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西虹市首富》三天半票房破10億,讓徐克《四大天王》「顯得」有些落寞

《西虹市首富》三天半票房破10億,讓徐克《四大天王》「顯得」有些落寞

《西虹市首富》(以下簡稱「《西虹市》」)上周五公映,首周末狂攬9億票房,三天半的時間,就達到10億票房。

雖然首周末的票房不及《我不是葯神》(以上簡稱「《葯神》」),但卻是暑期檔是最快達到10億的。《葯神》雖然也是上映三天多總票房達到10億,但此前已經進行了6天的大規模點映,積累了1.62億票房。

就目前的勢頭而言,《西虹市》很可能成為暑期檔繼《葯神》之後的又一部爆款電影。

《西虹市》和徐克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以下簡稱「《四大天王》」)同日上映,不能算很幸運的檔期。徐克是武俠片的大家,《狄仁傑》系列此前的兩部也都收穫很好的票房和口碑,形成了一個IP。

但是,一天下來,票房的差距就拉開了。首日票房,《西虹市》2.26億,《四大天王》1.1億,不到前者的二分之一,周六不到三分之一,周日不到四分之一。雖然《四大天王》首周末2.94億的票房也是不錯的成績,但還不到後者(首周末票房8.97億元)的三分之一。

就兩種類型片而言,喜劇片和武俠片都屬於大類。開心麻花此前幾部電影的成功,培養了觀眾的期待,也是近幾年出品喜劇電影最成功的團隊之一。徐克自港片巔峰時代就是新武俠的代表,也被認為是中國過去三十年武俠片的典範。

就這次的作品而言,兩者都是延續此前的風格。《西虹市》除了故事不同外,主創都是開心麻花核心成員,都是溫情、勵志的爆笑故事。《四大天王》也是延續《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的原班人馬,還是是「推理+武俠」的路子。

以上兩部電影都不算主創團隊最好的作品,但都可以作為他們近些年作品的一個代表。一個PK下來,結果又一次說明,一個在升起,一個在沒落。


喜劇片的上升:花錢買笑的時代,把觀眾哄開心很重要

雖然喜劇片一直是大眾喜歡的類型片,但是近幾年隨著消費升級,大家對娛樂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這是一個大家願意花錢買笑的時代。

綜藝作為直接把觀眾逗樂的表現方式,體現是最直接的。早些年,芒果台的《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幾乎是全國藝里為數不多的頭部綜藝。

可是在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火爆成為一個分水嶺。之後的數年裡各種綜藝風起雲湧,頭部綜藝冒出一大堆。選秀、辯論、脫口秀、真人秀、朗誦,甚至明星跳水、一個人對著鏡頭干說(《曉說》《羅輯思維》),都能火得一踏糊塗。

電影也是如此。

也是在2012年,一部賀歲檔的小成本電影《泰囧》把全國觀眾逗樂了,成為中國第一部票房過10億的電影。雖然當時有一些其他外因,但不可否認喜劇電影的力量。隨後,2015年的《港囧》雖然口碑一般,但還是狂掃了16億票房。

2013年,多年未出新作的周星馳帶來《西遊·降魔篇》,獲得12.5億的票房,逼近當時《泰囧》的記錄(12.7億票房)。隨後,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西遊伏妖篇》也都獲得很好的票房。《美人魚》還創造了當時的票房記錄33.9億元。

同年,開心麻花首次觸碰大熒幕,推出《夏洛特煩惱》,獲得14.4億的高票房,排在該年國產片票房的前列。此後開心麻花每年出品一部電影,全都票房大賣,2016年,製作成本1000萬的《驢得水》獲得1.7億票房,成為國產片中為數不多的黑色幽默佳作;2017年,《羞羞的鐵拳》攬得22億票房;今年的《西虹市》上映三天半票房破10億。

今年的現象級電影《葯神》,也可以算作喜劇片(準確地說是悲喜劇),現在已經有30多億的票房。

上面這些電影,有些劇本上非常出彩,比如《驢得水》的黑色幽默用荒誕演繹現實,《葯神》以喜劇的外殼反映了社會問題。不過,這兩部電影中,《驢得水》不太讓人能笑得出來,以能讓觀眾發笑而論的話,這可以不算喜劇片。《葯神》前半部分讓人樂,後半部分讓人悲,可以算半部喜劇片。

