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教會孩子學習之前,你得先教會自己玩兒!

在教會孩子學習之前,你得先教會自己玩兒!

我們來到地球,

就是為了四處逍遙,

說別的都是扯淡

作家庫爾特·馮尼格特的這句話被美國臨床心理治療師勞倫斯·科恩用在他非常著名的書——《遊戲力》中,他說:「我想不出還有什麼能比遊戲更重要,無論是對於孩子,還是對於我們自己」

遊戲為什麼重要?

對孩子而言,遊戲是工作,是語言,更是療愈。

對孩子而言,遊戲是工作。

與我們大人常常認為孩子很快樂不同,其實孩子在很多時候卻常常被困在孤寂感和無力感中。他們常常發現有很多大人可以完成的事情他們並不能做到,他們的語言大人也無法完全理解。而遊戲,卻可以給孩子們提供提升技能的機會,孩子們在遊戲中提高了大運動水平,鍛煉了手眼協調能力,進而為學習各種生活技能、安全常識打下基礎,進而讓他們獲得自信與成就感。同時,遊戲作為孩子的一種主動選擇,也讓孩子獲得了掌控感

對孩子而言,遊戲也是語言。

勞倫斯·科恩認為遊戲是孩子的第一語言,是親子溝通的捷徑,也是與其他人(朋友、玩伴)建立親密關係的途徑之一。通過遊戲,所有的參與者實現了平等聯結、話題共享,進而分享彼此的想法,加深雙方的理解,培養親密的互動關係。

對孩子而言,遊戲也是療愈。

《遊戲力》中,科恩舉了各種各樣的例子,關於兒童中出現的各種行為、心理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用說教、打罵、震懾的方法並不能取到良好的效果,而遊戲,則可以將我們將要表達、灌輸給孩子的關心、鼓勵、界限以孩子易於接受、樂於接受的方式傳遞出去,引導孩子的行為,修復孩子的心理,培養孩子自信樂觀堅韌的品質。

如何選擇遊戲?

了解孩子,分解任務,讓遊戲落在孩子的學習區。

心理學將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stress zone)

舒適區就是我們已經知道的、已經掌握的技能或者知識,但相對的容易讓人厭倦、失去興趣;

學習區對應的技能要求對孩子來說較為困難,孩子不能獨立完成,需要在其他人的指導或者協助下完成;

恐慌區就是孩子的技能遠遠不能滿足這個區域的需求,只會讓孩子感到受挫、恐慌。

舉個例子來說,對大部分不會游泳的幼兒來說,在40cm的淺水池玩水就屬於舒適區;戴上游泳圈在父母的協助下在120cm的水域游泳,是學習區;而不戴任何輔助工具、沒有大人協助情況下在150cm的深水區游泳就屬於恐慌區(當然這是違法的,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了)

所以我們在給孩子選擇玩具、設置遊戲時,也要了解孩子的技能點,將玩具、遊戲設置在孩子的學習區中,讓孩子既能在挑戰中提升技能,也不會產生厭倦或者煩躁、畏難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可以將任務分解,如同學游泳前分別學會胳膊如何划水、腿如何踢水、鼻子如何換氣一樣,將大的、複雜的任務分解能幾個難度低的小任務,根據孩子的能力調節難度,更容易落入孩子的學習區。讓孩子通過自身的努力或成人的引導完成任務,孩子會更有成就感,也就更投入和專註。

家長的作用:

教練

在遊戲過程中,家長要做好孩子的「教練」。所謂「教練」,是要依據「隊員」的具體情況來安排針對性的訓練,同時要給予及時反饋。觀察與訓練我們前面大概說了一下,這裡著重說一下反饋

舉個例子,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電子遊戲對孩子的吸引力那麼高?是因為孩子總贏嗎?並不是。孩子也總是輸,但每一次的分數都在提高。也就是說孩子有一個正向的反饋,進一步激發了孩子的信心與興趣。所以在遊戲中也是一樣,家長需要及時給予孩子反饋,讓孩子感覺到,雖然任務不是每一次都成功,但是他一直都在進步,這就是家長陪玩的重要作用之一。

