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迅隨筆:馮友蘭和林語堂的讀書論

劉迅隨筆:馮友蘭和林語堂的讀書論

馮友蘭和林語堂的讀書論

作者/劉迅

書籍浩如煙海,選好書、讀好書是非常關鍵的。20世紀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哲人、在中國文化史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學術大師馮友蘭先生在《我的讀書經驗》中總結了自己80餘年的讀書方法,概括起來四句話: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是說讀書不僅要看懂文字、知曉含義,還應注重領悟其中蘊涵的道理。這三句說的都是在讀書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而「精其選」是在此三句之前就要做的事,倘若選了一本「庸書」,再花費時間去「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收穫也會很少。更有意志不堅定者,因為沒有感受到書籍的魅力,從此厭倦了閱讀,這是很可怕的。

所以,馮友蘭先生的四句讀書經驗,領悟「精其選」是關鍵。

精其選,就是挑選出好書進行精讀。何謂好書?能經得起時間考驗,堪稱經典著作的書就是好書,這樣的書不僅要讀,而且要精讀。這個觀點非常好。同時,也想到幾個問題:

第一,所有的閱讀者都具備挑選好書的能力嗎?

顯然不能。所以馮友蘭先生說挑經典著作來讀。這是解決所有讀書者,包括不具備挑選好書能力的讀者進行閱讀挑選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第二,只有家喻戶曉的書籍才是經典名著,才有資格被「讀」?

顯然也不是。

第三,除經典名著外,就沒有好書了嗎?如果有,閱讀者該如何挑選?

第四,有些經典書籍專業性強,晦澀難懂,讀之痛苦,不讀心裡又惦記著,如何處理?

以上矛盾該怎樣解決呢?

林語堂先生的「讀書觀」做出了最具「人性化」的解釋。

喜歡林語堂先生的散文,是因為他的文章親切有味,是公認的「智者之言」。「只要將他的著作讀上數頁,誰都會覺得與高人雅士相接......其風度、其氣質,古之仁人不能過也。」(【美】安德森語)。

在林語堂的散文《論讀書》中,提到了二個觀點,恰如其分的回答了上述矛盾。

其一,讀書的主旨在於去「俗氣」。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曾說過「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而「語言無味」的「味」字,是最不可捉摸的,口之於味,不可強同,林語堂先生總結到「書不可強讀,強讀必無效,反而有害,這是讀書第一義」。

所以,讀什麼書不可勉強,因為學問、思想是慢慢滋生出來的,見解未到,可以不讀。如孔子說過,五十可以學《易經》,言外之意,四十歲時學《易經》是另一種味道。所以讀書者見解越深,學問越進,越讀得出味道來。

十七世紀中葉的張潮,在隨筆體散記《幽夢影》一書中寫到「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淺深耳。」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英】休謨的《人性論》在我父親的家中已擱置數十年,那是198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本當時價值2.2元的書,艱澀難懂,我曾嘗試拚命讀了近20頁,卻覺得索然無味。合上書,只記住了第4頁接近結尾處「印象是當下的生動活潑的感覺;觀念則是過後對於印象的黯淡的摹本」一句,這是我三十多歲時的事。而如今四十五歲的我卻越發願意讀這本書了,雖然仍是覺得深文奧義,卻是願意讀下去的感覺。正應了林語堂先生的那句話「凡是好書都是值得重讀的」。只是以前的我思想發育程度未到,眼前的「好書」也讀不出「好」的味道。

由此,聯想到當代兒童的教育,多少孩子在根本不知曉其意、或接受起來極端痛苦的情況下,被家長強行勒令背誦唐詩、宋詞、元曲?更有甚者三四歲的孩子要接受《論語》、《尚書》!

逆勢必無成就。林語堂的一段話「樹木的南枝遮蔭,自會向北枝發展,否則枯槁以待斃。河流遇了磯石懸崖,也會轉向,不是硬沖,只要順勢流下,總有流入東海之一日」真是很有道理。

林語堂的第二個觀點更是「人性化」至極。「讀書必以氣質相近,而凡人讀書必找一位同調的先賢,一位氣質與你接近的作家,作為老師。這是所謂讀書必須得力一家」。隨後他又說:「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學上的情人,必胸中感覺萬分痛快,而靈魂上發生猛烈影響,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生命」。

那麼,誰是氣質與你接近的先賢,只有你自己知道,也許真是經典名著的作者,也許是尚未出名的「小作家」,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找到了。這位文學上的「情人」自會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樂於為所吸引。這樣浸潤其中,自然獲益不少,學問也隨之成就。

最後,林語堂先生風趣的打了個比方,「知道情人滋味便知道苦學二字是騙人的話」。學者每為「苦學」或「困學」二字所誤。

所以,我想說,真正讀書的人,都是掌握了適合自己讀書方法的人,對他們來說,讀書只有樂,沒有苦......

圖片來自網路

劉迅,女,1973年9月生於哈爾濱。現為哈爾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動畫專業副教授,美術學碩士,一級註冊設計師,中國傳媒大學高級訪問學者,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出版著作2部、發表動畫劇作多篇。散文《人物品藻:回望魏晉 落目嵇康》、《我寫字用的毛筆》、《記憶.福建長樂漳港南澳海邊——他說海的對面就是台灣》、《聽雨》、從《源氏物語》和《菊與刀》看日本文化、《下雪的南京要撐傘》分別發表在太陽雨文學、四川散文、醉歌文苑;詩歌《大漠.轉身》發表在《寧古塔作家》詩歌天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陽雨文學 的精彩文章:

旭日東升:走進永興

TAG:太陽雨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