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工智慧大趨勢,香港竟然人才不足?

人工智慧大趨勢,香港竟然人才不足?

美國矽谷風險投資公司凱鵬華盈(KPCB)合伙人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發布了2018年的互聯網趨勢報告。一如往年,她認為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大互聯網公司中心,中國人工智慧5年後可達到美國同樣水準。

內地政府高度重視AI發展

不少人認為中美貿易戰的觸發點,是美國憂慮內地科技發展直追美國。內地通訊設備公司華為推出達文西計劃,研究開發用於數據中心的AI晶片,足見內地企業在科技領域搶佔市場的野心。

去年7月,國務院頒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定下AI相關產業於2020年達到超過100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目標。可見內地把AI作為重點的發展方向。科技進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已經上升到56.2%, 預料內地將有更多國策出台扶持AI產業。

另一邊廂,內地最大的競爭對手美國卻在削減科研資金。特朗普政府提交的預算案建議內容削減一部分支援AI研究機構的資源,減少研究費用。

內地AI劍指美國

諮詢機構賽迪顧問預計,2018年內地AI市場規模有望升至380億元人民幣。2017年,內地AI人才數量達18232人,佔世界總量8.9%,僅次於美國的13.9%。

以AI企業的分布情況去看,全球四成AI企業位於美國,內地AI企業佔比22%,位列世界第二,高於英國11%及加拿大8%。

據另一調研機構 CB Insights 統計,2017年全球AI初創企業的融資額達到152億美元,中國 AI 在這一年投資迅速增長,達到73億美元,佔152億美元的48%,超過美國的38%。

安聯Stephen Jue表示,雖然目前美國在AI發展方面具顯著優勢,內地在AI方面持續推進,但要把兩者距離縮小仍有難度。

不過,前微軟中國負責人李開復對中美人工智慧領域的對比分析中也指出,相比於美國,中國有更大量的數據。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共用單車、移動支付等等新業務都產生了巨大的數據,可以推動做出更好的AI。

AI仍以協助人類為主

已故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曾預言,人工智慧一旦脫離束縛,人類將不可能與之競爭。也有業界人士認為,AI的確有可能取代人類,某些行業或引發失業潮和業務轉型,如零售、醫療等領域。看到零售巨頭亞馬遜和阿里巴巴集團開設無人商店便可預測趨勢。

根據一國兩制研究中和牛津大學合作對香港就業市場受智能化衝擊的研究發現,未來10至20年,本地約100萬就業人口有7成機會被智能化技術所取代。

研究指出,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包括會計,核數師,法務助理,秘書,速遞員等。但業界人士強調,AI目的始終是為幫助人類,而不是取代人類。機械人管家,自動無人駕駛汽車的出現,均是為人類帶來便利人類與機械結合的例子,將比單純聘請人類或完全使用機器人更具效率。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亦指出,2020年有180萬個職位被AI取代,不過2021年,人工智慧結合人類的工作型態將產生2.9兆美元的商機,另外AI也將創造230萬個工作機會。

AI應百花齊放

近年來,AI技術突飛猛進,應用百花齊放。

以金融業為例,智慧客服、智能理財與智慧銀行,都是當前正普及化的應用,衍生出FinTech金融科技的驚人商機。根據市調機構Juniper Research預測,AI為FinTech帶來的新營收,將從2016年的16億美元,暴增到2022年的273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60.5%。

以零售業為例,阿里巴巴、亞馬遜等電子商務龍頭接連買下中國大潤發、美國Whole Foods Market(全食超市)大肆發展新零售,以消費者為主要核心,透過AI及大數據分析,讓製造業更服務化、客制化,預測消費者需求並量身打造商品,還能精準行銷及服務,使線上、線下及物流整合在一起,甚至與電商結合「虛實合一」。

儘管電商可以靠著搜尋引擎與消費者接觸,但背後是基於商品屬性,對使用者實際喜好所知甚少。AI加入後,可透過協同過濾(即查找大型數據集中的模式)的技術,讓店家能充分利用已知客戶喜好的相似性,為未知的偏好提供建議。