家長的身份:

玩伴

在遊戲過程中,我們應該放下父母的身份,而是以玩伴的身份來參與,雖然我們大多數時候會替孩子做決定,但是在遊戲——孩子唯一能自主選擇的活動里,我們盡量讓孩子握有主動權,允許讓孩子引導遊戲的進程,體驗自主的力量。我們可以欣賞孩子在遊戲中的表現,觀察孩子在遊戲中展現出來的各種技能與能力,出謀劃策讓遊戲更在孩子的學習區、更好玩,引導孩子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但絕不是指點、未經允許的幫助、指責、取笑甚至批評。配合孩子把遊戲玩起來、玩下去、玩的有意思,這是我們的主要職責。

如何提高遊戲力

遊戲力也是一種能力,也需要不斷提高、精進。

在陪伴孩子遊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要做到:

父母陪玩【十條軍規】

放下手機,全身心陪伴。如果想給孩子錄影、拍照,請其他未參與遊戲的家長來;

不依賴玩具,生活即為遊戲。就如同小嬰兒特別喜歡的躲貓貓遊戲一樣,你把臉遮住,然後再出現,他們就高興的不得了,也慢慢能理解「物體恆存」這一現象;

不要禁錮思維,即便是同樣的玩具,孩子們總能找到不同的玩法,孩子的創意讓我們驚喜又慚愧,這就是創意的魅力。家長除了自己有意識的開動腦筋,還可以搜集一些遊戲的玩法

假設自己與孩子是同一個年齡段,保持好奇心,哪怕對自己已經知道、習以為常的事物,多觀察、感知,多問為什麼,引導孩子思考,記得喬老爺說的「STAY FOOLISH」嗎?

發掘孩子提問的能力,對孩子的提問,不要著急用科學正確的答案去解釋孩子的提問,可以啟發提問,腦洞大開;

角色互換。不妨讓你成為那個總出錯、讓人頭疼的「大衛」吧?讓孩子來糾正,這樣孩子更能產生共情,家長也能學習到如何溫和地糾正孩子的一些壞習慣;

不要主動去幫助孩子,除非他明確提出。可能有家長會說疊積木的時候,家長不幫忙扶正,積木會倒的呀!還記得我們之前說過的嗎?孩子在乎的並不是成功,他們也並不厭惡失敗,他們要的是挑戰、學習與成長;

保持專註。家長都希望孩子擁有專註的特質,但是請家長也在遊戲過程中保持專註,不需要提醒孩子喝水、吃水果(很多照顧孩子的老人也有這樣的習慣,記得跟老人溝通),也不需要提醒孩子頻繁更換遊戲或者玩具。沉浸和投入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來源,也能讓孩子更多地感受到思維、創作過程本身的美,滋長出內在的興趣

正向反饋。對孩子表現的進行鼓勵,而不是表揚,這兩者有何不同?鼓勵肯定的是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而表揚則是針對孩子的天分和事情的結果。一般意義上,家長認為表揚會增強孩子的自尊,但實際上表揚會造成孩子成為「尋求認可的上癮者」,妨礙孩子去承擔風險、面對挫折。真正能增強孩子的自尊的,是鼓勵,是對過程、對行為的描述(認真、仔細、努力……)

避免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批評。這一條其實跟第9條說的是同一件事,但批評發生的太普遍,以至於我們不經大腦就會把這樣的話說出來。批評是一種危險的習慣,並且很難改正。批評對孩子會造成什麼影響,我們看過太多太多的例子了,很多父母也感同身受。

為人父母,需要一種活力,一種自信,一種情趣,一種幽默。家長如果能夠採用Playful Parenting——一種「基於遊戲的養育方式」,就能在孩子的生活中發揮積極正面的影響力。

最後,讓我們一起play with fun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千世界 的精彩文章:

如何看待失戀這件事
連戚薇都在珍藏的香水,這些高逼格香才能大大提升你的品味

TAG:大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