我們提到喜劇片,大家多會想到讓人一笑到底的片子,這兩部不在其列。本文討論的重點,也是能讓觀眾開懷大笑的喜劇片,而不是藝術上更高級的喜劇片。

無論是徐崢的《人在囧途》系列,還是星爺的無厘頭片子,或者開心麻花主創擔綱的幾部作品,這些片子風格各異,豆瓣評分都不超過7.5分,但都能讓觀眾開心地笑出來,也都獲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

可以看出,多數觀眾對喜劇片的期望其實也就這麼簡單——能讓觀眾痛快地笑兩個小時,不論藝術上是否很高超。

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些喜劇片不能自然引發觀眾的笑點,像咯吱人一樣,引發觀眾半笑不笑的一種尬笑,這種片子另當別論。

武俠片的沒落:大眾生活和自信都在提升,不喜歡總把自己當弱者

武俠電影的沒落,很多人都已分析過。江山代有才人出,不能簡單歸咎於人才的凋零。觀眾的胃口變化才是根本,製作方和投資商也會因時而變。

說到底,就是觀眾沒那麼愛武俠了。很多觀眾都看過不少武俠片、武俠小說,大家心目中都殘留著武俠情節,但是買票看電影是另一回事。

在生活相對困難的時期,武俠片里大俠身上那種鋤強扶弱的氣概、忠君報國的情懷,在觀眾心目中能產生強烈的共鳴。可隨著大眾生活的改善,這種共鳴度也會變弱。

就像八十年代後期,周潤發拍的槍戰片,以英雄的形象徵服市場,霸氣側漏,而到了九十年代,發哥遠走好萊塢,香港興起了一波古惑仔風潮,主角是仗義的小混混,市井氣、痞氣就更多,不能算英雄。到了2000年之後,這路片子也很少了,轉而成為《無間道》那種更加精緻、細膩的勾心鬥角,血腥變少,仗義也不見了。

武俠片也是類似的道理。從七十年代的李小龍、成龍(成龍的武俠片主要是在七十年代),到八九十代的李連杰,再到00年代的甄子丹,每個時代都有些大眾耳熟能詳的功夫巨星。而八十年代武俠片陷入低谷時,徐克、程小東等以一系列武打設計天馬行空、美輪美奐的作品,讓武俠片重回巔峰。

可是,到了今天,只有徐克還在執著地拍武俠片,「狄仁傑」系列也成了為數不多的武俠系列片,成了當下難得的武俠電影IP。

與此同時,另一種電影——國產的動作軍事片在興起。去年《戰狼2》的火爆,讓市場看到民族情緒、愛國情懷在電影里的新出口,今年《紅海行動》的火爆也證明了這類片子的火爆並非偶然,而是擁有廣大的群眾基礎的。

觀眾逐漸遠離了武俠片,愛上了當代動作軍事片。武俠里的英雄只能活在古代的場景中,也基本都在漢語文化圈講故事,而動作軍事片更具有現代感,故事可以擴展到全球各地。

另外,這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觀眾看兩種電影的心態。看武俠電影時,觀眾不自覺地把自己帶入到弱者的一方,對於拯救弱者的大俠自然更喜歡。而《戰狼2》這樣的電影,雖然也是英雄拯救弱者的故事,但是觀眾看著祖國的軍人在海外拯救國人,不自覺會代入一種強者的自信心。

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的崛起,90後、00後在青少年時就帶著大國自信長大,對這類片子自然更容易認同。民眾活得更自信了,不喜歡總把自己當弱者。

在徐克的《狄仁傑》系列中,其實也可以看出這種轉變。裡面沒有去拯救弱者的大俠,武俠電影更多地成為了一個推理動作特效片的外殼,雖然沒那麼「武俠」,但卻更適應今天觀眾的胃口。


小結

喜劇片自然是越來越受歡迎了,但是武俠片雖然沒落,也不會完全消失,武俠情節很多觀眾心裡都有,就會有市場存活的空間。另外,武俠片的很多元素,比如如詩如畫的武打動作,也被其他片種融合了,這也算是武俠存活的另一種方式吧。

「票房觀察」是我們最近推出的新欄目,聚焦最新電影,分析票房趨勢,每周一上午8點前上線一篇,其餘時間不定期發布。歡迎提出意見和建議,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36氪想為你變得更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新時代閱讀指南:紙質書還是電子書?是否應該學習速讀?
保衛自己的注意力,你不能指望各種「防沉迷」措施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