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聖人為何述而不作?

聖人為何述而不作?

但凡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涉獵的人,都知道老子、孔子等聖人,而說起這些古聖先賢,其最大特點就是「述而不作」。其實,不只是古代中國的聖賢,蘇格拉底、釋迦牟尼、耶穌等外國聖人也如此。

聖人們無論是對外部客觀的宇宙世界、還是對人類社會、乃至生而為人自我的內心世界都清晰明了,他們的知識與智慧都是古往今來人類中最高最深的,如果他們願意著書立說,那每人都可以寫幾個大部頭巨著,而其作品躋身諸如「有史以來人類最偉大的作品」這樣的榜單,也是非常容易的事啊。遺憾的是,聖人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一條道路:述而不作。那究竟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可以排除一些顯而易見並非因此的原因,諸如聖人們懶,或者沒有寫作條件(公務繁忙、俗事纏身、缺乏筆墨紙硯等)。

然後,在分析真正的原因前,可以先想一想,一個平常人(除了聖人以外的所有人)一般是為了什麼而寫作?

我想原因不外乎這麼幾點:

1、有感而發。

2、為了名利。

3、迫不得已。

有感而發的例子很多,這裡面又可細分為好多類,或因為一些特定的事情,感情被激起而文字自然流淌出來(優秀的純文學類作品尤其是詩歌、散文等大都屬於這類);或因為探尋、了悟、發現到一些知識道理而想將其記錄下來(自然科學、政治、歷史、經濟學類作品大都屬於這類)。

為了名利的,很好理解,古代有很多,而當今時代,大部分文字作品都屬於這個範圍。所謂的新媒體文章,追熱點,追點擊量,背後都是名利在驅動,不多說了。

當然,為了名利寫文章,雖不是那麼高雅的一件事,卻也分好多種情況。關鍵全看有沒有一個底線、一定原則了。如果為了點擊為了閱讀為了賣貨,不擇手段、黑白不分、顛倒是非、巧言令色、誹謗中傷、捏造事實,那就淪為最下流了。這樣的文字即便再精彩,也為人所不齒(暗的一面還要背因果)。

不得不為之的,其實也很好理解。如古代皇帝命令臣子寫一篇文章(千字文就是典型例子),或者現代某老闆命令下屬寫一篇東西,或者,像我這樣以寫作為生的文字工作者,生計所迫。

分析完這些,我們就能大概明白,聖人為什麼「述而不作」了。

首先,聖人看破生死,淡泊名利,既不會迫於誰人的壓力而去做什麼事情,也不會受名利等身外之物誘惑而去做什麼事情。

至於有感而發嗎,哈哈,聖人活得很明白,沒那麼矯情。他們早已看破一切,內心如如不動,又豈會受外界影響而產生喜怒哀樂?他們的心境永遠保持在一種平和喜悅的狀態下,即便因為一些事情偶發「感慨」,也是那種不入心的陳述句罷了(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

此外,寫作這件事,是一件非常耗費心力、腦力的事情,很容易導致思慮過多,進而影響五臟六腑的健康。聖人循天道而活,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不做蠢事。

最後,有人可能會說,聖人們知道那麼多知識、道理卻不寫下來利益人類,那不是很自私很不划算的事情嗎?

不好意思,首先,聖人知道善惡是非都不是絕對的,看似有益的知識,流傳下來也可能成為害人殺人的工具(如漢代獨尊儒術,孔子知道的話恐怕要氣哭了);其次,聖人做事都是隨緣的,有機會了就趁著弟子們請教而隨機教化(說法)一番,沒有機會就算了。豈不聞道家有言「開口意氣散」。所以,話還是少說為好,文還是少寫為好。罪過,罪過……

莎歐的天地

向內,觀照自心;向外,關照眾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莎歐的天地 的精彩文章:

TAG:莎歐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