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布蒂娜事件」折射美國政治仍掣肘美俄關係緩和 特約

「布蒂娜事件」折射美國政治仍掣肘美俄關係緩和 特約

孫成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7月26日,俄羅斯外交部副發言人科任表示,俄方呼籲美國釋放因涉嫌「充當俄政府代理人」被捕的俄羅斯公民瑪麗亞·布蒂娜。布蒂娜被美方指控在2015年至2017年旅美期間按照俄羅斯政府高層人士指示與美方人士建立關係,並滲透對美國政治有影響力的組織,為俄羅斯爭取利益。

美國聯邦調查局選擇披露「布蒂娜事件」的時間點值得玩味。有關布蒂娜的文件恰好在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赫爾辛基舉行峰會的幾小時後公布,似乎有意提醒美國國內民眾,儘管「特普會」熱鬧登場,但俄羅斯「干預美國內政」的大戲卻遠未落幕。

在美俄關係中,這種「以內製外」的方式並不陌生,當下的美國政治生態仍是掣肘美俄關係緩和的重要因素。同樣是在去年7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特朗普和普京「會中會」剛結束一天,《紐約時報》就迫不及待披露了小特朗普、特朗普競選團隊主席馬納福特和庫什納在2016年曾會見俄羅斯律師納塔莉婭·維塞里尼茨卡婭。此事一經報道,輿論幾乎不再關注美俄在峰會會晤上取得的成果,如敘利亞西南部的停火協議,轉而激烈討論小特朗普是否已有通俄之實。在美國國內輿論壓力下,特朗普不得不收回峰會期間美俄在網路安全領域達成的合作意向。

而這一次,美國國內輿論對於「特普會」的反彈更加強烈,「布蒂娜事件」恰如其分的出現成為美國輿論得以繼續炮轟總統的絕妙抓手。從美國國內看,對於「特普會」的反應幾乎是罵聲一片。

一方面,如果仔細觀察特朗普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表態,與普京的面面俱到不同,特朗普主要就談了一個問題:我真的沒有通俄,我也相信俄羅斯沒有干涉大選。如果前半句美國國內還有人信的話,後半句基本上無人相信。美國情報機構早已蓋棺定論,俄羅斯「干涉美國大選」也已成為兩黨共識。作為在任總統,竟然在這樣重大的外交場合與本國情報機構唱反調,自然遭到國內強烈反彈。

另一方面,美國國內對於「特普會」兩個多小時的「一對一」會談內容充滿疑慮。他們懷疑特朗普在和普京的私密會晤中向俄羅斯妥協,比如在克里米亞或者敘利亞問題上對普京做出了「失守底線」的口頭承諾。因為僅從新聞發布會內容看,特朗普集中回答了關於「干選門」的事情,卻對很多問題都避而不談。

但必須看到,無論是「布蒂娜事件」還是「特普會」後美國國內對特朗普的輿論「轟炸」都不能真正削弱特朗普的執政地位,也就無法從根本上阻斷特朗普力推對俄緩和的政策。而且從特朗普的執政環境看,國內政治的不利一面正逐漸朝著弱化的方向發展。據美國「真實清晰政治」網站的綜合民調數據,2018年以來特朗普的國內支持率就穩定在40%以上,「特普會」對支持率的影響微乎其微。因此,特朗普對俄緩和的國內政治資本和底氣是在增強而不是減弱。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仍然敢於在「特普會」後邀請普京訪美的重要原因。

唯一存在變數的或許是特別檢察官穆勒領銜的「通俄門」調查。當前的「通俄門」調查已經引發一些美國民眾的厭倦感,甚至有人認為「通俄門」延宕未結將會成為干涉中期選舉的因素。照此態勢發展下去,「通俄門」非但不會成為民主黨加分項,反而成為共和黨攻擊民主黨的有利武器。

但是,如果穆勒的調查能夠時不時釋放一些猛料,成功「續命」拖至中期選舉之後,而中期選舉民主黨又能成功拿下一院甚至兩院,那麼「通俄門」調查將再度成為特朗普頭頂的「緊箍咒」。一旦穆勒的調查得到一些確鑿證據,即便不至於彈劾特朗普,也足以放大美國國內政治對兩國關係的掣肘作用,從而繼續擠壓美俄關係緩和的空間。(責任編輯 郭素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合作空間廣泛 僑商看好「一帶一路」投資
一場前所未見的大暴雨 讓這裡的許多老人遇難……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