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公平貿易行為」是誰的不公平

「不公平貿易行為」是誰的不公平

當地時間7月25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華盛頓和美國總統特朗普會談後,歐盟官網發布了一個聯合聲明。聲明除了表示美歐雙方要共同致力於零關稅、消除非關稅壁壘、消除對非汽車工業產品的補貼以及加強能源戰略合作等事項外,還提到了要「共同致力於保護美國與歐盟的公司,以更好地保護他們免受不公平全球貿易行為的侵害」。

「免受不公平全球貿易行為的侵害」,這句話怎麼看著都充滿了悲情意味。聲明解釋說,雙方「會與有類似想法的夥伴緊密合作,推動WTO改革,去解決不公平貿易行為,包括知識產權竊取行為、強制性技術轉讓行為、工業補貼、國有企業造成的扭曲以及產能過剩問題」。話說到這兒,相信讀者都看明白了,美歐認為,美歐企業在科技上的領先優勢逐步變小,與知識產權竊取等不公平的貿易行為有關。

是這樣嗎?如果靜止地看變化,就會比較容易理解為何美歐會有這樣的認知。但如果用發展的眼光回顧歷史,就會發現這一認知是多麼片面和不客觀。美歐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流動多數是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美歐等發達國家遇到了資金和產能過剩問題,發展中國家甚至是落後國家資金嚴重匱乏、產能嚴重不足,故事的演變是,落後國家開放市場,發達國家輸出資金和技術,以及落後的、過剩的甚至是高污染的產能。就像當前面對出口困境的發展中國家一樣,滿世界找市場。

這是20世紀80年代前後的世界。彼時與產能過剩相對應的經濟思潮是,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和向市場主導的回歸。這一思潮和經濟現實的溢出效應是,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開始開放市場,發達國家輸出資本和技術,將跨國公司開到了這些落後國家居民的家門口。作為對政治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擔憂,也為了減少資本的衝擊,這些國家採取了一定程度的保護措施,「市場換技術」就是當年風靡一時的策略和口號,一是為了說服因開放市場而大受損失的國民,二是也希望為未來發展多點保障。滿眼都是市場的發達國家和企業,並沒有對這一策略提出異議,在中國的實踐就是合資企業的遍地開花。

多年的實踐後,雙方都有些抱怨: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發展,市場讓渡出去了,但只換來了不入流的技術,沒換來核心技術,反而抑制了自主創新;發達國家則抱怨,為何我們的科技優勢在縮小,肯定是你們搞了鬼。其實雙方都片面認知了過去的這段歷史:落後國家雖然通過市場換技術策略沒能換來核心技術,但開放市場積累的資金和經驗,以及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為科技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也為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提供了可能;發達國家則通過資金和技術流動,依託龐大的發展中市場,解決了國內的經濟危機,又從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賺回大量資金、享受了多年廉價勞動力和廉價資源紅利。

世界沒有受損。由於資金和技術的流動,自由市場理念成為主要大國的主流認知,市場的深度融合也擠壓了民族和宗教衝突的空間,從而帶來了難得的數十年基本和平,貿易保護主義被儘可能抑制在了角落裡。而現在的情況則是,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抬頭,以一國利益為先勢必將破壞已被廣泛認知的市場化原則,靠這一思路並不能真正促進科技發展,反而會阻礙科技發展。比如微軟公司就被迫發聲說如果美國政府不改變移民政策,就只好將一些工作崗位搬遷到美國之外。

容克和特朗普說要保護他們的公司,不知他們是否回顧過這段歷史。提醒特朗普總統的是,千萬不要以建牆的方式,來促進所謂的科技發展。如果是知識產權個案,那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就是,美國又不是沒抓過竊取知識產權的人。

(作者系本報副總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網 的精彩文章:

以質量強國建設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綜述:法國20年再奪大力神杯 凱恩24年最水金靴

TAG: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