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止」於中和,「止」於自然

「止」於中和,「止」於自然

說起知止,最通常的解釋都認為是「適可而止」,提醒人們要懂得知足,見好就收。所謂適可而止,過猶不及。然而,僅僅從這個方面分析「知止」不免過於偏頗,有些望文生義。

關於「知止」,道家和儒家都有很經典的表述。

《禮記·大學》開篇則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老子》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儒家,止於中和至善之境

什麼是「知止」?

那麼先要知道什麼是「止」,止就是止境,在儒家看來,就是「至善」。對於知止,《大學》在下文已經給予了充分的展開。《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這裡的止都有至、到、停止的意思,鳥尚且知道止(棲息)在哪裡,人難道還不如鳥嗎?很顯然,這裡的止不是程度上的停止,而是說人應該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那麼下面它又具體列舉了止的內容,「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做人君的要止於仁愛,做人臣的要止於恭敬,做人子的要止於孝道,做人父的要止於慈祥,與國人交往要止於誠信。

宇宙萬有,皆有其所「止」,有各自實存的位置。這些是就具體的身份來定義的「止」的內涵。儒家是君子之學,是成聖之學,朱熹認為大學就是「大人之學」,王陽明進一步解釋,在其代表作《大學問》中,著力說明聖人之學是「大人之學」,聖人之道是「大人之道」。《大學》開篇也已說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的第一步是要明明德,把自己本有的德性明亮起來,恢復它的天然本性。那麼最終的落腳點就是「至善」。

什麼是「至善」?

王陽明在《大學問》中解釋:「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也。」那麼,至善就是明德的本體,也就是一切萬事萬物本根的「道」。《中庸》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無善無惡,致中致和,不偏不倚。通過《大學》「三綱領」與「八條目」完成自我的修養和完善,讓被遮蔽的明德得到呈現,從而達到至善的終極境界,這就是聖人。也就是所謂的「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因此,「八條目」的第一步就是要「知止」,要明白做人修身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如此才不會偏頗。所以「至善」就是知止的終極境界。

道家,止於自然至朴之境

對於「知止」的闡述,道家與儒家的角度和內容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他們的內在核心本質是相同的。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說道:「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上面我們看到,儒家認為知止是修身的第一步,最終止於的是至善。那麼老子則提出知止就可以「不殆」。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老子也明確的道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顯而易見,只有「道」才是真正的「不殆」。道,它本來沒有名稱,我們叫它「道」是勉強為之。但「道」的確存在,它的特性是朴,就是沒有雕琢,沒有自私,沒有分別,也沒有形狀,天地依它而生,依它而活,沒有什麼力量可以超越、主宰這個「道」。

那麼老子的「知止」是什麼呢?

因為「有名」,所以就要「知止」了。名,是指名相,各類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都屬於名相。名相意味著分別,名相越多,分別就越多,分別越多,離道就越遠。因此,老子告誡世人,要消除分別,復歸於朴,復歸於簡單,復歸於清靜,只有這樣,你的行事才能最接近於「道」,才可以遠離危險。因此,老子的止就是生命的最高原則,也就是那個先天地而生的道。

同樣,在《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也有同樣的表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名與身,身與貨,得與亡其本質都是「道」播放出來的成像,其本質無二。如果偏廢其一,那麼就會招致「費」與「亡」。如何才能長久?只有看到所有「名」後面的真實的本體,消除分別,消除二元對立,回歸於朴,回歸到先天自然而然的本然狀態,那麼才可以長久不殆。

回顧儒家與道家對於「知止」的描述,雖然二者的表述的方式有所不同,儒家提出君子修身的「止」要落在「至善」,也就是無善無惡的致中致和的終極目標之上;道家則提出要消除二元對立,回歸到那個先天地生,自然至朴的道的天然本性。但是二者都是強調要時刻保持警惕,糾偏修正,與天道同一。

因此,「知止」,是一種智慧、一種德性,是一種生命修養的終極境界。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道教宮觀廟宇的屬性
道教詩詞 仙境

TAG:濟源市陽台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