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學創意:《錦瑟》這樣講,教學更輕鬆

教學創意:《錦瑟》這樣講,教學更輕鬆

教學創意:

《錦瑟》這樣講,教學更輕鬆

錦瑟

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一篇《錦瑟》解人難」(王漁洋《論詩絕句》),李商隱這首短短的七言律詩,僅僅五十六字,但典故云集,意象隱晦,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首詩收錄在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是老師們教學的老大難。

常規的詩歌教學,先找意象,再鑒賞分析,進而歸納技巧,概括情感。但實踐證明,用這樣的方法教授《錦瑟》,學生往往會睡倒一大片。教師怎麼做,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打造高效課堂呢?改詩。

一、變七言律詩為七言絕句

在朗讀、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把帶有典故的句子大膽刪除,變律詩為絕句。從而得到一首七言絕句: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樣以來,去枝除葉,內容簡單明朗了許多。學生模模糊糊看個大概:這首詩好像是借錦瑟這一物象在追憶一段感情。

二、變七言絕句為五言絕句

變成七言絕句後,教師不要滿足,要求學生進一步思考,錘練語言,把七言絕句再次精簡,得出一首五言絕句:

錦瑟五十弦,弦柱思華年。

此情成追憶?當時已惘然。

五言絕句,表達的意思往往更加直白,李白的《靜夜思》、柳宗元的《江雪》、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都是五言絕句,被收錄在小學低年級課本中,符合孩童們的認知特點。

基調哀怨的七言律詩被剔骨去肉,搖身變成五言絕句後,難度係數再次下降,即便是不擅長讀詩的人,也能夠看明白詩歌大意。

三、把五言絕句的《錦瑟》和七言絕句的《錦瑟》作比較,看看少了什麼?

去掉典故的兩首絕句,表達的意思仍然是相對完整和獨立的。但去掉了「無端」「一」「可待」「只是」這些詞,味道上差了許多:無端,指無緣無故,沒來由;傳達出心中的萬般滋味,面對無辜的樂器引發的複雜、難以言傳的感情;「一弦一柱」,兩個「一」起到了強調的作用,即每一根弦柱都不僅僅是一個物什,都是有感情的,都在追憶過去,這透露出詩人九曲迴腸,年輕歲月的刻骨銘心;「可待」傳達出思緒情感的曲折起伏;「只是」流露出無限地傷感和悔恨。由此可見,詩人用遣詞造句的匠心。

四、把律詩和絕句進行比較,總結運用典故的意義

先讓學生弄明白律詩中間兩聯所包含的典故,即「庄生夢蝶,望帝托鵑,滄海珠淚,藍田生煙」,要求學生能複述相關故事,並進一步思考:這些典故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等學生總結髮現,這些故事與夢,與煙,與血淚相關,帶有傷感,哀怨,朦朧,迷離的氣息時,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這些典故,豐富了詩歌的意境,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使全詩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和氛圍。有典故,詩歌有血有肉,魅力十足;去掉典故,詩歌只剩下了骨架,不再生機勃勃。

這就是運用典故的作用: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相關的內容和思想。既顯得既典雅風趣又含蓄有致,同時可以使語言更加精練、言簡意賅、辭近旨遠。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說是「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即是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用典既要師其意,尚須能於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謂「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方為佳作。

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布置作業,究竟《錦瑟》是傷世說?愛情說?悼亡說?政治說?要求學生課下查找資料,用書面形式詳細介紹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學生們一定會積極踴躍投入到個體的思考研究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做正能量的傳播者 的精彩文章:

TAG:做正能量的傳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