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團扇,搖曳的不止是風情

團扇,搖曳的不止是風情

團扇復團扇,奉君清暑殿。

秋風入庭樹,從此不相見。

——劉禹錫《團扇歌》

扇子在中國可算歷史悠久,南北朝的庾肩吾在《團扇銘》中有:「武王玄覽,造扇於前。班生贍博,白綺仍傳」的詩句,在古人看來,早在上古的周武王時代就已經製作扇子來消暑延涼。

古詩云:「分杯帳里,卻扇床前」,此處的「卻扇」用的是溫嶠娶妻的典故。「卻扇」即退卻扇子,類似於掀蓋頭,到唐代成了婚禮中必要的環節,新郎欲見娘子芳容,還得獻上一首「卻扇詩」。

此處新娘使用的扇子是團扇,又稱宮扇、絹扇、紈扇,可說是女性夏日必備之物。女性對團扇的追捧,使得西漢到宋代,團扇流行了一千多年。即便後來摺扇從東洋傳入中國,也沒能搶過團扇的風頭。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對喜歡寄情於物的中國古人來說,團扇被賦予了團圓和合的寓意。

既稱宮扇,必然是貴重精緻之物。清人王廷鼎在《杖扇新錄》中說:「團扇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綳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洛、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

清 費丹旭 1828年作 《出浴圖》中美人執團扇

宋 錢選《招涼侍女》(局部)絹本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不過團扇也罷,摺扇也罷,搧風取涼的功能被弱化了,甚至連搧的動作有時都刻意省略,蛻變成一種可遮羞、可寄情、可標榜身份的道具。

一個物件能成為一種文化,必然有其可以雕琢的地方。在名士中流行頗久的另一風雅趣事 -- 畫扇。據說蘇東坡在杭州任職時,有人遞來一紙訴狀,告發一個賣團扇的店主拖欠兩萬錢遲遲不予退還。蘇東坡找來店主,問其因由。店主說自己並非故意不還錢,只是因為現在天氣轉涼,又連著下雨,自己家的扇子賣不出去。蘇東坡一聽,讓店家拿來了二十把素麵的團扇,在上面揮筆畫上枯木竹石。結果,名人效益下,蘇東坡題畫的團扇都以一千錢的價格賣了出去,店家的債務也就迎刃而解了。

扇面上的書畫,或直接以書墨,或以刺繡,既繪山水樓台、草蟲花鳥,又有詩詞歌賦,精巧雅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印池文化 的精彩文章:

夏木陰陰正可人

TAG:月印池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