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外國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群星閃耀,我國為何載入史冊的寥寥無幾

外國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群星閃耀,我國為何載入史冊的寥寥無幾

我們經常在各種場合都能見識到外國的各位偉大的科學家,並熟記於心,例如『科學巨匠』是愛因斯坦;『發明大王』是愛迪生;『力學之父』是牛頓;『數學之王』是高斯;『炸彈之父』是諾貝爾;『鐳的母親』是居里夫人;『望遠鏡之父』是伽利略。他們影響了全世界的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了世界的進步。我國地大物博,人才濟濟,為何在這方面卻無所建樹,載入史冊的寥寥無幾呢?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西方文化中注重理性思維。他們處理問題一定要進行周密的對比分析,絕不輕易地下結論。而中國文化則更重視經驗和人際關係,結論最終多落實在思想形態方面。例如,以對水的研究為例,西方對水的研究結論是水的本質是H2O,它還有密度、浮力、勢能、動能等研究因素。而我國關於水卻給我們留下了無數閃耀哲理光輝的句子,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上善若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水往低處流等等。所以思想文化的差異,我認為確為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第二,這與中國歷史發展狀況和政治體制有關。

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採取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當時的科技研究在全世界來說也是遙遙領先的。所以可以這樣說,中國有科技發展的最肥沃的土壤,在起跑線上我們是領先的。但是,秦漢以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的科舉制度和明朝的八股文制度,這些政治制度深深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人們醉心於讀書為的的是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如果一個人熱心於發明或自然觀察,便被認為不務正業。這導致了中國的科技發展速度放緩並逐漸被西方所趕超。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才開始認識到這方面的差距,奮起直追,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在科學方面蒸蒸日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營造了崇尚科學精神,扶持鼓勵科學研究的環境,科技發展步入了快車道,我國在一些方面甚至超過過了西方。

其實,國人的研究能力並不比外國人差,許多華裔科學家都取得了引領世界的偉大成就,例如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錢永健、高琨等,他們的研究同樣是世界科學皇冠上的明珠。這說明中華兒女同樣有著科學的頭腦,那麼相信隨著國家、社會對科學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隨著人們對科學認知水平的持續提升,我國的科技發展的春天已經來到,科技成果的累累碩果指日可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天空中的一片雲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天空中的一片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