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原來並不殘暴成性,在當時他做的這幾件事在當時並不過分

秦始皇原來並不殘暴成性,在當時他做的這幾件事在當時並不過分

首先,我要先說一句,整體來看,嬴政做的事確實是殘暴的,我不想為他平反,只是客觀的說他所做的幾件事。

好,進入我們的主題。時間線到了六國剛剛被滅,六國遺民還不在心裡認同自己是秦國人,這就涉及到秦始皇做的第一件事,廢分封,立郡縣。這個大家都知道,大家應該都認為他做的不算過分,所以我就不贅述了。

秦始皇原來並不殘暴成性,在當時他做的這幾件事在當時並不過分

如果要講秦始皇剛開始做的這些事,我認為,他的初衷莫過於不要讓六國遺民起來反抗。那就來了。第一個辦法,自然是解除平民的武裝,解除了武裝,肉搏一般也就打不過有兵器的人了。秦國時期,金屬鑄造的兵器,為數很有限, 就和我們現在的中國一樣,他們那時候的兵器就相當於槍,還是容易收盡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秦始皇原來並不殘暴成性,在當時他做的這幾件事在當時並不過分

當然,歷朝歷代,最根本的解決手段,莫過於統一人民的心思了。在古代社會,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方法,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清的文字獄,當時的思想便是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各方面的協調,使大家都能發表意見,這就是現在民主政治的原理。但當時在上位的人,不想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秦始皇肯定要想,要是都民主了,老子還當什麼皇帝,對吧。而且在《管子法禁》、 《韓非子.問辨》兩篇中,早有焚書的主張了。於是秦始皇就把它實行了。把關涉到社會、政治問題的「詩、書、百家語」都燒掉,只留下關係技術作用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涉及社會、政治問題的,所許學的,只有當代的法令。而有權教授的人,也是當時的官吏。如果認為秦始皇的做法不合時代潮流,那是你用現代人的觀點去看他,他所行之法,對國家的長治久安其實很有效,只不過他最後的繼承人錯了,若是扶蘇接班,秦也未必二世而亡,歷史也假設不了,就不多說和主題無關的了。他回應的正是古代「政教合一,官師不分」的舊制。而坑儒的作法,根據《史記·儒林列傳》原文:「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由此可見焚書與坑術是兩件事,且原文明明是「坑術士」,所以坑儒乃是後世儒生詆毀奉行法家的秦國,秦始皇並非想殺盡天下儒生,坑儒並不能與焚書的使相提並論。

秦始皇原來並不殘暴成性,在當時他做的這幾件事在當時並不過分

我說的以上這些都是秦始皇對內的政策。至於對外,他派遣蒙恬北逐匈奴,取河南之地(今之河套) ,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東起現在朝鮮境內,西至現在甘肅的岷縣,成立了一道新防線,這就是現在長城的基礎。南設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又取今福建之地,設立了閩中郡。

秦始皇原來並不殘暴成性,在當時他做的這幾件事在當時並不過分

綜上所述,秦始皇他實在是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人。但不得不說秦始皇的政策雖好,操作起來卻過於著急,總想在有生之年完成這萬世基業。北築長城,南收兩越,除當時的征戰外,還要發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運糧餉去供給。這就和隋朝的楊廣一樣,無盡的徭役壓迫著人民。統一雖然是勢所必至,然而我總想說,一個時代的普通人是的思想人總是落後的,當時之人,總想回到過去,當秦始皇這個他們畏懼的人死後,六國遺民也就蠢蠢欲動,而二世又只是個奢侈糜爛的人,故二世而亡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取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為明朝當世之功臣,萬世之罪首
劉邦聽田肯言,埋下罪惡種子,景帝時終於結出了惡果,差點亡國!

TAG:讀取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