的研究路徑,你才能夠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和學科帶頭人。

3

回歸工作:做「可改善現狀」的研究

好研究來自好工作,自然地,好研究也一定能夠回到日常工作中去,解決問題,改善現狀。最優秀的科學研究,一定是為了解決現實工作、生活中最重要、緊迫的問題而存在的,同理,最優秀的科學研究成果,也必須是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有力武器。

舉個栗子

著名的幽門螺桿菌與胃炎、胃癌的相關性研究歷程:

1893年,義大利病理學家比佐澤羅首次報告在哺乳動物胃內發現螺旋形微生物。

1979年,病理學醫生羅賓·沃倫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竇黏膜組織切片上觀察到一種彎曲狀細菌,並且發現這種細菌鄰近的胃黏膜總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識到這種細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關係。

1981年,消化科臨床醫生巴里·馬歇爾與沃倫合作,他們以100例接受胃鏡檢查及活檢的胃病患者為對象進行研究,證明這種細菌的存在確實與胃炎相關。此外他們還發現,這種細菌還存在於所有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大多數胃潰瘍患者和約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

經過多次失敗之後,1982年4月,馬歇爾終於從胃黏膜活檢樣本中成功培養和分離出了這種細菌。為了進一步證實這種細菌就是導致胃炎的罪魁禍首,馬歇爾和另一位醫生不惜喝下含有這種細菌的培養液,結果大病一場。基於親身試驗的結果,馬歇爾和沃倫終於提出幽門螺桿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學: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導致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淋巴瘤甚至胃癌,這一成果打破了胃病不能根治的誤區。

1984年4月5日,他們的成果發表於在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上。成果一經發表,立刻在國際消化病學界引起了轟動,掀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熱潮。世界各大藥廠陸續投巨資開發相關藥物,專業刊物《螺桿菌》(Helicobacter)雜誌應運而生,世界螺桿菌大會定期召開,有關螺桿菌的研究論文不計其數。通過人體試驗、抗生素治療和流行病調查等研究,幽門螺桿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漸清晰,科學家對該病菌致病機制的認識也不斷深入。

插個小故事

馬歇爾和沃倫第一次將研究報告撰寫後投給《柳葉刀》時,根本無人相信他們的研究結論,編輯部為了引發討論,將他們的第一篇文章放在了雜誌的「letter」部分(letter一般都是學者就其學術意見撰寫短文後投送給雜誌社,相當於「讀編往來」,雖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但一般不作為正式的論著看待)。

這篇小文章發表後,業界一篇嘩然,學術界權威紛紛抨擊兩位年輕的學者,表示胃裡強烈的酸性環境根本不可能存在細菌生長的可能。兩位年輕的學者在遭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在日常工作中繼續潛心研究,甚至出現了上文中喝下細菌培養液的一幕。

最終在《柳葉刀》上發表了論著,引發了學界的巨大反響,螺旋菌研究在隨後的幾十年中被無數的科研工作者和臨床工作者視為一生想要解答的問題,廣大的臨床醫生和基礎醫學學者、分子生物學家等將幽門螺桿菌的研究變成了自己一生的工作。

2005年,馬歇爾與沃倫因為在幽門螺旋桿菌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貢獻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科學研究與工作密不可分,科學研究的成果最終一定是為了改善現狀、推進現實工作而存在的,而現實工作中遇到的困境,反過來又引發我們進行新的思考,開展研究以明確問題、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

所以,研究切忌海市蜃樓,空中樓閣,追新求奇,為新而新,我們所做的一切科學研究,都應回歸工作、優化工作和改良工作。

(未完待續)

主編點評

本系列書籍初步探索「臨床醫生科學研究能力均等化」的對策與方法,以期為我國今後臨床醫生的科學研究能力規範化培養,奠定一定的基礎。

本系列書籍分為邏輯、方法、工具三冊,試圖將「科學研究」還原本質,化繁為簡,使「科學研究」的定義與操作定義變得清晰、具體、可操作、易實踐,以便於剛踏入科研的臨床工作者能更好地認識和駕馭「科學研究」這件法寶與工具。

亮點推薦

科研三部曲的發端,最初純粹出於好奇心,好奇:為什麼科研會讓人感到困難?為什麼科研會讓人覺得痛苦?為什麼人們,仍願意在痛苦中繼續進行著科研?在張勘教授的帶領指導和統籌規划下,這一好奇心,轉化成了對科研的追本溯源、系統回顧和深入探究,最終成為了科學研究的邏輯、方法和工具這一系列科研三部曲,從一定程度上回答著「科研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同時,我們樂於把此系列書籍定位成:科學科普書、醫學工具書、啟蒙讀本、入門教本,希望讀者在閱讀時,能不覺沉重而願堅持,能不乏輕鬆而多收穫。

從第一本邏輯篇上線以來,已三年時光過去,承蒙讀者在三年時光中的等待和鞭策,更十分高興地看到它在醫學之外的學科同行中被購買和閱讀。如今,新的邏輯,加上完整的方法和工具,在春天的尾巴里紛沓而至,希望它們,能幫助讀者一起,回答以上兩個階段的各三個問題,並願科學思維內化於你,科學精神伴你遠行。

主編簡介

張勘

交通大學社區衛生管理研究所副理事長、交通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復旦大學循證醫學中心顧問、復旦大學公衛學院衛管與社會醫學碩導、第二軍醫大學衛勤系兼職教授、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兼職教授、上海市健康教育協會常務理事、上海預防醫學會社會醫學分會副主委、中國工程院上海院士諮詢學術中心副主任、衛生部技術應用管理專家委員會常委、上海繼續教育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兼醫學分會主委、上海醫學會醫學科研管理專業委員會主委、中華醫學會醫學科研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科研管理學雜誌》副總編輯、上海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副主委。

目錄

第1章 你眼中的科學研究,可是它真實模樣?

第2章 洞察科學研究的本質——認識世界的工具與軌道

第3章 好研究的基本原則——源於工作,高於工作,回歸工作

第4章 科學研究的3個階段:如何提出研究問題——做真實而系統的研究

第5章 科學研究的6個步驟:如何開展科學研究——從一而終,滋潤現實之花

第6章 科學研究的第1份報告:項目申請書的寫作邏輯——有理有據,非你莫屬

第7章 科學研究的漁網系列:如何採集數據——從哪裡來,就到哪裡去

第8章 科學研究的龍骨系列:如何分析數據——洗切拼,逐盤裝,不強拆,不浪費

第9章 科學研究的第2份報告:醫學研究報告的寫作邏輯——滿天星星,摘最亮的幾顆給你

第10章 歸途,偉大思想伴你前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脈通 的精彩文章:

2018年上半年CFDA上市一類新葯數據匯總

TAG:醫脈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