高盛(Goldman Sachs)研究報告指出,AI及機器學習能夠利用銷售、消費者和內容組成龐大的數據資料庫,來提升搜索引擎的功能,更能通過客戶資料和所接觸的內容屬性,預測使用者對新商品新風格的需求。

如今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正朝這個方向前進,並在2013年獲得「預期出貨(anticipatory shipping)」專利。不僅要考慮季節性需求,還需要考慮天氣、人口統計和獨特的使用者購物模式所帶來的影響。

此外,隨著購物衍生出的物流需求量不斷上沖,導入智能機器人系統以提升效率成為趨勢。舉例來說,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菜鳥物流運用大數據和AI,幫助行業從局部優化升級成為端到端的全局優惠,「預計未來幾年,大數據演演算法將為每一輛快遞車、每一位快遞員優化路徑。」24小時內就可將貨運到中國任何地區。而亞馬遜的物流中心也有機器人Kiva幫忙揀貨,可大幅節省員工走動的時間,提升揀貨的速度和數量。

未來,隨著AI浪潮奔騰而至,各行業領域透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多元性來了解現代社會的需求不斷增加,機器深度學習能給予我們更加精準的市場預測。

港AI人才緊缺 解決需各界一起排除萬難

《經濟學人》引述資料公司Quid的數字報道,在2016年包括Google、Facebook、微軟、百度在內的科技公司花費了約85億美元用於研究、收購及網羅人才,比2010年多4倍。由此可見,AI 人工智慧(AI)的浪潮延綿全球,人才爭奪競爭熾熱。

騰訊研究院去年12月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人才白皮書》,指全球AI人才約30萬,市場需求卻以百萬計。以領英(LinkedIn)中的學歷(AI相關博士學位)、技能、現職等資料進行推算,全球英語國家的AI人才大概只有九萬,雖然數字不包括中國、德國和日本等不同語系國家,但也足以證明AI人才相當缺少。

《紐約時報》又指,即使是缺乏商界經驗的AI專才,計及年薪連股票等,一般收入可在30萬至50萬美元(234至390萬港元)之間。中國在過去三年,市場上與AI相關職位人士的平均月薪也高達2.58萬人民幣(約3.17萬港元),還沒包括股票期權等福利,薪酬遠高於一般技術職位。

AI職位待遇優厚,前景秀麗,可謂優質的就業指標,理應吸引不少香港人投身發展。然而,據港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劉智滿教授粗略估計,全港大專學府的AI人才儲備不足千人,而港大的AI人才也只有100名,所以金融機構如摩根大通和滙豐銀行便大呻香港缺乏科技人才。

港AI人才緊缺

香港既擁有穩健的科技基礎以及雄厚的科研實力,又有健全的司法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種種優勢,竟無法培育AI人才,相信是由於沒有官產學研的生態圈、缺乏開放數據和市場規模等原因。

近年來,香港在研發領域動作不少,比如香港中文大學便研發出準確度達99.15%的自動人臉識別系統,成為全球之冠。香港科技大學便是首家亞洲機構獲邀請加入由Amazon、Google、Facebook、Microsoft等科技巨頭創立的國際組織Partnership on AI (PAI),與普林斯頓大學、牛津大學等國際知名學府共同探討AI的發展。

香港人才緊缺這個問題,與科研系統及政府脫離不了關係。要把科研成果商業化,政府本來可以帶頭促成,但落實新措施程式繁複,消磨人才的意志。 再加上,人工智慧講求數據之多寡,政府建立的「空間數據共用平台」(CSDI)要待至2023年才能正式啟用。而這種一站式開放資訊數據服務,在歐美及新加坡早已存在並且不斷更新,然而香港在數據分享方面落後多時,大大削弱香港的創科發展潛力。

AI被認定為驅動社會持續發展的關鍵核心,但香港在AI上面臨的問題不少,需要各界排除萬難,才不至於落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港商報 的精彩文章:

小米喊停CDR之後,大家猜估值要打幾折?
又是中環!寫字樓租金連續三年貴絕全球!

TAG:香港商報 |