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流韻白泉系列之追風亮姿的海島風箏

流韻白泉系列之追風亮姿的海島風箏

初見姚達毅,他戴一頂休閑帽,精幹,皮膚黑黑,一身戶外達人的打扮。2008年,他取得浙江省風箏教練員資格,2009年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他還是浙江省風箏比賽業餘裁判、定海區「百姓課堂」風箏製作放飛講課者。

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韓非子》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翟研究三年,製成了一隻木鳥,只飛一天就壞了。墨翟製造的這隻「木鷂」可算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寧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這些說明,中國製作風箏利用風箏的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而且風箏在多方面顯示出了獨特的價值。

唐朝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也都有放風箏的場面。明朝畫家徐渭寫過很多與風箏有關的詩,如「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 又如:「我亦曾經放鶴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駐游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 到了清朝,玩風箏之風更盛。傳說慈禧叫太監跑到天津找「風箏魏」給他扎過 一個「壽星老騎仙鶴」風箏玩。現在故宮裡還藏著三隻溥儀玩過的大風箏。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70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蝙蝠、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可以說,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候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至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三種說法。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 三是飛鳥說。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白泉海島風箏是姚氏於100多年前的道光年間從鄞縣高塘橋引入北蟬星明村的,均以家庭口傳身授方法傳授技藝於子孫。比如曾有先祖製作長十餘丈的巨型龍鷂,用粗繩作線放飛上天后,下邊試著栓上一隻稻桶,內坐上人慾飛上天的傳說。確切能夠記憶起名字的傳人為姚氏先祖姚道滿(1908年前後在世),我們姑且將他作為第二代傳人;第三代為姚先朝(1931~2009);第四代傳承人的代表為姚達偉、姚達毅兄弟(上世紀60年代出生),姚氏一族根據海島的民俗特色、氣候特點和不同的材質,在風箏製作技藝上進行了不斷創新和改進,使風箏放飛不但適宜海島氣候特點,而且融人了符合當地民俗審美情趣的新內容。因此,北蟬的海島風箏名噪一時,它的存在和發展反映了底層民眾對大眾娛樂的追求,同時也含有在生存壓力下對情緒的一種釋放。

白泉海島風箏真正從民間走向社會的前台,則是在改革開放之後。1992年北蟬舉辦了首屆風箏節,也是舟山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風箏節,當時的主要場地設在星明村,10多個村各選派出5~10名組成代表隊上千隻風箏飛上天,下面萬人仰頭觀看,場面尉為壯觀。2004年起白泉海島風箏連續四次代表舟山參加省級農運會比賽並取得優秀成績,被一些媒體上以「熱點關注」名義進行系列報道,北蟬風箏才得到了社會的最終認同,正式成為一項融合遊藝、傳統體育與競技於一體的海島本土文化項目,星明村也自然成為一個海島有名的風箏村。

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扎、糊、繪、放。即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

風箏的骨架製作以當地產的竹材為主。竹材的特點是:質輕,纖維直而密(皮部),因此有一定的強度,韌性和彈性,可以劈成各種規格的條,加工方便。可以熱彎曲,定型後不易變形。現 在的選擇多了,比如是釣魚用的碳素鋼,專門有生產,韌性彎曲 度好,接頭都是專門配套的,製作起來就方便多了。

「回想小 時候,山上毛竹也不是隨便能砍的,沒有好的竹子,有時會偷偷抽家裡的竹製品里的竹條,因而也沒少挨父母訓罵。」

那時的風箏形狀很簡單,瓦片,三角,六角等,後來發展成燕子型,有頭有尾,再複雜所需的材料就多,製作也複雜了。「心裡要有風箏的成型模樣,才能把最漂亮的骨架胸有成竹。」姚達毅說。

把各個竹條零件連接在一起,組成風箏的整體骨架。連接的方法是綁紮,綁紮的材料一般用線。風箏骨架上竹條的接頭多,歸納起來不外乎垂直、平行和傾斜三種連接方式。垂直接一般用十字綁線法。平行連接是兩根相接竹條搭在一起再綁紮。傾斜連接與垂直連接類似,只是角度不同。

白泉風箏蒙面以紙為主,一般可用牛皮紙、宣紙等。風箏越小,用紙越薄,越輕柔。而大型風箏所用的紙要由幾層裱在一起使用。用絹材或薄膜的,它們的氣密性好,不怕水。那時的條件不好,像樣的紙也難得,用的都是農田使用下的薄膜,有些還是破敗不堪的;裱糊也缺少,有時只能米飯糊粘粘,因而有時會很不牢靠。現代製作技藝多了,用絹或塑料薄膜等多種新材料。

風箏繪製能使風箏更美化,但實際上風箏放飛在天上,人們只能看到它的一個大概的輪廓和形狀。所以說形狀和輪廓是最重要的,例如要做一隻老鷹風箏,要選擇它最美的品種,最美的飛行姿態來確定鷹風箏的外形。其餘人物、蝴蝶、魚類等也是這樣。至於色彩和繪製,只能是在未放飛時供人欣賞的。最多也是從遠處看的,所以為了滿足遠看效果的要求,風箏上的色彩要鮮明,對比要強烈,色塊要大。像海島漁民畫、農民畫的色塊處理效果就非常好。

