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遇見張江,預見未來

遇見張江,預見未來

從默默無聞的鄉野之地到蜚聲世界的科學城,張江的歷史就是一部「逆襲史」。

1992年,張江開園。最初的創業者們第一次踏上彼時張江的土地,稀疏的人流,狹窄的車道,滿眼的小麥和油菜,空氣里依稀還能聞見泥土的清新……但開弓哪有回頭箭。作為高科技園區,張江不僅起步晚,高科技屬性定位也使得開發難度增大,當時擺在領導層面前更為急迫的是項目落地。那時的張江就是一張白紙,想發展高新技術在國內尚無可供複製的經驗。

於是,張江人將目光瞄向了美國矽谷。雖然矽谷無法超越,也不可能被複制,但矽谷模式卻非遙不可及。為了鼓勵創新創業,張江人從矽谷學習到的經驗中提煉出「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文化。

對於高科技行業,從基礎研發到成果轉化的過程中,常常要經歷無數個被稱之為「死亡谷」的挫折階段,「丟把米就要雞下蛋」顯然是不現實的。

今天的張江被譽為「中國矽谷」和「中國葯谷」,離不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內生機制和創業文化,它為張江高科技產業的進一步崛起營造了日益寬鬆的環境。這種文化,成為張江開發的引路基石。

1999年8月,上海決策層達成共識——舉全市之力推進張江建設。「政策聚焦、財力聚焦、人力聚焦」三力合一使張江成為了「不是特區的特區」。凡是有利於技術創新和高科技產業化的一切好的做法,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文禁止的事,在張江都可以大膽的試、大膽的闖。

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就曾坦言:「選擇上海、選擇張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動作快、決策果斷,這是張江的思路和做法。」 此外,包括公交線路、地鐵、要素市場、中介機構、大學分部、科研院所等全市的優勢資源迅速向張江集結。有人評價,張江是上海離世界「最近」的地方。

產業鏈的磁力效應構築了張江「智力場」,當時的張江人笑稱:「背著書包進來,開著寶馬出去」。但這其實並不是一句玩笑話。2004年,在張江創立盛大網路的陳天橋以31歲的年紀,成為最年輕的中國首富。2006年,談劍峰來到張江,創立了眾人科技。2008年,陶闖和PPTV創始人姚欣在傳奇廣場的一個咖啡店裡喝了杯咖啡,隨後他辭去微軟高管的職務,加入PPTV擔任CEO……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今天看來依然有令人心潮澎湃的力量。

今天,可以預見的是產業正在孕育著巨大的變革。互聯網應用已經產生了橫跨幾乎所有領域的公司巨頭,深入世界各個角落,我們很難再說互聯網代表著世界的未來,世界需要不斷向前,需要下一場技術革命。

每個人都期望是自己的領域。

可以說在今天的世界,用鐵路與航海在地理上建立聯絡已經不是那麼重要,建立跨界合作的橋樑,連接不同知識領域的孤島,才是推進文明的動力。

2015年上海公布了邁向全球科創中心的綱領性文件——《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作為先行先試的核心區,張江再次擔負起了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破局者的重任。

政策機遇不斷地砸中張江,用時下網路熱詞來形容,張江就是那「天選之子」,自帶「主角光環」,一路「大招閃現加buff」。歷史不斷選中張江本身也需張江自身「硬」,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肯定了張江1992年開園以來取得的成績。

經過26年的發展,張江形成了最具規模的兩大主導產業:數字信息和生命健康。

在此基礎上,張江正在對園區內的產業進行潛力深挖和升級,發展數字經濟,利用資源稟賦,提升產業能級,催生新業態,再塑創新鏈,重構產業鏈。發展跨界融合的產業生態新版圖,串聯科學研究、數字智能、生命健康這三大科創集群,實現創新、服務、生態和交通的融合,著力構建全國乃至全球新產業的培育之地。

世界正在殘酷懲罰不改變的人。新一代的張江人,跨過的每一條河流都將成為明天的歷史。從「科技園」到「科學城」的轉變,本身就是一次極具顛覆性和創新力的重大變革。每一個奮鬥在張江的人都相信,預見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它。

革故鼎新,又一次站在時代洪流之上,不怕,張江人從來都是勇做弄潮兒。終有一日,張江不只是一個空間上的地名,而更是文化上的張江。繼往開來,戰略升級和產業調整的變革之下,張江的黃金時代足可預見。

祝福張江,祝福張江的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你好張江 的精彩文章:

上海集成電路白皮書發布 張江集成電路產業表現搶眼
談讀書怎麼少得了逛書店呢?張江科學城書房來打卡

TAG:你好張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