放飛技法總的來說涉及到提線的安裝,起飛的階段,飛在天空中的操縱應變能力。風箏提線的安裝調整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如果弄不好,再好看的風箏也上不了天,或者飛在天上都是顫巍巍的,沒有美感。這點要在放飛前反覆調試。

當然首先要選擇適宜的場地,最主要的是寬闊,其次是遠離高層建築物及高大的樹木、電線杆,要注意安全性。適宜的場地為大型運動場、海邊沙灘、郊外草原等。我市的岱山後沙洋鹿欄晴沙、普陀的朱家尖南沙都是放飛的理想之地, 另外,割了稻的無水空田塊也是放風箏的好地方。我們那時也是通過多次的嘗試調整,慢慢學會掌控,後來一看風向、風力也就知道應該怎麼放了,這也算是熟能生巧吧。

「製作和放飛」是風箏技藝的兩大要素,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不同的樣式、規模的大小和放飛時的形態特徵,決定了風箏的藝術價值。海島風箏最引人之處在於它具有極為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個性。比如在造型上以海洋生物魚、蟹、蝦為主要造型,在放飛手法上以釣竿和線輪為主要工具,在製作上以硬翅鷂作為適應海島抗風特點等。

風箏分為「軟翅鷂」和「硬翅鷂」兩大類。由於舟山海島屬海洋性氣候,風力較大陸更為猛烈,故白泉海島風箏一般以硬翅鷂為主。2003年岱山縣旅遊局曾以10萬元的價格聘請濰坊風箏隊前來表演,結果卻不甚理想,地上斷翅、散架的風箏很多,有的風箏甚至放飛不起來,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濰坊的軟翅風箏不適宜舟山的氣候條件。

由於硬翅風箏具有的抗風能力,能飛的更高,「箏」的鳴叫聲更響亮遼遠,這是海島風箏破記錄潛力優勢,也是歷屆舟山選手獲勝的條件之一。

白泉海島風箏在2004年代表舟山市參加浙江省第四屆農民運動會風箏比賽, 獲得製作放飛比賽三等獎和道德風尚獎;2005年5月在岱山縣鹿欄晴沙景點舉行的「國土杯」全省風箏比賽中,由姚達偉、姚達毅等組成的舟山市風箏代表隊, 獲得了2個一等獎,三、四、五名各一個。2008年4月在省第六屆農運會上,共獲得了7枚銅牌。取得了舟山市參加農運會以來的最好成績。2009年5月代表定海區參加全省風箏比賽,獲得第二名,第四名第七名各一個。

以姚達毅為主的第四代北蟬風箏傳承人,雖然在一些賽事上屢獲獎項。但除了特定的行政組織手段以外,很少具有一定規模的集體性賽事活動。除北蟬村民個體自發性組織外,舟山幾乎沒有哪個鄉村和機構、部門組建過有關風箏協會之類的民間團體。由於風箏的製作以及風箏的放飛一般都是村民個人自娛自樂,個人的風箏製作也受時間、資金和材料上的限制,不可能做得過分精細 和龐大,所以大都比較粗糙,往往過後就拆了,即使技藝高超的工匠製作的風箏,製成後也是自我欣賞或者送人,極少作為一種實物資料保存下來,也不習慣通過批量生產作為商品出售。所以,迄今為止,白泉風箏的製作和放飛技術,只是保留於一些傳承人的手藝上。隨著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多樣性,市面上有現成的風箏可以購買,極少有人還願意靜下心來,親自製作精美漂亮的傳統風箏,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面臨著尷尬的局面,傳承人的製作技藝在慢慢失傳。

其實,漂亮的風箏同時具有極大的收藏價值,北蟬風箏由於海洋生物造型美觀別緻奇特,博得了人們廣泛的喜愛,曾經收藏北蟬風箏者眾。「我們曾在上海虹口公園前現扎現賣過一次白泉海島風箏,結果深得上海人的喜愛,紛紛購買後予以收藏。」姚達毅

對此事記憶猶新。說明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不但很有市場前途,而且可以成為珍貴的收藏品。

好在一些愛好的種子還在,有萌芽生長的土壤。北蟬中心小學是《海島風箏製作與放飛》的教學傳承基地,姚達毅還會不定期去授課,以簡單的方式引領學生挖掘民間藝術的內涵,傳承非遺文化。體育老師也會在課上開展相關的實踐項目。但教學的真正質量會受到孩子們學業的諸多影響,難保有多少實際的效果,保護與傳承仍「路漫漫其修遠兮」。

值得欣慰的是,風箏作為白泉星明村的民俗特色,這些年來也頻頻展現在村級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美麗海島」鄉村壁畫以風箏人畫;一些集體巡遊大會,風箏也成了高舉的道具;以風箏舞配合村歌的表演形式在活動中展現…… 這些都是傳承的不同形式,希望會傳承得更久遠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水白泉 的精彩文章:

TAG:山水白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